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专家表示——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 防蚊灭蚊是关键
2025-07-30 09:44:32 来源: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    通讯员/陈思铭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及感染后如何处理?7月2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即

没有特效药和疫苗,专家表示——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 防蚊灭蚊是关键
阳江日报

■ 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

   通讯员/陈思铭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及感染后如何处理?7月29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即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基孔肯雅热关节痛症状明显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文杰表示,伊蚊在早晨7时至9时和傍晚6时至7时比较活跃,易叮咬人,白天多在阴暗、潮湿、有水的地方活动,偏好干净积水产卵。叮咬感染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数天后进入唾液腺,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完成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发病,发病潜伏期1至12天,通常3至7天。

感染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急性高热、剧烈关节痛、出现皮疹等。主要表现为体温迅速飙升至39℃甚至 40℃以上,持续高烧不退,部分患者退热后可能再次发热(双峰热),整体发热期相对较短;关节痛呈游走性,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波及膝、肩等大关节,其中腕关节受压疼痛为典型特点;皮疹是在发病后 2至5天出现,80%患者在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足底及面部出现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伴瘙痒。其他症状还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肌肉疼痛、疲劳等。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何区别?李文杰说,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均由伊蚊传播,初期均有高热、头痛、肌肉痛等症状,然而不同的地方在于基孔肯雅热的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剧烈且持续时间久。

首要是翻盆倒罐清除积水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市公共卫生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罗贤鑫表示,可以从环境清理、个人防护、旅行防护三方面入手采取防护措施。

首先,清理家居环境,斩断蚊虫孳生链。比如清积水,翻盆倒罐清空闲置盆、罐、桶、轮胎等容器积水;填平树洞、竹洞、洼地,清理空调托盘、饮水机托盘等积水;勤打理水养植物,每周彻底换水1次,清洗容器内壁和根部;宠物饮水碗、花盆底盘等及时清空积水。储水容器如水缸、水池等要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另外要妥善处理垃圾,避免废弃瓶罐形成积水。

其次,做好个人防护,包括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前使用蚊帐,适时用蚊香、灭蚊拍、防蚊灯杀灭成蚊,定期清理卫生死角。在户外时,市民可以清晨和傍晚即伊蚊活跃高峰时段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喷涂驱蚊剂;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处久留。

再者,外出旅行也要做好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市民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避免前往流行区;途中携带驱蚊剂,选择有纱窗纱门的住宿,避免在草丛、竹林逗留;返程后12天内监测健康,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感染后要平躺休息多喝水

罗贤鑫称,感染基孔肯雅热需要住院隔离治疗,等解除隔离病情好转后才可以出院回家。当突发高热(体温超过39℃)、腕踝关节剧痛、面部四肢出现皮疹等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就医时主动告知医生其蚊虫叮咬史、旅行史,确诊后配合防蚊隔离,避免传播。

“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主要靠对症治疗和基础护理。”罗贤鑫说,具体做法一是平躺休息。急性期出现高烧、关节剧痛等症状时,尽量卧床,减轻关节负担;二是多喝水。因为发烧会脱水,每天至少喝2升水,或淡盐水、椰子水等;三是清淡饮食。补充高蛋白、维生素帮助身体恢复;四是避免剧烈运动。关节正在发炎,切勿进行剧烈运动。关节痛时可以在急性期(红肿热痛)用冰敷,慢性期(僵硬)用热敷,涂点薄荷膏或舒缓凝胶,轻轻按摩缓解肌肉紧张。若是关节痛到睡不着,试试用枕头垫高患肢,可稍微缓解症状。

发热时,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比如温水擦浴、冰敷额头,避免使用酒精降温,药物降温的话则可用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关节痛则按疼痛程度使用止痛药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药,这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另外,老人、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感染了基孔肯雅热,需加强防护,最好住院隔离治疗,警惕并发症,如心肌炎、脑炎等。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