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绿美那龙。
那龙本土“牛”气盛宴。
那龙,阳东区“山水风光特色镇”,与江门恩平市相接,地踞粤西进入珠三角的第一镇。炎炎夏日,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鲜活答卷,正在这片物产丰饶、“四季不得闲”的热土之上续写——
清晨,典型村亨垌村引进的龙头企业利用机耕育秧;午后,和平村连绵起伏的梯田上,挖掘机接连“出货”,从广州来的工人忙着将一捆捆牛大力装车;傍晚,龙胜村的脆嫩小白菜带着泥土的芬芳被摘下,连夜发往恩平农贸市场;田畔山林间,小黄牛、溜达鸡悠闲觅食,缔造周边饭店的“惹味”招牌菜……三餐四季,特色“那龙产”不止一二,汇成当地深耕“餐桌经济”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那龙镇以“一碗饭、一碟菜、一块肉、一锅汤、一杯茶”为抓手,以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延伸、品牌化运营为“催化酶”,促使传统农业迸发新活力。2024年,全镇15个行政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合计达 501.73万元,较2022年增长53.78%,餐桌的香甜正持续激活田间地头的“振兴引擎”。
■ 文/阳江日报记者 许倩 通讯员 林方雯 ■ 图/阳江日报记者 梁园
2022至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100亩,粮食种植年均面积3.36万亩,粮食总产量年均1.25万吨……“数”读那龙镇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专项工作报告,多处折射出其现代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蝶变。
走进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优质稻)专业村——那龙村,千亩稻田正值晚稻育秧时节。依托粘性水稻土的天然优势,该村盘活撂荒地,集中流转1000亩稻田,由那龙镇龙源农业专业合作社推行“选种、物资、防治、质检、收购”统一管理模式,成功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规模化种植优质丝苗米。
“以前我零散种几亩田,品种杂、产量低。现在跟着合作社一起干,种子统一选、技术有人教,每亩产量能提升200斤,收成了还不愁卖。”村民李大叔算着增收账,笑意映在脸庞。目前,那龙村已注册“稻粮冠”商标,还巧借稻田风光打造艺术摄影基地,让“一碗饭”不仅管饱,更衍生出观赏、文旅等多元价值。
好地产好粮,规模提效益。“规模化经营模式,既让土地迸发更大效益,更通过合作社与集体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在产业链各环节共享发展红利。”那龙镇党委书记陈春晖说。
“把地‘存’进村里的信用中心,不用自己操心,每年领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挣工资,比自己瞎折腾强多了!”亨垌村村民邓叔口中的“土地信用中心”,是那龙镇破解耕地零散化难题的创新实践。目前,亨垌村共有400多户农户存入2280亩土地。村民将闲置耕地“存入”中心后,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招商,引入农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四季“稻菜轮作”:春季种南瓜、夏季植甘蔗、秋季栽圣女果、冬季育西蓝花,做到“让土地跟着餐桌需求转”。
广东景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小强介绍,今年4月,公司在亨垌村首批试种400亩贝贝南瓜,亩产约3000斤,吸引全国代理商入村收购。由于贝贝南瓜畅销海内外,8月,他们又趁机种下一批新苗。在“土地信用中心”模式支持下,李小强还在那顿村、垌尾村竞拍租赁土地,发展农业种植。
作为全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亨垌村“土地信用中心”模式持续有益“发酵”,越来越多的“零散菜地”变身“绿色银行”。
九三村农户将分散地块集中流转,连片发展特色香蕉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年产水果4500吨;西就村“春天里农场”专注发展优质生态水稻种植,500亩生态稻通过有机认证,打造科技兴农的示范窗口;那料村“两委”干部带头出资、联合村民合资入股,有力解决历史遗留的“撂荒田”困局,规模化复耕380亩撂荒地,实现年产稻谷210吨……
在典型标杆的示范引领下,那龙镇约1.12万亩土地得到高效流转与优化利用,更为农户带来稳定收益,“土地信用中心”模式在全区因地制宜复制推广。值得一提的是,省清洁生产协会等23家社会组织党支部签下“我在亨垌有亩田”托管认种协议,73亩“责任田”上插着的认种牌识,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粮食生产的鲜活样本。
生态养殖“一块肉”“一锅汤”
“牛”气满满造就本地特色美食
在那龙镇田畔桥头,有一家饕餮常临的“老地方”——齐兴饭店。走进店内,当天宰杀的新鲜黄牛肉是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最爱。姜葱炒“不见天”、香炒牛百叶、牛杂煲、牛骨汤、牛头皮等“牛”气十足的特色菜琳琅满目,加上本土养的走地鸡、农户种的油麦菜等搭配,让人垂涎欲滴、乡味十足的一桌好饭跃然眼前,展示着“那龙味道”的实力。
依托温润气候与丰茂水草的天然禀赋,那龙镇的畜牧养殖素来有“底气”,近年更是在林下生态养殖领域迸发新“朝气”,让“肉盘子”既富生态味,更成“富民牌”。
据不完全统计,田畔圩周边,小黄牛养殖户有100多户。利用当地好山好水的养殖环境,当地推行“林下散养+秸秆青贮”模式,将水稻秸秆发酵成饲料,黄牛出栏周期比圈养多65天。经检测,黄牛肉蛋白质含量达26%(比普通牛肉高3-4个百分点),脂肪含量仅为2%(为普通牛肉一半)。目前,田畔的小黄牛每斤售价40元,比普通牛肉贵30%,132个养殖户实现年均增收3.1万元。依托优质黄牛肉,当地还培育出市级非遗美食牛头皮等特色美食,形成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广东人常言:“无鸡不成宴。”在那关村的山林间,3万余只“溜达鸡”每日于林间自由穿梭,啄食杂粮虫草。“这些鸡的生长周期比普通鸡长40天,肉质紧实、有嚼劲,城里客人都爱买!”该村党总支书记吴国方介绍,鸡群排泄物为林木施肥,形成“鸡养林、林护鸡”的生态循环。如今,基地出产的“鸡项”每斤售价40-45元、“线鸡”每斤30-35元,在市面上供不应求。
除了鸡,靓汤也堪称广东餐桌标配,而有那龙特色的“一锅汤”里除了牛,还有“南方人参”——牛大力。
牛大力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不仅是广东人餐桌上的热门汤料,更化作那龙镇村民手中的致富农货。那龙镇委副书记、镇长郑民介绍,得益于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的适宜生长环境,镇里指导和平村制定“以南药牛大力种植为主,集约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引入阳江市泽章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龙头。合作社培育的“粤茂盛”牛大力品种品质优良,兼具药用与养生价值,推动和平村成功获评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牛大力专业村。
8月11日,记者来到和平村沿县道750线的山坡旁,十多名工人正在一处山头分工合作,他们用挖掘机挖起藤蔓和黄泥,一根根呈细长条状的牛大力露出踪迹,然后工人们迅速将其打包装车。这是那龙镇牛大力产业核心种植基地,从无人机航拍视角,可见一个个拱起的翠绿小山包上,呈梯田状种植着年份不同的牛大力,有些新苗还披上了黑色覆膜做“保护罩”。泽章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和平村共种有1500亩牛大力,我们每亩地能收3000多斤鲜品,加工成干货后,每斤能卖20多元。”
目前,那龙镇牛大力种植面积扩展至2000亩,总产值达4000万元,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及浙江、福建等地,直接带动2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一锅养生汤”既沸腾乡村经济,又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共赢。
“我们夫妻俩从云南来的,在那龙采茶已经20多年了,因为一年四季都能采,所以收入还可以、很稳定。”在那龙镇的百亩茶园里,茶农熊阿姨正熟练地采摘“一芽四叶”的绿叶,用于制作夏茶。每日,会有5至7户人家穿梭在这茶山里,一对夫妻一天就能采上百斤茶叶。据悉,这片茶园的历史可追溯至1962年,曾是广东省温泉茶厂的核心产区,种植面积曾达到4000多亩,鼎盛时期年产成品茶超700吨,90%远销海外。
从茶园驱车数分钟,便可来到上茗轩温泉制茶厂。每日新鲜采摘的茶叶,经过萎凋、杀青、揉捻、发酵、烘干等步骤,制成老阳江人的记忆——温泉红茶。钟成欣是温泉制茶厂的一名老师傅,有着29年的手工艺制茶经验。他说,按照季节不同,茶农的收入也会不同。比如,清明前制春茶时主要用到“一芽一叶”,这类茶叶稀少珍贵,春茶售价每斤最高可达上千元,所以茶叶收购价更高,也提升了茶农的收入。
“我们去年升级了制茶车间,聘有5名工人。目前公司共种植约200亩茶树,客户多是‘饮过有回头’的老顾客,加上夏季温泉红茶价格实惠,所以现在产品供不应求。”钟成欣表示,公司的主要茶树品种是云南大叶,因为茶树年份久远,加上传统制作技艺,温泉红茶茶味浓郁,汤色如琥珀透亮,入口绵滑带蜜香,饮后喉韵悠长,所以基本不愁销路。得益于镇政府的支持鼓励,他们打算新开荒100亩茶田,进一步扩大温泉红茶的产量。
据统计,那龙镇上茗轩温泉红茶年产量约30.5吨,虽从未投放商业广告,但凭借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仍深得消费者喜爱。2023年,温泉红茶成功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相比2021年,全镇茶叶产量增长48%,茶农收入实现翻番。
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那龙镇计划在新建的美丽圩镇客厅内,规划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温泉红茶体验馆,让这一地标产品从大山走向更广阔市场,成为那龙乡村振兴路上一张飘香的金色名片。
从一碗好饭到一杯好茶,那龙镇用“五样农产”炒热了乡村振兴“大灶台”。目前,全镇已打造4个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并培育一批“小而美,特而精”特色产业,目前正全力推动非遗美食佛仔饼包装升级改造,同步助推温泉红茶产量提升等,做强那龙特色农业品牌。
“餐桌经济”让那龙追寻乡村共富的理想愿景照进现实。正如陈春晖所说:“我们要让每道家常菜都带着振兴的滋味,让农民的好日子像餐桌盛宴一样,越过越香甜。”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