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是国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也是胜利的见证。
80多年前,这些抗战老兵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浴血奋战,抵御外侮,捍卫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成为照亮民族前行的精神火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本报记者探访了4位在阳江生活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惊心动魄的生死抉择,追忆当年的青春和热血,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我们爱和平,我们爱家乡……”乡间竹林下,一位百岁老兵总是喜欢轻轻哼唱着红歌。当人们向他问候时,老人会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缓缓地举到额头边,行起标准的军礼……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阳春市双滘镇黄沙村,采访这位已经104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黎木伙。刚到他家门口,就听见一阵歌声传来,抬头一看,黎木伙正倚着门框站着,脸上带着笑,唱着歌迎接我们。
一进屋,黎木伙就迫不及待地从房间拿出一个红色小袋子,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东西:一个小木盒和沉甸甸的多枚抗战胜利纪念章。老人用微颤的手打开盒盖,里面放着一条深红色的绶带。他轻轻拿起绶带,缓缓展开——“抗战英雄”四个金色大字,赫然绣在中央。
在儿子的帮助下,黎木伙披好绶带,缓缓坐下,缓缓讲述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
黎木伙16岁踏入战场,年纪轻轻就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突然射穿他的裤裆,他瞬间愣住了,以为自己中弹了。过了好一会,他才反应过来,低头看了看,才知道逃过了一劫。
“你真是幸运!”身边的老兵对着这个“新兵蛋子”说,“差那么一点你的命就没了。”
上战场的经历让黎木伙明白:生死就在一瞬间。在这之后,他还经历过被子弹打中头盔、射穿水壶的险境。幸运的是,每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活着回来。用他的话说:“这条命是捡回来的。”
然而,战争中遇到的困难远不止这些,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那时,饿得头昏,晒得黝黑,在庙里煮饭,在山头睡觉。”黎木伙回忆起战争的片段,依然感触良多,“不仅是我们,更苦的还有老百姓,行军途中常常看到逃难的人群,有些小孩七八岁还没衣服穿。”
和平,是黎木伙那时最为渴望的,也是他战斗下去的力量源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是举国欢腾的日子。听到消息的那一刻,黎木伙情不自禁地泛起了泪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他更懂得这一天来之不易。他低沉地说了句:“身边很多人都没了。”
黎木伙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走过中国无数个地方,一次次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中幸运地活着回来。他从军16年后解甲归田,回到黄沙村,结婚生子,工作入党,过着耕田养家的生活。
记者结束采访之际,黎木伙示意儿子搀扶。他双手撑着膝盖,身体微微前倾,略显吃力地颤巍巍站起身。站定后,他拿起那顶抗战胜利75周年纪念帽,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接着,他几乎是一寸寸地抬起那只因年迈而不甚灵便的右臂,五指尽力并拢,指尖微颤着,最终定格在斑白的鬓角旁——这是一位老兵饱含深情、凝聚毕生敬意的军礼。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的,18岁就加入抗日队伍,欧初是我首长。”10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陈丽用手指拨起耷下的一边眼皮,与家族三代后人、记者忆述当年的烽火岁月,眼里沁着让人动容的热泪。
这位女战士口中的欧初,曾于1940年组建中山抗日游击队,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虽已过八十多载,大伙里应外合的一次次战斗,仿佛融入老兵骨血般清晰。
1922年,陈丽出生于珠海斗门的一个华侨家庭。1940年,恰逢表姐陈秀球从延安学成回乡,准备在南方开展工作。受表哥表姐们的爱国情怀感染,年轻的陈丽毅然选择跟随,加入斗门八区的妇女协会。该协会大部分人为“抗日先锋队”队员。
得益于陈丽等广大妇女群众的加入,斗门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她们出墙报、贴漫画、亮标语、演街头剧,激发群众抗日意志。
“当时部队物资不足,有人捐长枪、短枪,有人捐1000多斤粮食。”陈丽常跟女儿回忆起,由于一次战后伤兵太多、医药短缺,她与表姐一起动员家人捐出两斤多的黄金,以及50多担稻谷和一些衣物。有了这笔资金,陈丽等人赶到澳门,买回一批盘尼西林救治伤兵。
1941年6月,日军入侵斗门,并派兵驻守在南山新村。当时部队有几百本马列著作和进步书籍放在村里,陈丽和几位妇女骨干假扮出闸去溪边打水,把书籍藏在水埕里,巧妙地把书送到部队驻地。
在党的领导下,陈丽与一众妇女骨干发挥女性优势,在交通站担任联络员工作。她们伪装成各种身份,把文件藏在竹帽、竹箩、头发或是夹在裤带、棉衣里,机智避过日伪检查,及时将战斗情报传递出去。
1944年6月,陈丽随部队驻扎在黄杨山脚下西坑村,一晚被敌军三面夹击包围,距离不足50米。“情况非常危急,队长带领我们的同志顶住东边攻击,再向西南方向突围击退敌人。”陈丽回忆,突然天降大雨,大家衣服都湿透了,敌人抬着很多死尸和伤兵落荒而逃。
1947年,陈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解放战争胜利后,陈丽结识了同为部队骨干的丈夫,婚后定居阳江,现有四个子女,孙辈、太孙辈加起来十几个,生活过得安稳又幸福。
在阳西县织篢镇牛岭村,102岁的关允芬老人将短裤向上撩起。松弛的皮肤下,一道凹陷的伤疤格外醒目——日本侵略者射入其左大腿的那枚弹头,历经约八十载春秋,至今仍留存在他的身体里,成为那段烽火岁月最沉默也是最有力的见证。
关允芬生于1923年。1944年,他因“三丁抽一”的兵役政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64军的一名步兵。关允芬记忆中最为惨烈的战场,在广西桂平蒙圩。
彼时,他蜷伏在半人深的土坑里,目光搜寻日军动向。忽然,三个日本兵突然出现,枪口对准了他的藏身之处。“第一枪擦过额头,流血了,当时没感觉到疼。”关允芬指了指额头,那里的伤痕依旧清晰可见。
情急之下,关允芬转身就跑,同时奋力将手中的手榴弹向后掷去。然而没跑几步,第二颗子弹追上了他。子弹击中了关允芬的左大腿,他紧握着枪滚进了低处的河沟。
“河沟周围全是尖刺。”关允芬回忆道,他咬着牙坚持,在沟里躲藏了四天三夜,靠意志对抗饥饿与伤痛。他活下来了,却也因此与部队走散。
“能活下来,全靠老百姓的帮助。”这是关允芬至今念念不忘的恩情。拖着伤腿沿着河艰难跋涉,直到看见一户人家,关允芬便上前敲门。户主得知他是抗日战士,当即留他在家养伤,并准备了饭菜。
桌上那盘肥猪肉,关允芬仍清晰地记得:“特别诱人,但是我饿得太久了,肠胃虚弱,只能喝点粥。”在这户好心人家住了六七天,临别时,户主还塞给他一些大洋、十斤大米和一口铁锅。这份情谊,支撑着关允芬辗转回到了家乡。
时光荏苒,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去。记者见到关允芬时,他刚午睡醒来,正借助助步器缓缓走出房间。“要不是前几年因意外摔伤了腿,也不用助步器。”关允芬的儿子介绍,老爷子虽年过百岁,但身体底子硬朗,摔伤前可是个“闲不住”的人,常常搭乘三轮车去县城和老友打纸牌。
坐在椅子上,关允芬看上去依然精神,只是耳朵有些背了,得靠近他、提高音量,他才能听清。岁月模糊了许多记忆,但“中了两枪”“好心人的救命之恩”这两件事,却如同左腿的弹头一样,深深烙印在他心间,成为他反复诉说的抗战往事。
“现在真是享福了。”提起如今的日子,关允芬笑意盈盈,竖起了大拇指。90多岁的老伴陪伴在侧,7个子女个个孝顺,生活平静而踏实。平日里,除了在家门口散散步,他也喜欢看抗战剧,日子过得格外规律。这段烽火岁月过后的安宁,关允芬比谁都珍惜。
“现在的生活好,那时候哪有什么生活……”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邱道新坐在家中,回忆起八十余年前的烽火岁月,眼里泛起了泪花。记者走进阳春市潭水镇盘新村邱道新老人家中,听他讲述那段镌刻着苦难与热血的往事。
1943年,15岁的邱道新在恩平当上了一名年轻的县警。彼时,抗日烽火燃遍华南大地,1944年的台山地区更是硝烟弥漫。日军的“三光”政策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邱道新亲眼见证了侵略者的暴行。
“日军闯进家里,有猪抓猪,有牛牵牛,连哭闹的小孩子都不放过。”邱道新说,当时,村民的粮食被抢、房屋被毁,被迫躲进深山隐蔽处,妻离子散,处处是哭声。
这年8月,少年邱道新随部队奔赴抗日战场。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与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他们凭借顽强意志与默契配合,一举歼灭日军100余人,用热血守护着土地。
1945年,抗日战场曙光渐显,但日军的凶残并未收敛。一次,邱道新与同伴邱运执行任务时途经一村落,突然听见妇女的呼救声。循声望去,两名日军正肆意调戏四名妇女,她们脸上写满了恐惧与无助。两人迅速绕到日军身后,趁其不备搬起路边石头猛砸过去,敌人被砸倒在地。他们立刻上前将其制服,成功解救了被困妇女,并提醒她们到隐蔽的地方躲起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得知抗战胜利的邱道新与战友们抱在一起又哭又笑。走在街上,群众欢呼声此起彼伏。
2015年,邱道新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党和国家对民族英雄的尊重和褒扬,他无比自豪,倍加珍惜。
如今的邱道新独居在盘新村,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子孙悉心照料着他:大儿子每天送饭,小儿子常从镇上回家探望,孙子孙女不时买来补品。“顿顿有肉,看病不愁,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邱道新说,如今中国强大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
■ 统筹/费先霞 杨辉南
■ 文字/张 影 许 倩 杨辉南 朱俏施 陈泳良 曾宪雯
■ 图片/宋福亮 李 凯 陈宏侃 梁 园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