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七夕风俗漫谈

□ 邱锦清

2025-08-29 09:39:30 来源:阳江日报

“七夕”是何夕?农历七月初七也,中国传统节日。旧时,阳春民间每逢七月七日有将书籍、衣物放在庭院里曝晒的习俗。

阳春七夕风俗漫谈

□ 邱锦清

阳江日报

“七夕”是何夕?农历七月初七也,中国传统节日。

旧时,阳春民间每逢七月七日有将书籍、衣物放在庭院里曝晒的习俗。据说,经过这一天曝晒的书籍、衣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虫蛀。譬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所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便是典型的例子。古代爱读书的人,尤其贫寒子弟,爱书如命,对来之不易的书籍甚为敬重,生怕受潮发霉、虫蛀破损。所以在七月七日这一天,读书人会将家里的书搬到庭院里曝晒,以求能保存得好一点、久一点。同理,人们在这一天曝晒衣物,寄托了普通百姓对衣物能耐穿一点的美好愿望。

到了七月七日晚上,古代阳春民间同样存在女子乞巧的习俗。心中所祈求的,或智慧,或姻缘,等等。那时,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为了养家糊口,女性除了白天要到田里干活、山上打柴,到了夜里还要忙着织布挣钱。家境一般的普通民众,不少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为了质量和速度能够提上去,她们期望自己拥有灵巧的双手。因此,每逢七月七日晚,会在自家的庭院里进行礼拜织女、“对月穿针”的活动。她们仪式感拉得满满的,首先摆上瓜果、鲜花等等,然后焚香礼拜以表诚意,最后才进行练习丝线穿过细小针孔的细活,直至手里的丝线能精准地、快速地穿过针孔,才算得“巧”。此夜,家家户户女子在庭院里纺织,皎洁的月色洒满大地,一丝一线在女子灵巧的双手中,织出了云霞般的衣物。此时,但愿岁月静好,编织的都是美丽时光。

以上两个习俗并非空穴来风,均见载于清康熙《阳春县志》:“七夕,人家有晒书衣物于庭者,入夜亦有乞巧。”如今,这些在当时比较盛行的七夕旧俗均较少见到了。可喜的是,阳春民间仍然流行七月七日“下河冲凉”和储存“七月七水”的风俗。

传说七月七日这一天,天上的七位仙女姐姐下凡到民间游山玩水,时而腾云驾雾,时而你追我赶,走过千山万水,处处山清水秀。七仙女不知不觉玩到了中午,奈何恰逢酷暑、夏日炎炎,仙女姐姐们便一起到河里冲凉、戏水,瞬间降温,甚是清爽。此时,河面云雾缭绕,仙气十足。此后,民间形成了七月七日到河流洗澡的习俗,期望沾点仙女的仙气,祈求带来好运,驱邪避病,甚至长生不老。时至今日,阳春民间仍能见到长辈带着小孩在这一天到小溪里戏水。年轻人往往在这个浪漫而充满活力的日子里,沾沾仙女水,祈求能“走桃花运”,实现爱情美满、生活幸福。

阳春民间又流行七月七日储存“七月七水”的风俗。据说,“七月七水”具有久放不臭、驱邪避病、靓肤保肌等神奇作用。而其他时间存放的水没几天就有异味了。于是,每到七夕这一天,人们便拿瓶子到泉眼处、小河中、小溪里等地方,小心翼翼地装“七月七水”,然后拿回家里存放。又听说,并不是每个人装的“七月七水”都显灵。过去,一般需要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或未满十六岁的孩子去装的“七月七水”才有灵性,才能存放得长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过去其他年龄段的人大多已婚,或来月经,身体不净。

七夕佳节,往昔“晒书衣物”“乞巧”、装“七月七水”等旧俗在移风易俗中逐渐式微,如今更多的是对“朝朝暮暮”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纵观古今,坚贞与真挚的爱情无不令人向往,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