11月26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香港消防处27日晚上10时公布数据显示,火灾已造成75人遇难,这一悲剧再次敲响高层住宅消防安全警钟。在高层住宅遍布的当下,人们遇到高层建筑火灾应该如何逃生?市消防救援支队提醒,高层住宅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需留意清除消防安全隐患,遇到火灾冷静应对、科学逃生是关键。
■ 阳江日报记者/刘昭融
通讯员/韦智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高层住宅已成为城市居住的主流形态。当前,我国主流高层住宅层数多在18至33层之间,高度普遍超过50米。高层住宅一旦发生火灾,具有火势蔓延快、烟气毒性强、疏散难度大三大特点。
据测定,当建筑物10米高处风速为每秒5米时,60米高处的风速能达到每秒12.3米。由于越向上风速越快,火灾发生后往往会出现风助火势、火借风威,越烧越旺的态势。同时,火灾产生的烟气垂直扩散速度远快于水平扩散,高层建筑内部有大量管道、竖井、楼梯间排气道等横竖向通道,易形成“烟囱效应”,导致楼梯间温度骤升、有毒气体浓度迅速增高。
市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人员介绍,超过80%的火灾遇难者并非死于燃烧高温,而是因吸入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烟气导致窒息。此外,火灾发生时,黄金逃生时间往往只有3-5分钟。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及残疾人而言,仅依靠步行及时疏散至地面十分困难。
消防设施维护不当进一步加剧风险。高层救援需面对高空作业、风向影响等挑战,相应的消防通道宽度需保持在4米以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而消防通道堵塞、私家车占用登高作业场地等问题可能延误救援。例如,2023年深圳某小区15楼一住户家中突发火情,由于小区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堵塞,消防车辆只得绕道,导致救援时间推迟,最终4名被困人员中有3人不幸身亡。
通道堵塞会造成逃生难。部分住户为图方便,将自行车、婴儿车、废旧家具等物品堆放在疏散楼梯间或楼道内,这些物品多为易燃物,不仅堵塞了逃生通道,还会在火灾中加速火势蔓延。使用彩钢板、塑料等易燃材料在阳台或窗外搭建违章建筑,一旦发生火灾,这些搭建物会成为“火桥”,导致火势在楼体外部快速蔓延。
火灾突发时,不少伤亡源于盲目行动。市消防救援支队总结出高层住宅火灾逃生“四步法则”。
第一步判断火情,用手背轻触门把手,若温度较高,说明门外火势可能已较大,切勿开门,应立即用湿毛巾、衣物等封堵门缝,防止烟气进入。若门把手温度正常,可微微开门观察外部情况,如见浓烟弥漫迅速退回室内,若门外无烟无火,则应迅速沿安全楼梯向下撤离。如下方通道已被火势封锁,则应向上转移至避难层等待救援。第二步做好防护,用湿毛巾、湿衣物等捂住口鼻,同时保持低姿前行,弯腰或匍匐前进能最大限度减少烟气吸入。
开始逃生后,第三步便是选择路线:坚决不乘坐电梯,电梯井易形成“烟囱效应”,且火灾时可能断电困人,一旦被困后果不堪设想。应优先选择疏散楼梯,撤离时要有序,避免拥挤踩踏。第四步及时求救,若火势已封锁逃生通道无法撤离,应退至窗口或阳台等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并关闭房门,用鲜艳衣物、手电筒等发出求救信号,夜间可打开手机闪光灯持续晃动。
逃生过程中,要牢记“三不原则”:不乘坐电梯,不轻易跳楼,不贪恋财物。此外,住户应提前熟悉家中及小区内的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位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
电气故障仍是火灾的首要原因。今年前10个月,全国因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21.9万起,占火灾总数的30.5%。用电方面,私拉乱接电线、电器超期使用、电动自行车电池入户充电等行为风险极高。此外,部分住户在装修时选用不合格的电线电缆,或违规改造电路,导致线路绝缘层老化破损,极易引发短路火灾。
用火方面,厨房是火灾高发区域,烹饪时无人看管、燃气灶具老化漏气、油烟管道长期不清理等问题,都可能成为火灾导火索。除了这些显性隐患,空调滤网的油污、电器散热口的毛发堆积,在高温环境下都可能引发自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成为引发高层火灾的“隐形火星”。
秋冬季节的气候特点与生活习惯,进一步放大了火灾风险。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下降,衣物、被褥、木质家具等一旦遇到火星极易点燃。同时,秋冬季节居民使用取暖设备的频率增加,电暖器、电热毯、暖手宝等设备若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火灾。此外,临近年关,部分居民会进行祭祀活动,焚香烧纸若操作不当,火星飘落至阳台的杂物上,可能引发火灾。
市消防救援支队建议,筑牢预防防线,需从日常细节入手。在用电安全方面,住户应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的线路和设备,避免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电器导致电路过载;给手机、电动车等设备充电时,要选择合格的充电器,充电完成后及时拔掉插头,切勿将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带入室内充电。用火用气方面,使用燃气灶具时要有人看管,使用完毕后及时关闭阀门,定期检查燃气管道和灶具是否存在漏气情况;厨房油烟管道应每3至6个月清理一次,避免油污堆积引发火灾。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