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五十多年前阳江县城的人们来说,凡看过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无不被电影里的故事情节而感动,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那是1972年,中国电影市场非常匮乏,除了寥寥几个样板戏外,再也没有多少文艺节目。所以当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要上映的消息一传来,如同春风一般,迅速吹遍了县城的每个角落。大幅大幅的电影海报和标语到处张贴,人们满心期待《卖花姑娘》的上映。
当年9月9日,电影终于要在县城的影院上映了。放映当天,影院前人山人海,人们日夜排队购票,供不应求,票价每张一毛五分钱。为了满足人们的观影需求,影院釆取日夜循环放映的模式,创下了放映场次的纪录。笔者记得,县城里有许多三班倒的夜班工人,他们平日里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享受文化生活。然而,《卖花姑娘》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这些夜班工人下班后来不及脱下工作服就赶到影院。他们或许面容上还带着工作的倦意,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对这部新电影的渴望。
电影海报提醒“观看影片,请自带手绢”。也许是受到这种渲染,影院前,卖瓜子花生的小贩们向观影的人群热情地介绍剧情,并瞄准商机,销售手绢。因为大家早知道,这部电影将会是一场情感外泄的风暴,而手绢则是他们在这场风暴中擦拭泪水的必备品。在影院门口的人群中,一位农村大嫂引人注目。她提着一篮鸡蛋,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焦急。她四处询问,希望能用她的鸡蛋与他人交换两张电影票。对于她来说,或许只是听说了这部电影的感人之处,便带着自己家中舍不得吃的土鸡蛋来到县城。
电影开始放映时,整个影院都很安静。人们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银幕,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吸引着。随着剧情的发展,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花妮一家人那悲惨的命运,逐渐展现在人们面前:花妮被逼到地主家做了丫头,她受尽种种虐待和苦役;花妮年幼的妹妹顺姬实在饿得慌,看到地主婆晒的红枣就拣起一颗放在嘴里,却被地主婆发现了,把她推倒在火盆上,烫瞎了眼睛;花妮用卖花挣来的钱为身患重病的母亲买到一包药时,母亲却等不到她了……这些情节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渐渐地,影院里有了抽泣声。起初,只是轻微的声音,但随着剧情的深入,抽泣声越来越大,最后汇成了一片哭声。人们被电影中的情节打动,泪水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他们仿佛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每个人的内心却充满了对旧社会的痛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卖花姑娘》这部电影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之门,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卖花姑娘》留给我的记忆却永远不会磨灭,它好像一段凄美的旋律,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