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镜头操着乡音,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讲述阳江新老故事——

乡土网红用新载体为家乡代言
2025-07-24 09:33:20 来源:阳江日报

暮色中的鸳鸯湖公园凉亭,歌声与欢笑声随晚风飘荡,主播“小雅哥”的直播间吸引着线上线下数千人围观;乡野圩市里,“阿叠”施宗叠用地道的阳江话直播叫卖,镜头扫过豆豉、鹅乸饭,唤醒游子乡愁;街头巷尾间,“阿黎”黎志坚用如电影旁白般的阳江话,将市井烟火拍成诗篇……在阳江,一群返乡或扎根本地的年轻人正化身“新农人”与“城市记录者”,不仅为市民带来暖心的精神陪伴,还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讲述着阳江的新老故事。

架起镜头操着乡音,通过直播和短视频讲述阳江新老故事——

乡土网红用新载体为家乡代言
阳江日报


暮色中的鸳鸯湖公园凉亭,歌声与欢笑声随晚风飘荡,主播“小雅哥”的直播间吸引着线上线下数千人围观;乡野圩市里,“阿叠”施宗叠用地道的阳江话直播叫卖,镜头扫过豆豉、鹅乸饭,唤醒游子乡愁;街头巷尾间,“阿黎”黎志坚用如电影旁白般的阳江话,将市井烟火拍成诗篇……在阳江,一群返乡或扎根本地的年轻人正化身“新农人”与“城市记录者”,不仅为市民带来暖心的精神陪伴,还让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讲述着阳江的新老故事。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陈海涛  实习生  杨子棠

            ■ 摄影/阳江日报记者 梁文栋  袁荣泽

“小雅哥”:幽默风格唱暖邻里心

小雅哥(左)与路人互动表演。


暮色初临,市区鸳鸯湖公园的晚风里时常飘起歌声与笑语。35岁的网络主播“小雅哥”是阳东区大八镇人,今年春节从深圳返乡后,每天晚上在鸳鸯湖公园一处凉亭里架起了设备直播唱歌,现场“围观”群众多达数百人,直播间在线人数超过2000人,最高一次同时在线人数达7000人,高峰时总观看量高达16万人次,成为公园一处热闹所在。

7月15日晚上7时许,记者来到市区鸳鸯湖公园看到,在小雅哥日常直播的凉亭里,多名群众等候多时,翘首以盼,就为了参与小雅哥的直播。晚上8时左右,小雅哥和搭档便架好设备开始现场直播,他将镜头对准鸳鸯湖的夜景及到公园休闲娱乐的群众。小雅哥的直播模式为现场点歌、唱歌,不仅他自己唱,还邀请现场观众唱,因此赢得许多唱歌爱好者的支持。

在当晚这场直播里,小雅哥既是舞台中央的歌唱者,也是控场的主持人。“如果群众唱得好听就让他唱完整首歌,如果唱得一般,也会中途切断。”小雅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中间分寸的拿捏体现了直播主持人的功力。他一般会以幽默、诙谐的话语,尤其是用一些阳江本土地道的方言,来营造轻松的互动氛围。

对市民而言,小雅哥的直播已经成为一种暖心陪伴。常来公园散步的市民尤其是一些中老年群体,常常被小雅哥的风格逗得哈哈大笑。69岁的黄姨家住漠江花园,每晚会到鸳鸯湖公园散步,也是小雅哥的“粉丝”。“小雅哥说话幽默风趣,敬老爱幼,很多人都喜欢他。”黄姨表示她热爱唱歌,但不敢开口唱,到现场观看小雅哥的直播成为她的一种“精神寄托”,收获了许多欢乐。

“这里是阳江鸳鸯湖公园。”小雅哥时常在直播间回复网友的评论,也借着这一波波的流量,向网友们推广家乡的城市客厅——鸳鸯湖公园。不少外地网友通过小雅哥的直播间了解阳江,也有一些在外居住的阳江人通过直播间看到了家乡而流露出思乡之情。小雅哥表示,这些点滴的支持给了他获得感和继续前进的动力,而这一方小小凉亭也成为了社区邻里间增进互动的纽带。

“阿叠”:直播乡村圩市展示家乡味

阿叠直播销售农产品。


阿叠在各大网络平台的自媒体账号粉丝量约有10万。从最初的创作搞笑段子到深入阳江乡村走访圩市,这个年轻人在广袤的农村与方言里找到创作的灵感,也让更多人从他的视频镜头里看到了阳江农村的新变化以及了解阳江特色农产品。

阿叠全名叫施宗叠,1992年出生于阳东区塘坪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娃。随着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施宗叠也想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里寻找突破。“直面镜头、表达自己。”施宗叠表示,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让普通人多了一条充分展现自己的途径。

一开始,施宗叠以拍摄搞笑段子为主,拍摄的视频内容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如“和宽叔去榨茶籽油”“山茶麸可以拿去洗头发”等主题视频让人直观地了解一些农特产品的做法和用处,而阳江话的表达也更加接地气。这让他得到部分网友的关注和支持。为此,他不禁冒出一个新的想法,何不将镜头对准阳江的农村?2024年,他扛着设备跑了阳江 20来个圩市,通过直播的方式“趁圩”,并给直播间的粉丝们“代购”当地特色农产品。

“别人都是代购大型商超的潮流高端产品,我代购的就是农村土特产。”施宗叠表示,豆豉、榄角、瓜咸、山货、木器都是他的代购农产品,镜头扫过大八的榄角饭、猪脚饭,白沙的鹅乸饭、平冈的仔、海陵的焖粉,也是许多人记挂的家乡味道。

生长于农村,施宗叠似乎天生就很会和农民打交道。“阿叔,山上新鲜采摘的荔枝,来试一试!”施宗叠帮荔农直播卖荔枝,屏幕里订单叮咚作响,老人笑得嘴都合不拢;久居城市的中年粉丝看到他拍摄传统特产,称解了乡愁。有网友通过施宗叠的镜头看到农村的生活,留言称“好像回到小时候”。那些被城市生活冲淡的乡村记忆,在施宗叠的视频里重新鲜活。

“现在农村的居住环境大有变化,圩市的摊位井然有序,有的地方还重建农贸市场,让大家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施宗叠镜头里的阳江农村,藏着“百千万工程”赋能的城乡新貌。

“通过我的视频让更多人看到阳江、了解阳江,是我个人的荣幸。”施宗叠说,无论是田埂上的新变化,还是记忆里的老味道,方言传递的不只是乡愁,更是这片土地生长的新故事。

“阿黎”:用阳江话讲地道的阳江故事

阿黎(右)和伙伴在拍摄视频素材。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而阳江的故事,要用阳江话讲才够味。”1991年出生的黎志坚是阳江江城人,于2021年从广州返乡创业,创设自媒体账号“阿黎与阳江十二时辰”,用镜头对准阳江的街巷烟火与人文故事,赢得群众的喜爱和认可。

2014年大学毕业后的黎志坚在深圳、广州从事编导工作。拍摄、文案制作可谓是他的老本行。2021年,他从广州回到家乡阳江,被一种莫名的幸福感绊住了脚步,说不想再离开家乡了。

7月22日,黎志坚在其工作室接受记者采访时,返乡的第一年,他和朋友相约见面,骑摩托车外出,5分钟就能抵达目的地。与之不同的是,他原来在一线城市读书、工作超过10年,上班通勤、好友会面,在公交、地铁、步行等方式之间来回转换,外出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往往是1个小时起步。对比之下,这5分钟的简单与轻松形成的反差感,给他带来了“幸福”具象化。

留在阳江,他选择继续做老本行——拍视频。“这样的阳江何以幸福。”黎志坚时常琢磨阳江的人、事、物——南恩路怎么好像永远停留在以前,漠阳桥连接城里城外,这里的人们在想什么……

2024年3月16日,黎志坚团队发布了讲述老地标“南恩路”的视频《吃都未》,因精准捕捉阳江人共同的时光记忆与乡土情怀,收获45万次播放量。这个视频便是他思考后的答案——我以为南恩路一直活在从前,没想到,它只是有自己的时间。

他用阳江方言叙事,以其独特的声线,如香港电影旁白般的阳江话配音,给予观众一种别样的观赏体验,独具个人风格。“其实阳江话也能讲得好听、优雅,也能上得厅堂。”黎志坚说,虽然当初是为了降低视频制作成本才自己上阵配音,但如今他的阳江方言配音无疑成为了一种风格标志,是一份意外之喜。

“幸福之城阳江,需用心体会。”黎志坚表示,创作之路并非坦途。资金有限,精力有限,两年里他的团队仅更新64条内容,反复打磨作品只为传递人文温度。有人看完“阿黎与阳江十二时辰”发布的所有视频后,表示画面中的阳江街头如此熟悉,话语中的阳江如此贴切,看完泪流满面。也有人评论称黎志坚是一位诗人,因为他将阳江街头巷尾的市井烟火气描绘成诗。

“此心安处是吾乡。”黎志坚在家乡阳江找到了安顿身心之所。他说,最抚人心的烟火,终究是家里的灯火,他会继续将镜头对准阳江这座城。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