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龙船鼓响时

——阳江端午扒龙船民俗

2025-05-25 09:26:03 来源:阳江日报

↑获奖龙舟队队员展示奖杯和奖品。←漠阳江西濑河段, 参赛龙舟在江面上逆流而上,挥桨破浪勇争先。(资料图片) 梁文栋 摄 □ 冯 峥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端阳节、五月

又到龙船鼓响时

——阳江端午扒龙船民俗

阳江日报

   

□ 冯 峥

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重五节、端阳节、五月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都流行这个节日。“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古时“午”和“五”相通。“端午”是“一个月中第一个逢五的日子”的意思。这么说来,那岂不是每个月都有一个“端午”?是的,但是每个月的“端午”仅是“端午”而已,只有五月这个“端午”才是节。宋朝后,“端午”便成了“五月节”的特称。因这天是五月,又是五日,所以叫“重五”或“重午”。

阳江端午节民俗活动主要有:吃粽子、喝艾酒、吃“麻蛋”、吃龙船饭和扒龙船。这里只说扒龙船。




↑获奖龙舟队队员展示奖杯和奖品。



←漠阳江西濑河段, 参赛龙舟在江面上逆流而上,挥桨破浪勇争先。(资料图片) 梁文栋 摄

阳江端午扒龙船的来历

说到端午节龙舟竞赛活动起源,其实各地各有不同。粗略归结主要有如下几个:一是古代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活动日。二是远古的三代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三是春秋时期勾践此日操练水军。四是纪念介子推,他是这天烧死的。五是纪念伍子胥,他是这天被吴王所杀。六是纪念曹娥,曹娥于这天在县江诉涛迎波神溺死。七是祭“地腊”。八是纪念屈原。由于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诗词的深远影响,秦汉以来,大多数地方都认可最后一个起源。

而在阳江,关于端午节扒龙船的来历,却另有“新船出厂试水”的说法。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阳江,古称高凉,属南海郡。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补给港和中转港,在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年)汉武帝统一岭南时(或更早些),就与东南亚以及东非各国有着经济、文化、政治的友好交往。《梁书·王僧儒传》载:“……天监初,……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天监初”,应是公元502年前后的梁武帝时期,距今1500多年了。

由于阳江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船只的必经之路,来往船只,或制造或修整,都会来到阳江,因此阳江古代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明代阳江已成为广东七大造船中心之一。”(《简明广东史》1987年1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直至50年代,当时的阳江县还有造船厂40多家。造船的种类由内河平底船到可出远洋的200吨七艕船,有10多种。

由于造船厂家多,行业之间竞争也很激烈。为了显示自己的产品质量,也为了相互学习提高,厂与厂之间经常进行赛船活动。特别是新船出厂,更要举办盛大的新船“进水”仪式。

一条新造好的船,披红挂绿打扮漂亮后,厂家必陪货主乘船出海转一圈,看看船漏水与否,是否轻捷好驶,然后才交货。而小船小艇呢,就只有在厂边的漠阳江试验了。这常规的新船出厂测试,慢慢便发展成为一种生意竞争的行为,变成看谁家造出来的船轻捷好用的比拼。比赛那天,漠阳江两岸敲锣打鼓,张灯结彩,站满了看热闹的人。久而久之,这种生意竞争的广告活动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参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赛船的体育竞技活动。

先是,为了增强表演效果,比赛人数逐渐由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几十人。原先作为产品只可装载几个人的小船小艇,发展成了能坐几十人的几丈长的狭型赛船;再后,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在船头上装上如龙头等吉祥装饰物;为了不断鼓舞士气,原来在岸上呐喊助威的锣鼓队也被请上船来——这便是现在龙舟赛的雏形。

为什么会集中到五月初五这一天呢?因为每年农历四月底到五月初,阳江地区必有几天特大暴雨(阳江地方叫“龙舟水”)。江湖海水量这时特别充足,正是驾舟弄潮时。又,五月初五这天是“重五”,是个吉祥日子。阳江民俗,父母都在这天带小孩到江河大海洗澡,曰“洗龙舟水”,谓可免年内生疮生癞,这也自然捎带上看赛船——这就是阳江龙舟端午竞渡的来由。

如果按比较流传的说法,即纪念屈原一说,便无法解释阳江在大海扒龙船和舞旱龙等现象,因为纪念屈原的地方,赛船活动都是在江河湖泊进行的。

阳江的龙舟

阳江人把龙舟叫龙船,划龙舟叫扒龙船。

阳江龙舟制作,从选料到造型都很讲究。木料是用昂贵耐用的柚木或梢木。造型美观大方,尤其体形较长,首尾30.24米,中部宽1.2米。其实,这已经是近年——起码是清朝之后的尺寸。而古时阳江龙舟“舟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人,其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人八十余人。”很明显,这里说的是那种观赏用的龙舟,就相当于现在的游船,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赛型的龙舟。

龙舟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头、颈、尾与船身相称。龙头尤其讲究,比外地龙舟的龙头高大威猛,龙角用的是真正的鹿角。全身油亮乌黑,首尾鳞甲色彩斑斓。

龙舟从出厂到比赛,有出水、滟龙舟、挖龙舟三个很有民俗特色的活动:

出水——龙舟造好,意味着又诞生了一条新龙。“进水”仪式十分隆重:造船工人把整条龙舟仔细地擦洗光滑,涂抹猪油,搁放在“龙枕”(木枕)上,择个吉日良辰,由“龙种”(龙舟会负责人)净手焚香,装上龙头和龙尾,在锣鼓舱放上锣鼓。然后,请来师公佬(道士)“旺龙”。师公佬“喃”(诵经)三日三夜,往龙舟上洒“圣水”,最后用朱丹点龙睛。

披红挂绿的“龙种”先登船,坐前舱。然后,童男童女领着“头艄”“尾艄”和锣鼓手上船。船下,一人挥舞“龙珠”引领在前,48名“桡手”两两成对,每对一杠,横穿船底,一声令下,连人带船扛起,随着鼓点节奏,步步走向河边,直至整船下水了,把“龙珠”挂在龙头上,鞭炮齐鸣,“桡手”全体上船,这才划船前行。

龙舟必先划到河边柳树下,“龙种”折下柳枝,插在龙头上,这叫“采青”。“采”过“青”后,象征着“龙”成熟长大了,可以到江湖大海大风大浪里搏击了。

“滟龙舟”——比赛完毕,必须把龙舟保管好,采取措施对龙舟进行护理。最好的办法就是所谓“龙归大海”——把龙舟埋进“龙舟塘”,即把它埋葬在潮湿的泥土之下,避免水淋日晒。避讳“埋葬”,吉祥的说法叫做“滟龙舟”。

“滟船”也和进水一样隆重,同样要举行庄重的仪式,有道士诵经,要三牲拜祭。“滟船”的地方是为“龙穴”,是神圣的地方,不容践踏、破坏,更不能任意他用。

挖龙舟——民谚曰“四月八,龙舟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龙种”便指挥龙舟会在河岸搭起龙舟棚,插上彩旗,贴对联,敲锣打鼓迎当地神庙的菩萨或宗祠祖宗神牌驻棚内供奉。然后,到“龙舟塘”挖起龙舟,洗刷干净,修整一番,涂上色彩,送回龙舟棚,放在菩萨面前,接着装上龙头、龙尾。再后来,便又像新船进水一样,举行庄重的“祭龙”仪式,一连几天,参赛选手早晚参拜,请道士给龙头点睛、梳髻、梳须,做完了这一切,龙舟便离开“龙舟棚”,划到附近河埠竹林柳荫去“采青”。“采青”后的龙舟才可以进入江河。

阳江各地龙舟都有自己的明显标识—一龙须、龙旗。

按照传统的说法,每一艘龙舟各代表青龙、白龙、乌龙、金龙、赤龙等不同的龙类,用不同颜色的龙须表示。长须随风飘逸,威武生动。

各村落制造的龙舟以自己的神庙和姓氏宗祠命名,也以不同颜色的旗帜标明显示出来。如蚬壳地天后宫的是三角白旗,大闸社北帝庙的是双带七星旗……然后,还要标上字号。比如上濑,它的红黄旗上的字号是“宋枢密使越国张太傅公龙标”“敕封清境三位阎宫感应灵王龙标”。这就说明它是属于太傅庙、清境宫的。又如华濠的白旗上的字号是“敕封显应宫”,这就说明它是属于显应宫的。也有例外的,如下濑龙舟便没有龙旗,据说是因为没有本地菩萨之故,所以下濑龙舟每年总要去拜了关帝、北帝、妈祖、观音等“四圣”才下水。

以江城为例,清末至民初,这样的龙舟共有以下10多艘:三角白旗(蚬壳地天后宫)、竹叶七星旗(那西北帝庙)、大耳牛(下濑四圣宫)、黄红旗(上濑太傅庙、大王庙)、单白旗(西岸宗祠)、双白旗(沙尾宗祠)、红旗(龙涛大王庙)、竹叶红旗(上堡五王庙)、红旗(下堡五王庙)、金头妹(东钵杨氏宗祠)、龙乸(东钵林氏宗祠)、红须龙仔(东钵张氏宗祠)、白须公(东钵村尾张氏宗祠)、单带七星旗(海库北帝庙)、双带七星旗(大闸社北帝庙)、黑褂仔(新店大王庙)、红黑签(塘基头大王庙)、红花卷(观光大庙)。

到民国中期(20世纪20年代)减至13艘,剩下的是:三角白旗(蚬壳地)、竹叶七星旗(那西)、白须公(华濠)、大耳牛(下濑)、黄红旗(上濑)、单白旗(西岸)、双白旗(沙尾)、红旗(龙涛)、竹叶红旗(上堡)、红旗(下堡)、龙乸(东钵)、红须龙仔(东钵)、白须公(东钵)。

民国至解放初(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又减至10艘,它们是:三角白旗(蚬壳地)、竹叶七星旗(那西)、白须公(华濠)、大耳牛(下濑)、黄红旗(上濑)、单白旗(西岸)、竹叶红旗(上堡)、红旗(下堡)、红须龙仔(东钵)、白须公(东钵)。

领导龙船赛事的最高机构叫“龙船会”。各地都有自己的龙船会,负责人称“龙种”,又叫“龙船戟”,是一个船队的领导,一般由德高望重技术高的人担当,负责组织安排每年的竞渡活动。

一条龙舟共54人。按职能分为艄公、桡手、锣鼓手三类。

艄公—— 一般船只,只要船尾一个艄公就行了。但若龙船太长,不易把握方向,所以设“头艄”“尾艄”两个艄公职位,且“头艄”还要一左一右两人。划船的“桡手”是“只管拉车不看路”的角色,一味闭眼拼命地划桨,龙船能否少走弯路笔直地冲向终点,就看掌舵的了。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大海航行靠舵手”,“头艄”是把握方向的,是关键的,最吃力。因身体摆动幅度较大,经常与船体摩擦,每次扒完龙船,“头艄”的膝盖和臀部常是血淋淋的。

“尾艄”的任务是协助“头艄”摆好舵,让龙舟不偏不倚,击水直上。有时到了夺锦的关键时刻,“尾艄”也会用力帮划,以增加龙舟上水的速度,这就叫“送尾桡”。

桡手——是划船的壮丁,是主要的运动员。因此,能成为一名桡手,是一个家族的光荣。除了能在比赛时显示其高大威猛出人头地外,传说还能沾上“龙气”,连带全家走好运。因此桡手的挑选是比较严格的,一般都是在龙舟所在地的居民中挑选,以身强体壮熟悉水性的渔民为主。

每条龙船设桡手50名。前舱24名,后舱26名。坐在头艄后面的第一对桡手叫“头桡”。扒龙船时,“头桡”听锣鼓指挥开桡,其余桡手跟“头桡”动作起落,要求“桡法整齐、下力均匀、疏密有致”。

锣鼓手——每条龙舟都配有一套锣鼓(2人,在龙船的中舱),其作用除了壮威外,更主要的是指挥桡手划桨起落步调一致,以利前进。桡手按锣鼓的节奏划船,“冬锵”相应,前一声“咚锵”——划桡入水;后一声“咚锵”——划桡起水。速度与锣鼓节奏相应,稍有迟误,便属无效劳动。“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至于这“咚咚锵锵”该怎么掌握,全靠总指挥把握大局的战略战术。每条龙船配锣鼓手各一名。一个好的鼓手,除了击鼓时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外,更要充分领会锣手的意思,紧跟锣手的节奏。锣手要把握大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灵活机动,引着鼓手击鼓张弛有度,有效调动桡手的划桨频率,最大限度地提高速度向终点冲刺。在这里,锣手实际起着总指挥的作用,因而行内有“生锣死鼓”的说法。

从“祭龙”之日起,到五月初五竞赛活动结束,这些日子,参与龙船活动的有关人员都不得近女色,尤其船上的这54人,更多清规戒律。


阳江的龙舟赛事

阳江龙舟活动已有1500多年历史。

阳江龙舟比赛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共5天。靠近比赛前十天或半个月,选手便开始练习,每天早晚“咚咚锵”的锣鼓声从漠阳江畔传来,预示着端午龙舟节即将到来。

初一三五是正式比赛时间,民间习惯叫“大扒”,初二四是“细扒”,即是小型比赛、表演或练习。清《阳江县志》云:“江中初一至初五,龙舟竞渡,箫鼓喧阗,亲友相邀,结彩船游玩,备彩物,置锦标,视先后为胜负,两岸老幼聚观,至晚始散”。

比赛地点历来都在漠阳江江城段。起点在下濑洲尾,终点在洲头牛围。因为终点在牛围,所以阳江人有句俗话叫“扒到牛围”,意为事情已经终结了。牛围又叫“粽叶洲”,那是因为许多人聚集在这里观看龙舟比赛,他们都带了节日吃的“裹粽”来当午餐,撕下的粽叶和吃剩下的粽子都扔在这里,久而久之,堆成一座小山,其实那不过是一个沙洲而已。

从前,大多数地方都有固定“蒸偿”(集体田租)专供龙船活动费用开支。现在,都靠“龙舟会”向各个企业、老板收取赞助。

1952年,原阳江县人民政府组织解放后的第一次龙舟竞赛,当年是三角白旗获冠军。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龙舟被当作“四旧”,全破除了,直到1984年,才又逐渐恢复回来。这年的龙舟大赛,参赛的有:三角白旗(蚬壳地)、白须公(华濠)、大耳牛(下濑)、黄红旗(上濑)4艘,三角白旗获冠军。

1985年,增加了单白旗(西岸)、红旗(上堡)、七星旗(那西)、红旗(下堡)4艘。 1986年,由港澳同胞捐赠,再造三角白旗、华濠白须、下濑大耳牛、上濑红旗4艘。后来,还逐步增加。

1988年,阳江撤县建市,龙舟竞渡空前热闹。

1989年,华濠龙舟队吸取外地经验,练就一套“矮、快、拉”桨法,加快划桨的频率,在当年竞渡中力压群雄。

1990年,三角白旗用新、旧两条龙舟专练“起水”和“冲线”,挑选好手重新组队,在当年一举夺魁。

1991年,上濑龙舟队聘请名师改装龙舟,把传统的平底改为弧底,减少了船与水的摩擦力,在选拔划手和训练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因而荣获当年冠军。

1993年,江城区斥资造了6艘长18.4米、中部宽1.1米的国家标准龙舟,全舟共23人(包含舵手、锣手、鼓手各一人)。把传统的每场竞渡三局两胜制,改为一局定输赢。从此,国标龙舟与传统龙舟一起,纳入阳江的龙舟竞渡了。这年共有16支男、女基层队参加在鸳鸯湖举行的国标龙舟赛。过去龙舟竞渡一直只是男子参加,此次竞渡,首开女子龙舟比赛先河。

1999年端午,江城举行第三届“坚都杯”龙舟锦标赛。赛前举行彩船巡游表演。岗列镇的“鲤鱼跃龙门”、区教育局的“科教兴区”、区政法线的“金盾闪光”、区工业局的“八仙过海”、区财贸线的“喜迎澳门回归”等造型各异的彩船获得群众好评。

1956年端午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从北京来阳江摄制龙舟竞渡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并定为国家史料片而珍藏。这在那时是件挺了不起的事情。阳江端午赛龙舟的盛况,由此通过传媒传遍全国。2009年,阳江端午节逆水赛龙舟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江龙舟特色

“阳江龙舟两大怪,逆水行舟扒得快”“下濑有条大耳牛,船尾上水更风流。”这是阳江龙舟的两大特色。

逆水行舟——阳江的龙舟竞渡场自古以来都在漠阳江流经江城市区这一河段,阳江人俗称河堤路段。起点在下濑洲尾,终点在洲头牛围,自南向北,全程约2公里。而漠阳江是自北向南流的,这就是名副其实的“逆水行舟”。这与其他地方的静水或顺水赛龙舟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也形成了阳江龙舟独特的竞渡风格,故称为逆水赛龙舟。

“逆水行舟”是阳江龙舟赛的一大特点,除了加大难度,增强表演效果外,从意义上看,更表现出阳江人民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

船尾上水——据说,从前有一年端午节,下濑“龙种”梦见菩萨对他说:今年龙舟比赛,把龙船掉过来划(即龙船尾巴靠岸),定可获胜。开始他不相信。谁知其他桡手也说做了同样的梦。于是,他们就决定用龙尾上水试试。果然,这天比赛他们真的赢了!(大概是比赛时,对方觉得新奇,只顾看,忘了划船吧?要不,什么叫“出奇制胜”?)此后下濑龙船就一直沿用这个习惯,用龙尾上水了。

还有“双龙护闸”“双龙拱月”一说,说是下濑所属的西濑是四面环水的小岛,岛的南北两端各有一条闸形水道。相传上濑和下濑两条龙是兄弟,上濑头朝北保护北面闸口,下濑头朝南保护南面闸口,所以上濑的龙舟头先行,下濑的龙舟尾先行,因此,竞渡时下濑龙舟以尾先行。或云,西濑小岛的形状像弯弯的月亮,上濑下濑两条龙舟是这“月亮”的守护神。一个头朝北,一个头朝南,护卫着西濑小岛。上濑头北尾南,下濑头南尾北,因此下濑龙舟划起来就以尾朝北了(尾先行)。

不管是哪个原因,反正这反常的行为成了阳江龙船活动的又一特色。

端午节期间,各地乡民一早就扶老携幼来到江河湖海边,观看龙舟比赛。为给小孩子准备午餐,父母都会带上一两条粽子,挂在孩子的脖子上,“颈挂裹粽看龙舟”是孩时一乐事,以至许多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白头皓首没齿难忘。

比赛结束,获奖者除有“龙金”(奖金)外,还能获得“金猪”(烤猪)和“龙包”(肉包子)。“龙金”留下部分作活动经费后,按贡献大小分给各人。“金猪”和“龙包”当场“席地而吃”,添上酒菜,曰“吃龙船饭”,呼朋引伴,见者有份。不管输赢,同样高兴。

从前人留下的《竹枝词》,可见当年龙舟竞渡的盛况:

双双竞渡闹端阳,两岸喧哗集靓妆。昨夜劝郎亲夺锦,汝侬得似我侬忙。(李春元)

绿杨两岸午阴晴,夺标人系鼓声声。长江日暮烟波里,遥见龙舟跃水轻。(梁鸾翔)

飞浪龙舟疾似梭,斗来斗去几奔波。劝君莫论输赢事,若论输赢闹事多。(谭松年)

帆樯如织漠江滨,五月龙船人看人。竞渡相沿成乐事,谁知凭吊屈灵均。(林钟英)

端午节期间,沿海地方渔家则扒艇仔(小船)比赛。不靠江河的山区舞旱龙表示庆祝。

阳江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户外的体育活动,在日常训练、比赛时(休息期间,群众也可以自由上船划船比赛),运动员的全身各个部位都可得到锻炼,是极好的健身活动。它又是一项多人参与的群体体育项目,培养了人与人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体育活动。这也反映了阳江人民对幸福、平安、健康生活的向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烈追求,体现了阳江人民和谐、奋进、团结向上的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发展,这个传统民间节日而今已发展成为集文艺、科学、娱乐、饮食、社交、商业、体育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通过开展龙舟竞渡活动,不但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政府往往借这个机会“搭龙舟台,唱经济戏”,举办招商引资活动,给传统的民间活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