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性与时代性永远是“岭南画派”的内核精神

专访“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阳江籍知名画家关伟
2023-10-08 09:08:29 来源:阳江日报

—— 专访“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阳江籍知名画家关伟

革命性与时代性永远是“岭南画派”的内核精神

专访“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阳江籍知名画家关伟
阳江日报

 

《云山新绿》(关伟作品)

 

《群山寂然》(关伟作品)

□ 项 劲

自20世纪80年代成为关山月的得力助手开始,关伟便随关老系统学习国画达九年之久。作为当代国画大师,“岭南画派”第二代杰出代表的入室高徒,关伟深得“岭南画派”的精髓,经过几十年精研磨炼,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

近日,“岭南根脉 翰墨传情——关伟曾纪升书画作品二家展”在阳江美术馆举行。展览前夕,刚刚会见完艺术家朋友的关伟先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关先生文质彬彬,精神矍铄,他谈吐儒雅,说起笔墨传承和创作观念,说起艺术信仰与人生追求,借着一点酒意真情流露……

□ 记者:作为第三代传人,请谈谈您对“岭南画派”的理解。

□ 关伟:可以说,“岭南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

当时,高剑父看到了中国画的因循守旧,便立志于“艺术革命”,创立新国画。他主张写生,吸收外国笔意,即所谓“折衷中西”,其核心观点就是“笔墨当随时代”。在长达半世纪的绘画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观察、思考、借鉴、学习,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最终在保持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之中,创出了一个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可以说,兼容精神是“岭南画派”的艺术原则,也是它革新的途径;创新精神则是“岭南画派”前进的动力,也是它历久不衰的奥秘。

高剑父说过,“艺术要有作者对现实的感悟。”跟别的流派不一样,他教的从来都不只是技法,特别强调个性。他说,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面貌。

所以,当第一代指出了方向,第二代就开始百花齐放了。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关老(山月)黎老(雄才)他们的作品,南北融会贯通,素材也不限于岭南风物,真的是各有风格,各有所长。

但我始终记得关老说过一句话:“外来一切都可以吸收,只要你消化得了,消化之后才能成为营养,千万不要含而不化。”

总的来说,革命性与时代性是“岭南画派”的精神,它能够独树一帜,靠的就是这两个核心。

□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传承中突破和创新是“岭南画派”每一个传人必须肩负的责任?

□ 关伟:是的。“岭南画派”素来致力于革新中国画,因此每一代传人都应该关注国画的整体发展,并身体力行国画的求新与求变。作为“岭南画派”的继承人,必须在传承前代大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但是,由于“岭南画派”前两代赫赫有名,影响深远。珠玉在前,想要做好第三代传人是非常难的。因为我们一方面要在先贤大师一座座高峰的指引下前行,又要在跋涉的过程中时刻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实现“我有我法”。

□ 记者:那么,您在弘扬“岭南画派”艺术精神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或者说有过什么样的探索?

□ 关伟:“岭南画派”注重写生。关老当年立志行万里路,无非就是去体验生活,再通过艺术创作去高于生活。受关老的精神影响,我也不曾停歇过“行万里路,绘万幅图”的脚步。

我素来喜欢山高水急、气势恢宏的动人场面,这种大开大合的艺术审美注定会把我的目光引入到大山大水之中。这些年来,我无数次泛舟长江三峡,攀临峨眉绝顶,俯瞰黄山云海,领略西湖烟雨……甚至跨越塞外草原、大漠、戈壁,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因为人文、自然风光与我对于雄浑大气的审美追求相符合,我也多次前往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采风写生。所以,近年来我在风景画创作中,西北风光的题材几乎占了一半。

一般情况下,我的笔触都力求雄浑有力、饱满大气,但在追求浑厚美感的同时,我也会撷取自然山水中一个局部来抒发情怀,这种抒发是诗性的,是有迹可循的。著名学者、我的老乡林贤治先生曾在一次展览中点评我的画,说是“七分雄伟带三分秀丽”。我是认可的。

所有的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在创作上都要面临四个问题:美学上的共性、时代性、地方性以及作者的个性。对于“岭南画派”,前三个问题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基本解决;我要努力的,只有在追求个性化艺术语言上下功夫。

中国画首要是笔墨传承,我跟关老学习国画,最初也是学传统,学笔墨,但不能像复印机一样只是重复老师的东西。所以,这几十年,我不但继承关老的笔墨,也研究历代画家的技法,会尝试将各种有利于创作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总的来讲,我感觉我们这一代,在创作上更自由了。就我自己来说,在创作中可能会更多地融入对天地对人生的感悟;在表现手法上,也不会拘泥于是南派还是北派,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

□ 记者:难怪我看您的作品,感觉总是蕴含着一种自然的意趣。可能就是那一点诗意,当然也可能是创作中自我意识的一种苏醒,也就是您说的融入了人生观与宇宙观吧。请通过作品来具体谈谈您的创作。

□ 关伟:一件好的山水画作品,它既要讲究笔墨神韵,也要强调“以形写神”。我现在追求的艺术境界,就是高山流水皆为内心写照,尽量在作品中揭示自我主观精神与心灵的感悟。

中国画是平面的,也有主次和秩序。一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作者最想表达的意象,其他意象随后分层次抵达,这样在观赏者心中自然而然便形成了主次。但无论是匠心独具的构思,还是高超技法的运用,所有的一切都只服务于我要表达的精神。

比如《云山新绿》,主画面是环境优美,满眼新绿的白云山,在上方一小块地方朦胧呈现的才是现代化的广州城;我画的是山,实际上我表现的是城,体现的是我的宇宙观——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啊!所以,有时候实写并不是写实,而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去选择的一种方式。

还有《群山寂然》,这是我在西北采风时的作品,当时在旅途中只是一回眸,就被眼前所见感动了:巍峨的大山连绵,让你震撼,让你感受自身的渺小;而一间寺庙安然山脚,虽小却有力量。“群山寂然,默默无言亿万年,我感悟到崇高的总不声张。”这是我完成作品后写的一段话,它完全体现了我的人生观。

□ 记者:如今,关山月以及他的艺术成就已经成为漠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关老已经是漠阳文化一张金字招牌。作为一个阳江人,作为关山月先生的弟子,你认为应该如何通过关山月文化去促进漠阳文化的有益发展呢?或者说应该如何利用好这张文化招牌?

□ 关伟:关山月文化是阳江文化的一面旗帜。他的艺术造诣、人格魅力以及对家乡的深挚情怀,都是他留给阳江的宝贵财富。关山月文化彰显了革新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崇尚和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交流、文化创新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动力,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长盛不衰的支撑。无疑,对关山月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加快构建漠阳文化的品牌体系,实现地方文化的创新发展。

我了解到,近年来,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山月文化品牌的价值,做了许多实事。比如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关老的故居(江城埠场那蓬村)即作为名人故里重点打造成为旅游示范片区,入选了“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比如准备与高等专业院校合作,共建“关山月艺术教育基地”,打造文艺创作基地等等,这些,其实对擦亮关山月文化招牌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但是树立一个文化招牌,除了硬件建设,更需要长期润物细无声般的以情滋养,用心维护。对此我有两个建议:第一是通过大力宣扬关山月等阳江优秀艺术家的事迹,去抓美育教育,从幼儿园抓起;第二是抓专业建设,多办书画展览,多办文化论坛,以整合优化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内涵,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更多阳江人投入到文化事业中去。

□ 记者:您说到美育教育,其实阳江人从来都有着书画情结,从小学画的孩子越来越多,高考中考入各类美术院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您对这些准备考美术专业的学子有什么寄语?

□ 关伟:我一直认为,从全省来看,阳江算是艺术氛围很好的地区。这里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现当代众多阳江籍知名艺术家的模范引领作用。阳江书画文化美名远扬,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有效宣传,加强引导,将这个氛围优势发扬光大,并落到实处。

另外,中国画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在传承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我希望有更多喜欢艺术的年轻人加入中国画的队伍中来,薪火相传,成为中国画家的一员。因为年轻人是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既能够接触到非常经典的传统文化,也能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东西,在艺术追求上,更能体现“革命性”和“时代性”。

能书善画  寄情入墨

——专访阳江书画家曾纪升

□ 关雯静 曾宇萍

曾纪升是阳江书画院院长。近年来,他的书画作品不断出现在大型书画展和书画集中,深受社会认可和好评。寄情入墨,勤笔耕耘数十载,曾纪升对书画艺术有哪些感悟、对阳江书画艺术的传承发展有哪些建议?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兴趣为师勤笔耕耘

□ 记者:您最初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接触书画创作?请谈谈您的艺术求学经历。

□ 曾纪升:儿时,母亲经常带我到阳江城娘家,借此机会,我常到图书馆、书店看书画。看的次数多了,就逐渐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开始无纸无笔,我便用竹枝在地上画来画去。三年级时参加书画兴趣小组学习,得到老师的重点培养和启发。高中求学时,我得到了谢绍祯老师的指导教授,领会书法技能技巧。到了2000年初,我拜刘春草教授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国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临摹、写生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创作是艺术生命的源泉,坚持是成功的重要途径。创作没有捷径,需要打牢功底,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探索前进。

□ 记者:您的创作灵感来自哪方面?您最满意或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哪幅,创作的初衷及创作过程是如何的?

□ 曾纪升:祖国的名山大川是我灵感的来源。要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去考察写生,掌握第一手素材,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像黄山、庐山等名山,我各去了五次之多,实地采风给了我很多灵感和启发。

我印象比较深也比较满意的画作是《梅魂》。我喜欢梅花,它是冬天盛开的花朵,象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也曾数次去外地观察过梅花生长、开放的形态,通过画笔呈现出它们积极向上、红红火火的挺拔状态。

当我偶然得知“2023国际艺术联创联展”这个大展时,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将梅花展现在世界面前。从构思到成画,创作《梅魂》用了十天时间。一开始,我连续作了几幅,都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后来我突然明白,要把梅画好关键是要让它有灵魂。于是在创作中,我先用书法线条去刻画梅花风骨,展现“疏、瘦、秀”的特点,再通过撞粉用色去表现梅花凌寒开放的精气神,在构图上,远近和虚实相结合。最后,《梅魂》成功入选参展。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梅花的精神品质,我感到十分荣幸。

立足时代守正创新

□ 记者:您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怎样的精神和品质?您对艺术的感悟与追求是什么?

□ 曾纪升:艺术的博大,首先需要艺术家对现实世界怀有博大的胸怀。艺术思维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容量,这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追求,也是在创作中的真切感受。不管是艺术手法的表现、精神的展示,画中所呈现出来的所有感人之处,都不可能是脱离现实而获得的。

□ 记者:您认为传统的书画艺术应如何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

□ 曾纪升:时代在发展,人们对艺术追求和审美眼光也有了新的变化。但艺术的创新不是把过去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挖掘传统文化精华,通过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新时代新思想和艺术的开放与包容,这也是新时代艺术家应积极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创作上,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传统的基础上要突出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多年来,我在书画技艺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大小写意和工笔结合的探索尝试,竹梅牡丹国画以书法线条入画,在追求画面清爽脱俗,简练雄健,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力求用笔呈现“疏、瘦、秀”的质感;山水作品在撞粉用色的岭南特色上,用以点成线的用笔用墨表现手法,体现浑厚凝重、刚劲峭拔的质感等等。

以牡丹的创作为例,牡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之美称,所以画家在画牡丹时,一般都会突出它的明媚华贵。而我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以书法线条入画,所画的牡丹会带有苍劲峭拔,同时通过虚实结合、突出亮点等方式,力图让牡丹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我慢慢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我的朋友曾跟我说过,有时候,远远看一眼就知道是我的作品了。

心系漠阳扎根故土

□ 记者:对阳江书画艺术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 曾纪升:阳江是一个有着深厚书画文化底蕴的城市。作为漠阳文艺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到人民中去,深入生活,写生创作。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多办交流展、名家展,多办公益性书画文化课堂,推动书画艺术的交流,营造更加浓厚的书画氛围。

作为阳江书画院院长,我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发展阳江书画文化。下一步,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与更多书画爱好者外出写生,提高书画艺术水平。联系阳江籍书画家外出参展、办展,以提升阳江艺术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

艺术文化,还要从小抓起。要开展好大中小学的美育教育。接下来,我将牵头开展“院校共建,翰墨传情”阳江书画院书画文化联系校园活动,让专业人员到学校辅导师生。希望尽阳江书画院的绵薄之力,在学校里营造起浓厚的书画文化氛围,为阳江发现、培养书画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打基础。

● 关 伟

关伟,1954年生。师从国画大师关山月。曾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画院创作室副主任,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第二届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关山月助手、入室弟子;现为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画院院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

其作品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全国五大画院展及广东历届美术展、中国画展。

● 曾纪升

曾纪升,男,1958年9月生,广东阳江人,字文华,号梦龙斋主,中国当代岭南四大家刘春草入室弟子。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阳江市文联兼职副主席、阳江书画院院长、阳江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阳江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书法作品《咏梅诗》被人民大会堂悬挂收藏。国画《梅魂》入选参加《卢浮宫国际艺术联创巡展》,并获特别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