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在参观湖南博物院时发现,该院三楼某专题展览中一处注释出现明显错误,将“清嘉庆”错误注释成“清嘉靖”。嘉庆和嘉靖,截然不同的两个年号,相隔270余年,竟然移花接木了,令人匪夷所思。
这样的错误还真不少。前不久,高一学生指出太原市博物馆9件展品标牌错误,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今年“五一”期间,一小姑娘发现河北博物馆两处注释错误,引发公众的围观。我们阳江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市区金山植物公园智慧小农场内,曾出现一处石刻文字错误,将“司马光砸水缸救同伴”故事中的“玩耍”刻成了“玩要”,最后经热心市民发现并曝光,公园管理处立即作出回应,并责成承包方更正。博物馆注释文字的错误暴露了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缺失和博物馆审核把关工作中明显存在疏漏。因此,我们对文字要抱有敬畏之心,对历史抱有严谨的态度,专心致志做好公共场所的文字展示。工作上稍有疏忽,则误导观众,贻笑大方。
不管博物馆的文字注释还是公园里雕刻古人的智慧故事,我们都要严格把关,认真审核,因为每一件文物,每一段解说,每一处注释,每一件雕刻,都肩负着向公众传递准确历史信息的重任,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处文字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待展馆的内容注释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要有对观众认真负责的态度,力争做到零差错,要用专业和敬业的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辜负公众的热爱和期待。人们走进博物馆,很多时候是抱着“学习”和“求证”的目的,如果博物馆存在错误,还要等到观众去发现和纠正,无疑有损博物馆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暑假将至,将有更多学生进入博物馆、公园去参观、研学。作为公共文化传播机构,对馆内、园内所有的展品、雕刻注释文字要抱有敬畏之心,不允许出现差错。特别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更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能力水平,让博物馆真正发挥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