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主题的理论文化座谈会在市政协召开。市委政策研究、党史研究部门代表及30余位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阳江历代名人故事挖掘整理、人才培养与文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场思想碰撞不仅彰显了地方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更揭示了“名人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核心动力的深层价值。
名人资源的价值重估与时代转化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深刻阐明,特定文化形式(知识、技能、教育等)可在特定社会场域中转化为经济与社会资本。阳江作为关山月的故乡,更孕育了曾庆存、黄伯荣等文化科学巨擘,名人资源具有巨大转化潜力。座谈会上,书画界代表呼吁整合资源举办全国性美术大展,正是试图将关山月的艺术影响力这一符号转化为提升城市知名度、驱动文化发展的动能。
名人文化的价值实现,需经历系统挖掘与创造性转化。教育界代表提出的“名人普查”与“事迹整理”,正是对这一资本进行基础性盘点与激活的关键步骤。古人所言“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在当代语境下,名人承载的历史记忆、精神品格与卓越成就,是构建地方文化认同、激励青年传承的宝贵精神资源。对黄伯荣《阳江音系》国际影响力的挖掘,以及计划将其学术遗产转化为“现代汉语公园”的构想,正是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文化符号的生动案例。
名人符号植入与城市文化意象建构
城市空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与身份认同的剧场。如何将名人文化资本有效融入城市物理空间,形成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意象,成为座谈会热议焦点。北漂14年的画家岑昱等期待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在市区、闸坡建设名人主题公园,于高铁站、高速路口及重要景点设立名人铜像,旨在将关山月、曾庆存等“金字招牌”转化为城市空间的显性文化符号。这种空间叙事策略,通过具象化、场景化的呈现,使抽象的文化精神获得物质载体,持续塑造公众对城市的文化认知与情感联结。
有代表建议将陶铸《访海陵岛》一诗刻碑立于海陵岛景区显要位置,同样是空间叙事理念的体现。诗词碑刻不仅是对名人足迹的纪念,更是将历史文脉、地方景观与名人效应三位一体,赋予海陵岛更深厚的人文意涵,服务于“海丝名城”的宏大文化定位。这种空间符号的精心布局,实质是构建一个“可读的城市文本”,引导市民与游客在行走中阅读阳江、理解阳江,从而强化对城市独特气质的认同。
人才环境优化与文化生态涵育
名人文化的价值转化与空间叙事的成功实践,其深层支撑在于优良的人才环境与健康的文化生态。主办方在总结中点明核心:“重才爱才,引才聚才、留才用才,关键是环境,根基是文化。”他们提出的“四个环境”建设——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环境、留才用才的生活环境、爱才敬才的文化环境——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
座谈会本身及其达成的共识,正是营造“爱才敬才文化环境”的重要实践。与会各部门代表会上表态积极落实尊重理念,优化人才发展平台,促进文化传播与成果转化,体现了制度层面对文化人才的保障。唯有在这样尊重知识、崇尚创造、支持探索的土壤中,才能持续孕育新的文化名人,不断活化既有的名人文化资本,形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性循环。人才环境的优化,最终指向的是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地方文化生命力的永续。
阳江理论文化座谈会以其议题聚焦与务实的建言献策,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了思考:深入挖掘与系统整理名人资源,将其视为核心文化资本;通过创新的空间叙事策略,将名人符号有效融入城市肌理,建构鲜明文化意象。
这一切的根基在于营造尊重人才、激励创造的文化生态。激活名人文化、塑造地方认同,是推动文化繁荣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作者单位:阳江日报社)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