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寓天地间,一行一动都要受到大自然的约束。尤其是那些与海为邻的渔家人,一叶轻舟漂泊在风口浪尖,稍不小心就是个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因此“含家铲”便成了沿海地区骂人最歹毒的话。
渔家人要想不被“含家铲”,就要事先知道天气变化。
当年,人们预测天气只能靠看天上的云,看海里的水,或者参考祖辈传下来的“东闪日头红,西闪雨重重。南闪闪三夜,北闪北就射”“初九二十三,海佬放船燂”“海腥水乱,收网回港”之类的气象谚语凭经验判断。但这些都是“仅供参考”而已,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到了后来,各省有了专门预测天气的气象台。
天气预报由省气象台打电话给县(那时县还没有气象台,只设专人接听上级气象台电话),县打电话给公社(镇),镇打电话给大队(乡)。乡镇干部听了,立刻赶到海边港口,用那种铁皮号筒喇叭通知船上渔民。
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了一种价钱昂贵的“长江牌”交直流收音机,公社(镇)可以直接收听到省气象台发来的天气预报了。但是,那时各乡镇还没有供电,这种“长江牌”交直流收音机要用甲电60伏(40节电池)、乙电90伏(60节电池),总共100节电池,加起来电池的体积要比收音机大3倍!因此,只能是沿海的几个渔港才能配上一台。
公社设有专人负责收听,然后还是像以前那样,赶到海边港口,用铁皮号筒喇叭通知船上渔民。这也常有漏洞差错,那些远在渔港外的渔船就没法收到天气预报。
有困难,就有办法。后来渔港干部在本港最高的山顶上,竖起一杆“扯玻戙”,根据不同等级风力,挂上数量不同的“风球”(竹笠)。让远在港口外的渔船也可以看见,并互相转告。
阳江人叫“球”为“玻”(英语直译音),因此渔民叫“扯风球”为“扯玻”,那“扯玻”的柱子就叫“扯玻戙”。闸坡那个曾挂过“风球”的山头,现在还叫“扯玻戙”。
60年代后期,东平公社先锋大队以60担大虾的代价,从珠湾(现珠海)换来一条半新的机帆船,还搭上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在当时,半导体收音机绝对是高科技!只要3节电池,就可以连续唱一个多月。和原先那要100节电池的“长江牌”交直流收音机相比,何止天地之差!一连几天,先锋大队机帆船在船上把收音机的音量放得最大,播放革命歌曲,惹得人们站满河堤看热闹。
后来,每条渔船都有了自己的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扯玻戙”现在也就成了没几个人知道的历史名词了。
“戙”普通话读dòng。阳江话读“洞”,与普通话同音同义。“戙”字在阳江话中既能当名词,也能当动词。例如“电线戙”就是电线杆子。“戙仔”就是系船的木桩。作为动词则为“拴”或“系”的意思,我们闸坡港的古名就叫“戙船澳”——拴船的港澳。因为这个“戙”字既能够当名词,又能当动词,所以在阳江话里,由它组成的词语不少:如“打戙翻”(翻筋斗),“戙落去”(摔下去)、“打戙距”(一竖)、“有得戙,冇赏封”(只有挨批评,没有受表扬奖励),还有“搿钱擝戙仔”——大家凑钱吃一顿。把这根“戙仔”(酒瓶)“擝”(拔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