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锁人间烟火 老街传春秋岁月
2025-09-15 09:25:51 来源:阳江日报

南恩路上的炭画店。

深巷锁人间烟火 老街传春秋岁月
阳江日报

南恩路上的炭画店。 县前市旧址。 行大运的市民走在青云路上。(资料图片) 南恩路上的民俗迅游健步行活动。(资料图片)

晨雾轻抚漠阳江,阳江城在升腾的烟火气中苏醒。漫步于纵横交错的街巷,两旁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城墙砖石与民国骑楼毗邻而立,红砖青瓦下的早点铺热气氤氲,迎来又一个清晨的序曲。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阳江城正式形成“九街十二巷”的城市格局以来,商贾云集、百业兴旺、人烟阜盛,构成了漠阳江畔多姿多彩的市井画卷。

如今,很多老阳江人仍习惯来这儿吃一碗乕仔或者杏仁茶,八方游客则纷纷前来探寻古街的岁月印记。这里,珍藏着阳江城的光阴故事,流淌着浓烈的烟火气息。

■ 策划/杨国华   ■ 统筹/许晓峰   ■ 撰文/盘聪颖   ■ 摄影/梁文栋  谭文强  陈建华(除署名外)  

古城肇基定格局
九街十二巷溯名诉往昔
百业勃兴绘就鼍城肌理

民国十四年(1925)《阳江县志》上的阳江旧城区域图,许多主要街巷名称沿用至今。(资料图片,李向东翻拍)

初秋晨光熹微,记者穿行于乆鸭巷小径深处,在巷内51号附近,一段长约10米、高约2.5米的古城墙遗址静静矗立,几间老屋依墙而建,木门紧锁。透过门窗的缝隙,可见城墙呈梯形状,越近地面越是厚重。

“城墙之内,就是老阳江人常说的‘十一坊九街十二巷’。”阳江文史爱好者陈泽满介绍。据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宋绍圣四年(1097),知州丁琏依鼍山筑土城,形成了阳江城的基本城市格局。当时,居民不足千户,城内仅有“三街两坊”——东直街、西直街、南直街和城东的墩后坊、城西的朗星坊。

“除了开挖护城河,城内还巧妙设置了66口用于排洪的水塘,星罗棋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水系。”阳江文史学者陈慎光表示,这些水塘不仅承担着蓄水、纳涝、养鱼、积肥与供城内消防用水的重任,更衍生出三角塘、水阁塘、姜屋塘等“亲水”的地名,铭刻人与水相依的生存智慧。往昔春雨时节,总能听到蛙声萦绕塘畔;到了夏天,水塘成为孩童游泳、捕虾、钓蛤蟆的乐园。如今,遍布城中的水塘已被填埋,但其名犹存,纪念着无数人在此度过的快乐时光。

明洪武三年(1370),千户张均德把土城墙改为砖石城墙,设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清道光二十年(1840),绅士谭鸿义捐资重建四个城楼,阳江城遂形成“九街十二巷”的格局。

行走街巷,一砖一瓦留存岁月的记忆。据民国《阳江志》记载,阳江城分城里、城外两大部分,其中城内有“十一坊”,即五马坊、永泰坊、花桥亭坊、崇善坊、宣化坊、濂溪坊、朗星坊、城隍后坊、里仁坊、德行坊、金鸡坊;城外有“六坊”,即善利坊、龙津坊、环珠坊、兴仁坊、迎恩坊、介福坊。“九街”包括:卜巷街、横石街、书院街、苏屋街、马屋街、水埒街、永福街、锦绣街、州背街;“十二巷”包括:榕树巷、东边巷、东关巷、牛角巷、攀桂巷、瓮垌巷、吴屋巷、甜酒巷、盲婆巷、羊咩巷、高屋巷、丁屋巷。

阳江文史学者冯峥解释,“坊”是制作工场和做买卖的集散地。城市道路,大者曰“道路”,中者曰“街巷”,小者曰“里弄”。漫步深巷,但见瓦房错落有致,木雕窗棂精巧别致,昔日的民居格局宛然在目:寻常院落朴雅别致,瓦舍合围,棚檐遮阳,处处透着水乡人家的生活特色。来到河堤段,漠阳江蜿蜒环绕,碧水映照着两岸垂荫,石桥横跨,轻舟悠然;城外更远处,田畴如画,稻浪翻金,农妇戴笠挑担,步履匆匆。

“明、清、民国时期,阳江城的民居多以平房为主。寻常百姓之家,多见面宽四米、深八米之制,砖木相衔,以天井纳光通风,沿街巷走向而建。至于大户宅第,则显轩敞气象,宽十二米、深十米的宅院不在少数,金字顶、风雨廊、水巷、厢房一应俱全,石础坚牢,用材精良。”陈泽满感慨道,在这片土地上,百姓或耕或商,或习技艺,共同编织出阳江古城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文底蕴。

地名是历史的回响。阳江城的街巷命名,都有一定的来历或含义。“马屋街、书院街得名于历史人物故事,吴屋巷、谭家巷以姓氏命名,锦绣街、甜酒巷以行业命名,水埒街、榕树巷以景物命名,永福街、攀桂巷以美好愿望命名,盲婆巷、卜巷街以特色人物命名。”冯峥举例,马屋街得名于明代烈女马恭姐以死守节的故事,后人于此立马恭姐烈女坊以彰其节;州背街因位于古南恩州府背面而得名,早期有居民为避水患迁居至此,为了留存记忆和方便亲友联络,保留“洲背村”旧称,后因州府南移演变为“州背街”;水埒街则因街畔一条水渠得名,元代曾设“双恩盐场公署”,故民间亦称“盐场衙”。

部分小巷亦承载着鲜活的民间记忆。冯峥介绍,瓮垌巷曾聚居卖瓮人家,巷中戏棚名噪一时,为粤剧名伶荟萃之地;丁屋巷由顺德人何建屏开居,清代阳江军官许大猷规划成丁字形布局,取“里仁三丁巷”之意;榕树巷的得名源于鼍山东坡山脚原有三棵古榕树,乃五家村三兄弟开村时所植——两棵在高处,一棵在低处,村落于榕荫庇护之下,故有“五家住榕底”之说,榕树巷也因处于榕树南面而得名。亦有以地貌特征命名的街巷,如牛角巷原名濠角巷,倚鼍山西麓而建,因其地势如同牛角,故得名。值得一提的是,“九街十二巷”应是泛指,表达阳江城街巷之多,并不是实数,且历来坊间说法也有不同。

阳江城形成这样规整的街巷格局,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阳江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和补给港,历代航运、造船业发达,由一条船衍生出许多附属行业。”冯峥说,刀、斧、凿、锯是造船的首要工具,船上用的铁锚、铁链等用具都是铁器制造,因而催生了阳江的打铁行业,打铁铺子多集中在如今的打铁巷位置。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阳江城逐渐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专业性生产和交易场所,锦绣街、卖油巷、豆腐巷、芽菜巷、乆鸭巷、甜酒巷、织篷巷、金玉巷等10条街巷便是以行业命名的。

这种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使阳江城呈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繁荣景象。这些街巷不仅是古城的肌理,更是商都文化、烟火气息的重要载体,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古老走向现代的历程。

街坊里弄谈变迁
古闸深井镌刻岁月印记
民俗传承温暖万户千家

卖油巷仍保留有当年的闸口。

老城区芽菜巷里的古井。

时过境迁,行走在今日的阳江城,许多街巷虽保留了原来的名字,实际功能却已与往昔大相径庭。记者深入街巷探访,与多位老街坊、阳江文史爱好者交谈,从城墙遗址到市井肌理,一幅细腻生动的市井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在卖油巷入口,一块带着孔洞的石板静卧,石上孔痕犹在。陈泽满轻抚斑驳的石面说:“自明代起,这里就设有可升降的闸门,这些孔洞就是安装横梁所用。”据民国十四年版《阳江志》载,阳江开埠之后,津利街(即南恩路西端由乆鸭巷口至太傅路口一段)旧称大闸;太傅街称第二闸;厘戥巷、豆腐巷称第三闸;卖油巷称第四闸;织篷巷、黄屋巷称第五闸;麦屋巷、金玉巷称第六闸;打铁巷、华濠灞岸等称第七闸。

民国初年,阳江屡受兵匪侵扰,商户居民常遭劫掠。为保一方平安,“十二街”首尾及通往河堤的水巷均设闸门,每晚10时至次日清晨5时关闭,各闸雇用更夫彻夜值守,既防盗贼,亦防火患。“设闸并未影响百姓生活,遇街市热闹之时,更夫会延迟关闸;若居民有急事需通行,与更夫说明情况也可通行。”陈慎光表示,古代阳江作为海陆贸易枢纽,更夫制度还曾是阳江城夜间重要的时间管理方式,通过敲击梆子或锣传递时间信息。

听闻陈慎光将这些历史从容道来,我们仿佛置身于旧时阳江城:暮色四合,更夫敲响梆子,柝声由远及近,“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声在街巷间回荡。各家各户闭门歇业,一道道闸门缓缓落下。直到民国四年(1915)新商会组织法规颁布,阳江县商会组建“商民巡查队”维持商界治安秩序,购置消防设施保障“十二街”安全后,这套古老的守夜制度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每日清晨,闸门初启,晨光漫过石阶,阳江城在吱呀作响的闸门声中醒来。“打水是阳江居民每日必做的事情,当时每条街、路、里均设有井,也是群众的聚集地。”陈慎光介绍,老城区仍保存着多口古井。位于南门桥头南面约200米处,有一口甘泉井,据民国14年版《阳江志》载,此井“水甘异常”,光绪己亥(1899),翰林院编修姜自驺题“古甘泉”三字刻于井旁。这口开凿于明代的古井,不仅井泉喷涌不息、常年不涸,更是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社交场所。陈慎光回忆,从前各家主妇在此挑水洗衣,闲话家常;夕阳西下,男人们在此冲凉消暑,孩童们嬉戏玩耍。如今,甘泉井里的水仍清冽如初,可供居民汲用。

行至甜酒巷,67岁的林宝成正在蒸煮裹粽,在热气氤氲中讲起了往昔:“清乾隆、道光年间,这里因泉香酒洌得名,酿酒业繁荣,人称‘杏花村’。”林宝成表示,如今酒坊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鞋类批发一条街。近几年,甜酒巷里粽子生意走红,有些街坊又称呼这里为“裹粽街”。

位于丁屋巷东侧的芽菜巷处,一口古井静卧巷中。68岁的何伯曾从事芽菜行业,他说:“芽菜巷的水井水质清甜,以前居民用陶埕装满井水泡发黄豆,制作出来的豆芽软嫩鲜甜。那时,巷内聚集了10余家从事芽菜行业的作坊,来自各地的客商天没亮就排起长队,有些做猪肠碌的酒店还特地来订购。”何伯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市自来水公司成立后,阳江人逐步改为饮用自来水,年轻人不再从事芽菜行业,至今仍留存“芽菜巷──多埕(情)”的歇后语,记录着当年家家户户用陶埕制作芽菜的盛况。

阳江城中曾经喧嚣鼎沸的市集,同样是浸润着几代人记忆的烟火辐辏之所。自清初千户所署前兴起大街市,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式设立县前街市场(今南恩路第三市场),市井交易一脉相承,延续不绝。

行至县前街,一座牌坊映入眼帘,“县前市”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然而转身回望,其身后光景已悄然改易——昔日人声鼎沸的传统市集,已被一家现代运动品牌店铺所取代。“这里曾是县城最繁华的市场。”陈慎光说,每天清晨,渔民挑着新捕的鱼虾踏露而来,农人担着沾满晨露的蔬果沿巷而至,热闹非凡。附近居民步行前来,在市场周边便能购得酱油、京果等日常所需物品,非常便利。

走出喧嚣的市集,阳江古城的深巷中还隐藏着另一番景象——这里曾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地,书香气息依然可触可感。步入书院街,著名的濂溪书院遗址静立于此,仿佛能听到当年学子诵读的琅琅书声。冯峥说,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传颂至今。

在卜巷街的考棚旧址前,80岁的冯伯抚摸着残墙感慨万千:“当年阳江考生要到几百公里外的肇庆应考,清同治年间,官府在这里设立考棚,考生才结束迢迢千里的赶考之路。”这处遗址,见证了一代代学子寒窗苦读的场景。

攀桂巷中,曾有一株老桂树亭亭如盖,每逢花开时节,芬芳馥郁。冯峥介绍,巷中曾有个叫“冯屋园”的名园,是冼夫人第36代孙冯西键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拓建。清末至民国,冯屋园走出了三位书法家,其中冯锡年尤擅魏碑体,颇有名气,现石觉寺八角亭刻有他的对联。

文化的传承不只凝固于街巷建筑之间,更深深嵌入阳江人的生活日常,流淌在年年岁岁的民俗活动里。行大运就是阳江人过年最具仪式感的活动之一。陈泽满说,这条路线串联起了古城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地标。据《阳江县志》记载,这项习俗可追溯至清代,大年初一天亮前,民众选定吉利方向环城绕行一圈,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鼍城行大运”的线路从学宫出发,经青云路、朗星坊、攀桂巷至锦绣街,每一段皆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寓意——“脚踏青云”寓意前程似锦,“头顶朗星”象征文运昌隆;“手攀丹桂”取“蟾宫折桂”之意,祈愿学业有成。如今“鼍城行大运”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春节民俗盛事,2025年春节“鼍城行大运”活动吸引市民纷纷打卡,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拆墙筑路贯四方
商号琳琅铺展街市繁华
长街熙攘传承鼍城人文

傍晚时分,热闹繁忙的阳江老街。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阳江县城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城市改造运动。1929年夏,县长姚之荣开始拆除阳江城的城墙城楼,修建城内外的马路。继任县长李伯振将这一工程推向高潮,打造了南恩路、河堤路、龙津路等商业街道,奠定了今天阳江旧城的基本格局。

横贯老城的南恩路,其名源于宋时南恩州治所,建成后成为阳江的政治与商业中心。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仍是江城的“正街”。漫步其间,两旁骑楼连绵形成壮观的风雨长廊。86岁的陈伯坐在骑楼下摇着蒲扇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两旁商铺林立,漆器社、镜画社、毛笔社、眼镜社、钟表社,铺铺相连。最气派的是南强酒店,设有200多个餐位、50多个床铺,食客常临,生意兴隆。”

除了高档酒店,南恩路上的小吃店同样搅动市民味蕾,其中老字号“河水安”饼店是一代阳江人的集体记忆。记者来到“河水安”饼店旧址,76岁的苏友经营着一家炭画店,他回忆道:“我的爷爷苏明溪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9),习得制饼技艺后,20世纪40年代在南恩路租下一间小铺,取名‘河水安’,固定摆卖糕点。”苏友说,每到春节、中秋等节日,店里人流如织,粉酥味好价平,成为无数家庭传递情意的礼饼。

行至南恩路与卜巷街交会处,陈泽满告诉记者,这儿曾有一家需凭“侨汇券”购物的华侨商店。该店是阳江第一家要求女售货员涂口红上班的商店。开张之日,全城轰动,人们争相前来观看涂口红的女售货员,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与南恩路相交的太傅路,则见证了广府商人的创业传奇。据《阳江文史》记载,明末清初,来自广州、佛山等地的广府商人看中阳江这块福地,陆续来此经商。“昌济”药材、“会德”油糖、“万记”铁器、“怡泰栈”五金等老字号从此扎根、声名远播,有的甚至购置轮渡船往返于阳江与广州之间运载货物。85岁的林善英在太傅路居住了30余年,她说:“当年太傅路旺得很,两边的店铺全部爆满,还有商贩搭棚子卖东西。在这里居住不仅生活便利,还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彼时阳江,茶楼粥铺遍布街巷,叫卖声昼夜不绝。其中沿漠阳江东岸而建的河堤路最具特色——数座水陆码头沿江排开,客商云集,货栈林立。“河堤路的美食向来出名,拿一毫钱就可以从河头吃到河尾。”86岁的张伯说,河堤路在历史上一直是阳江重要的官道和商道,因水路发达,古代官员赴任,必途经此路官厅口前往官府,所以市集兴盛。位于今河堤路66号的醉月楼,由于邻近埠头,除了提供茶市和午晚饭市,顶楼茶座还常聘艺人唱曲、名嘴讲古,凭票入座,生意极旺。

据《阳江县志》记载,河堤路一带曾有多个集市,包括赶集期为五、十的“埠尾咸鱼市”、天天有集市的“谷埠”“草市”“朝街”。天亮时分,谷米、砖瓦、木料、柴炭、石灰、山货等露天集市人流涌动,交谈声与装卸声交织不绝。张伯说,从河堤路到西濑、石觉头,连绵数里食摊罗列,其中食品种类繁多,艇仔粥、鹅乸饭、牛头皮、胭脂子杏仁糊、凉粉等美食应有尽有。“这些摊档虽然规模不大,却别具风味,饶有情趣,成为河堤路的一大特色。”

渔洲路前接兴仁路,后接太傅路。“这里是阳江豆豉的重要发展地,阳江县地方国营豆豉厂在此起步,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陈泽满介绍,渔洲路上还有一家名为“爱和轩”的大药房,店主林云开早年在新城博济医院学习西药,其创制的“肥仔丸”名噪一时。而龙津路凭借着水运便利,成为阳江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这里曾经有阳江城最大的龙津市场,鱼肉禽蛋应有尽有,“贻记”和“富盛”两家油糖酒米店铺亦是老阳江经常光顾的商铺。

仅仅几年时间,阳江城内外一时马路纵横,沿路两旁也陆续建起店铺,到1949年已近1000户。这些马路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催生了丰富的市井文化。除了原来的谷市、草市、咸鱼市、猪苗市和几个综合性的市场外,阳江城又出现了牛圩、菜市和鲜鱼夜市。

阳江的圩日文化源远流长,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便是圩日。“牛圩”原是全县最大的牲畜集散市场,因以卖耕牛为主而得名。每到圩日,四方商贩汇聚于此。阳江文史爱好者钟元照说,平日里粗茶淡饭的农民,趁圩时会难得地奢侈一回,吃上一碗牛腩粉。每当埠尾的鱼汁船返回,群众成群结队挑着桶去购买鱼汁,贮放后长期食用。到了农历六月、十月产禾虫的时节,群众购买禾虫并煮成“禾虫咸”,用瓦罐储存作为餸菜。

市井文化活动更是名目繁多,“摆武档”(玩武术杂技兼卖药)、说唱、杂技、魔术、戏曲等应有尽有。这些活动多集中在环城南路、河堤路、南恩路的娘嫲庙门口和牛圩等处,成为当时阳江城内热闹场所的一大特色。

从李伯振拆城墙建马路的破旧立新,到如今骑楼长廊下的市井烟火,阳江老街在岁月流转中延续着商业脉搏与人文气息。2023年5月,南恩路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2024年12月,太傅路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广东省第五批历史文化街区。这背后,既有开拓者敢为人先的胆识与远见,也有市井小民踏实营生的韧劲与温情,更有在时代变迁中守正创新的智慧与包容。正是这些由一代代阳江人积淀下来的精神气质,让古城街巷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烟火氤氲。

说明:文中除引用历史文献外,还参考阳江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鼍城史话》,特致谢忱。

(本专题报道共七篇,今日刊登完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