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禾虫新品种 促产业提质增效

阳江职院陈兴汉团队着力推广“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
2024-06-23 10:41:13 来源:阳江日报

上图:工作人员和阳江职院的学生在田头观察禾虫生长情况。

培育禾虫新品种 促产业提质增效

阳江职院陈兴汉团队着力推广“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
阳江日报

上图:工作人员和阳江职院的学生在田头观察禾虫生长情况。 梁文栋 摄

■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这批禾虫于去年12月投苗,如今长势良好,预计再过三个月将迎来丰收。”6月17日,在江城区城西街道阮西村禾虫科技园,阳江职院水产专业教授、禾虫人工繁育团队首席专家陈兴汉扒开从稻田里挖起来的一抔泥土,仔细观察禾虫的生长情况。凑近一看,数条大小不一、通体粉红的禾虫在泥里蠕动,充满了活力。

这里,是产学研结合的“大本营”,一头连着高校科研,一头连着田间地头。2021年,广东稻花禾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引进阳江职院陈兴汉博士团队,通过禾虫养殖改良土壤,生产绿色优质的稻米,同时开展工厂化育苗,示范推广“水稻+禾虫”高质高效综合种养模式。今年4月,“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落户于此,阳江职院陈兴汉、杨尉和司圆圆3位博士领衔的研究团队,为禾虫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走进工厂化育苗大棚,只见每个育苗池内均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这正是禾虫苗的“家”。“禾虫苗通过这些小孔呼吸,待其长至约1.5厘米的时候,便可投入稻田养殖,6至8个月后开始成熟。”陈兴汉解释道。通过工厂化人工育苗,禾虫养殖摆脱了季节和地域的束缚,实现四季供苗、生产和淡水化养殖。该基地可按需产苗,除了供应阳江本地,还供往珠三角、湛江、福建、广西等地。

“禾虫是农田的土壤卫士,禾虫养殖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新质生产力。”陈兴汉介绍。禾虫与稻田是天然的共生关系,采用“水稻+禾虫”高质高效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减少病害,促进水稻生长,还能改良土壤,促进农田复耕,稳定提高粮食产量。

如今,这一模式已被省内推为新质生产力进行培育打造,并在阳江、广州、珠海、中山、湛江等地推广应用,有效促进禾虫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陈兴汉带领团队将这项技术进行推广,直接提供禾虫苗的种养面积超过1万亩,辐射带动种养面积5万多亩,带动禾虫养殖产业产值超6亿元。

在阮西村委会办公楼附近的成片稻田中,新一批禾虫于今年4月投苗。如今,眼前的稻田青翠盎然,田里爬满了“软黄金”。陈兴汉介绍,如果科学养殖,每亩年产量能达100公斤以上。按照目前市价每公斤200元计算,再除去8000元幼苗、有机肥等成本,亩产利润预计将达12000元以上。

“‘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模式在解决撂荒地、联农带农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城西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梁春泉表示,有了博士工作站的强力加持,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助力江城区打造中国禾虫种业中心;另一方面可以辐射更多养殖户,为他们提供禾虫幼苗以及养殖技术指导和服务。

“禾虫的生长周期较长,具有分批成熟的特性,因此每年都需要进行轮捕轮放。一批禾虫从投放到完全成熟收获,需要半年以上,个别禾虫甚至要两年时间才成熟。”陈兴汉表示,团队正致力于选育生长周期短、能统一成熟收获的新品种,以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接下来,博士工作站将持续团结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开展国内外禾虫亲本引进、原良种基础群体保存、繁育家系构建、苗种扩繁等研究工作,聚焦“水稻+禾虫”综合生态学、禾虫人工繁育技术、禾虫功能产品开发等方向的科研攻关,将禾虫产业做大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