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再扬

文化周刊 | 沙扒记忆
2023-04-30 10:35:11 来源:阳江日报

(左)沙扒渔港红红火火交易场面;

□ 刘再扬

文化周刊 | 沙扒记忆
阳江日报

(左)沙扒渔港红红火火交易场面;


(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沙扒渔工。张志强  提供

◎ 沙扒因渔港而兴

“很久很久以前,北额岭连着书村一带都是陆地,今沙扒镇区这一块地方以前是仅露出一个小岛屿的海湾。”今年78岁的莫威廉对记者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沙扒人,小时候多次听到老一辈人讲过这个事。

后来,经过海潮的不断冲积,海湾形成了一个沙坪,来自阳江、电白的渔民相继前来捕鱼谋生,在沙坪上搭棚聚居下来,渐渐便形成了一条小渔村。在共同的生活中,由于阳江话和海话夹杂,沙坪便说成了“沙扒”。

“沙扒渔业资源丰富,又处于广州、香港和海南岛、雷州半岛之间,这些地方的船只往返会选择沙扒作为补给站和休息地,于是,前来谋生的人日渐增多。”沙扒南华街今年81岁的陈建基老人告诉记者,如今沙扒长堤路,以前只是一片沙滩,是渔民们自己动手,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座“高脚屋”(当地人称吊脚楼)。几条杉木,几根桩柱搭起框架,墙体用木板或竹片围蔽、钉牢,屋顶再加一层木板、一张篷布,遮风挡雨,避日御寒,这就成了一家几口人栖宿生活、休养生息的家。当时这些“高脚屋”绵延近千米,成为海边一种别样的景观。

清末,沙扒已形成天然渔港,当时称北额港。渔民“耕海”为生,晚上住海边“高脚屋”,一生注定与海不可分割。渔民家里的渔船大多是10几米长的木制小船,主要在近海捕鱼。那时候海产丰富,渔民们每次出海基本上都能满载而归。

“清末民初,沙扒渐渐繁华起来,建成了砖木房屋结构的南华街、北华街、中华街,成为沙扒最早的街道。”莫威廉说,当时街上开有“合利龙”等渔栏,3个巷口都通连着海边,巷口就是小码头,专门收购渔获,开展对外贸易。沙扒街成了滨海一个活跃市场,“长兴”“同泰”油糖酒米铺,“民乐”茶楼,“人和”旅馆,“和平”客栈,“朱统利”“陈庆”打铁铺,甚至还有“花满楼”妓馆,以及一些赌馆等等,皆应运而生。

“民国时的沙扒已有四五间渔船厂。” 莫威廉说,沙扒镇的莫姓渔民来自江城麻布演,莫介进、莫益乔在沙扒建有“德隆”船厂,有40多名工人,会建造当时技术含量较高的“大七艕”渔船。这种渔船上通常有12名船工,经常会到深海作业,每艘渔船出海一次几乎都有数百担渔获。

“因为渔业发达,一业带来百业兴。街上几间打铁铺生意特别好,其生产的铁钉、铁锚,全被几间船厂收购。“陈建基说,街上还有网具店、船缆店、打银店、药店、当铺,甚至还有专门帮人写契的店铺,也有“做中”当见证的。

沙扒水闸  刘再扬 摄

◎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多项建设

1952年初,人民政府将沙扒渔民子弟杨业开、梁开就送到广州南方大学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前身)读书,学习一年后,他们回到沙扒当上渔业管理干部。

1955年,沙扒渔业合作社成立,将渔民组织起来,分为红光、海燕、新风三个渔业大队,渔民当家做了主人,渔业生产蓬勃发展。

随着生产发展和多项事业的推进,沙扒人口慢慢增多,原来的井水已满足不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1959年,沙扒公社党委为了推动沙扒社会经济的发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针对缺水和镇区面积较小,还有雨季书村受浸等问题,作出了建设沙扒大坑口水库,扩建街道,以及在海仔尾建设水电站和千米海堤的决定。

“当时沙扒人民深受鼓舞,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硬是用肩挑背拉的土办法,艰苦奋斗了3年时间,建成了大坑口水库。” 莫威廉说,水库建成后,通过截水集雨方式,有效解决了当时沙扒的生产生活用水。

“在海仔尾建设水电站和连接沙扒到渡头村的千米海堤,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们喜欢比干劲比贡献,焕发出极大的劳动热情。建设大军浩浩荡荡,早出晚归,挑着担推着手推车到狮子岭运泥。”七旬老人陈骉说,经过近一年时间努力,建成了沙扒水电站和千米海堤,初步解决了渡头村受浸与书村泄洪问题。

“当时利用海水潮汐水位差,建设沙扒水电站发电造福群众,的确是一个创举。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该处潮汐水位差不大,致发电机动力弱,加上海水腐蚀发电机叶轮严重,最终水电站没办成,后来改建成水闸。”陈骉说,但直到今天,沙扒人仍然喜欢将水闸称为水电站。

据悉,结合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沙扒,沙扒水闸和海堤将进行加宽加固的升级改造。

设在长堤路的原沙扒水产公司    刘再扬  摄

◎ 沙扒渔港被赋予更多职能

上世纪60年代初,鉴于沙扒渔港出入口水浅,大船往往要待涨潮时才可进入。而涨潮时,海边的“高脚屋”水深三四米,渔民要驾着小船才能回家。于是,沙扒公社党委筹资在今沙扒渔政办公楼处建设了700多米长的护岸堤;接下来,又逐步拆除海边的“高脚屋”,建设了长堤路和新华路,为渔业发展和改善渔民生活奠定了基础。

为了促进渔业生产更好地发展,1975年12月,经上级批准,沙扒渔港进行扩建。1976年,国家和地方共同投资,又建设了避风塘和800多米长的防波堤。这期间,沙扒几个渔业大队增加了大马力机船,捕获的刀鲤、大乌、带鱼、石斑、鲳鱼等多种优质海产品越来越多。沙扒渔港跻身于“阳江县三大渔港”,同时也成为“广东省十大渔港”之一。

此后,沙扒渔港在1986年、1989年、1994年、1995—1999年分别进行了四次扩建。今年68岁的冯强时曾在渔港扩建指挥部工作。他回忆,为了扩大渔港陆地面积,先后邀请了中山、斗门的专业施工队进场抽沙,疏竣港口,施工场面很大。工程完工后,沙扒渔港晋升为国家一级渔港,有力地促进了渔港的繁华。

如今的沙扒渔港,除作为渔业生产码头、渔业后勤补给基地外,还是沙扒海上牧场和风电融合运营基地。

昔日的沙扒湾,如今成为欣欣向荣的美丽海滨风情小镇    陈建华  摄

传  说

“千万无好去沙扒”

有另一种说法

以前,陆路运输不发达,阳江沿江沿海一些圩镇和渔港,凭借发达的水路运输和丰富的渔业资源逐渐繁荣起来,成了花花世界。“大澳赚钱大澳花,东平赚钱不归家,去到闸坡犹自可,千万无好去(有时写‘落’)沙扒。”在广东和港澳地区流传甚广的这首歌谣,生动地描绘了阳江海港渔村的繁华。

对“千万无好去沙扒”这句歌谣,一般的社会解读是:沙扒渔港出现了一批妓院、赌馆和烟馆,污烟瘴气,性病成灾,为了避免惹上恶习和恶疾,于是有了这句告诫人们的歌谣。

笔者这次到沙扒采访,却听到了另外一种解释。

当地五旬的郑先生说,这句歌谣并不是大家所解读的那种意思。他说,“民国时期,广东沿海渔港普遍都存在妓院、赌馆和烟馆,性病泛滥成灾也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不是沙扒独有,这都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对社会治理无能造成的。”郑先生讲述,当时沙扒出了一个叫“光头某”的恶霸无赖,其经常在街上挑衅生事。一次,有人家正在北额岭葬逝去的老人,“光头某”竟然瞅准时机跳进刚挖好的葬坑内,要给钱才肯起来,主人家怕事,只得花钱消灾。“光头某”自此认为沙扒无人奈其何,更是肆意妄行,人人都怕他。于是,便有了“千万无好去沙扒”歌谣,目的是为了躲避如此恶人。

故  事

日本侵略军残杀沙扒渔民

以前,沙扒渔港前是一大片沙滩,水位较浅。抗战时期的一天,一艘日舰试图从海上开进沙扒渔港进行抢掠。海上的渔民发现情况后十分紧张,大家慌忙驾船往港口撤。由于日舰吨位大,渔港出入口水浅,日军害怕搁浅不敢开进来,只是向渔港方向开了两炮后就离开了,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渔港出入口水浅,在此次事件中救了沙扒渔民。”莫威廉说。

记得2015年7月28日,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记者曾在沙扒南华街采访过时年75岁的老渔民杨业明,他愤怒地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

杨业明1岁那年,父亲杨万就和堂叔杨万年等16名沙扒渔民驾着七艕船在海上捕鱼时,不幸遭遇上日军的舰艇。日军看见船上的婶娘年轻漂亮,就要将她抓走,堂叔杨万年等人赶紧上前进行拦阻,惹怒了日军。日军在将船上的粮食、衣物洗劫一空后,将杨业明的父亲杨万就、堂叔杨万年,还有两名舅舅等15人杀害,并放火烧了七艕船。

当时船上有一个13岁的小渔民,因在日舰开过来时,机灵地藏身于船尾舵而幸免于难。日舰开走后,有过往渔船发现小渔民并将他救起,小渔民返回沙扒报告了船上渔民被日军杀害的悲惨情况。

“日军的残暴让不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年轻的母亲自此就承担起抚养6个小孩的任务,生活过得异常艰难,爷爷奶奶也因过度悲伤而哭盲了眼。”杨业明说,自己长大后,母亲还经常跟他们兄弟姐妹说起父亲和两名舅舅等15名渔民的悲惨遭遇。这是日本侵略者对阳江人民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飞机飞来头壳顶上过,喊声阿嫲喊声太公婆……”这是流传在沙扒的一首咸水歌。据悉,抗战时,12岁的沙扒小渔民林英随父母驾船出海捕鱼,目睹了头上受日机轰炸,海上遭日艇炮轰,鬼子烧渔船的惨况,林英的母亲用咸水歌唱了出来,真实地记录着当时的历史。

驻军北额岭打虎为民除害

建国后,为了巩固海防,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一支连队长驻沙扒,与沙扒民兵联防,共同守卫祖国的海疆。

1953年,北额岭上出现了3只老虎,咬伤了上山劳作的群众。有时夜间,老虎还会下山到沙扒渔港,老虎曾到居民的猪栏咬死一头猪,一名夜起的渔民也险些被老虎叼走。老虎伤害人畜,特别给住在海边“高脚屋”的渔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保障群众的安全,驻军连队100多名指战员行动起来,制定了打虎方案。一天,驻军在北额岭上发现了3只老虎行踪,3个排的指战员即刻行动,将老虎包围起来,开枪击毙。

军民共建“海军国防公路”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曾派出工程技术人员驻在沙扒,考察沙扒建军港的可行性,还绘制了详细的港口地图。按照规划,当年就建设了沙扒镇区到北额岭的公路,沙扒群众称为“海军国防公路”。据说当地群众积极加入建设公路的队伍,短时间内帮助部队建好了这条2公里长的公路。

当年的“海军国防公路”经过升级改造,现在已经成为沙扒镇区通往北额岭景点的便捷通道。

如今,北额岭上建起了漂亮的海边风筝场,又建设了观海平台,这里早就成了沙扒镇一个美丽的景区。站在岭上,可看到美丽的沙扒湾和青洲岛,还可看到渔民在海上捕鱼,一览滨海小镇的浪漫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