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过半,部分孩子假期生活被安排得太满,老师建议——

适度“留白”让孩子在慢节奏里蓄力
2025-08-06 11:09:24 来源:阳江日报

7月16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屡禁不止、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严控暑期作业总量,坚决杜绝用手机布置作业。目前,

暑假过半,部分孩子假期生活被安排得太满,老师建议——

适度“留白”让孩子在慢节奏里蓄力
阳江日报

7月16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中小学暑期安全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屡禁不止、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严控暑期作业总量,坚决杜绝用手机布置作业。目前,暑假已经过半,笔者走访发现,不少孩子的暑假仍被课外班、超前学、打卡式研学填成“第三学期”。日程越满,笑声越少:情绪耗竭、亲子冲突、创造力萎缩等隐忧随之而来。如何让假期回归本意?教师与心理专家给出了答案: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孩子,让兴趣、自然与亲情替他们“充电”。

文/ 林娜娇

现 象
暑假被排成“第三学期”

早上8点,即将上初二的小宇(化名)被床头的闹钟叫醒。简单洗漱、匆匆吃完早餐后,他便坐在书桌前,开始一天的“日程”:先完成语文暑假作业的两篇阅读理解,再背诵20个英语单词。这不是学校的硬性要求,而是妈妈为他额外布置的“早间任务”。10点15分,小宇背着书包出门,到家附近的培训机构上数学思维班。

中午12点15分,数学思维班下课,小宇回家吃过午饭后,午睡1小时,便拿着画画工具匆匆赶往美术培训班的路上。从素描到速写,再到色彩练习,课程安排得很紧凑。课后,妈妈拉着小宇,去倾听老师对小宇作品的点评和批改建议。

晚上7点到9点,是小宇的“自主安排时间”,但学习桌上堆放着新学期的书本、练习册、机构老师布置的课外练习,“自主”也变成了“被安排”。小宇写一会儿作业,拿出自己心仪的漫画书翻看,直到妈妈提醒“抓紧时间完成今天的安排”,他又继续写作业。对此,小宇表示,被填满的暑假,时间被精准分割,暑期过得比平时上学还要累,感觉是在度过“第三学期”,真怀念小学时自由自在的假期……

像小宇这样,暑期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不在少数。在市区华侨新村公园,晚上有很多小孩子在玩耍,笔者在随机采访中了解到,15名学生里有8人表示暑假安排“太满了”。“作业要写,辅导班要上,游泳技能课还要跟上来,妈妈还会给我增加英语口语的训练。”四年级学生晗晗说,她曾试着和妈妈商量减少一门课,得到的回应是“暑期大家都有学习安排,该学的东西还是要学!”

采访中,不少家长坦言,研学、夏令营、特长班或适度预习,原本是想让孩子在悠长假期里开阔眼界、保持节奏;只是当身边的选择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杂,家长们便容易在“还能再做点什么”的提示音中把日程排得过满,结果让暑假悄悄变成了孩子的“第三学期”。

隐 忧
孩子成长空间受到挤压

暑期日程为何越来越满?双职工家长许女士说,白天无暇陪伴,把孩子送到兴趣班或安排适量任务,一来解决“谁来看护”的现实难题,二来也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保持节奏。另一位家长则提到,当周围的家庭都在利用假期拓展视野、巩固所学时,自己难免担心“如果什么都不做,会不会错失成长机会”,于是也把暑假视为让孩子“积蓄能量、稳步向前”的好时机,安排自然就多了。

13岁的小涛,这个暑假被安排了几个培训班,每天几乎“两点一线”,在家和培训机构中来回奔走。小涛说:“长期的学习生活,我感觉‘心里像压着一块石头’,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看到书本就莫名烦躁。”

对此,阳东区凤凰中学心理老师吴嘉盈表示,暑假本应是孩子自由探索的黄金期,如今却沦为孩子的“第三学期”,当家长们用密密麻麻的课程表填满孩子的假期,看似“高效”的假期安排,实则正在悄然压缩孩子的成长空间。被过度规划的暑期生活,孩子失去的不仅是玩耍的自由,更损害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内在动力。

过度的暑假安排,挤占了孩子的自由时间,使得孩子的成长空间被挤压,最直接的影响是情绪衰竭。吴嘉盈分析,孩子的心理能量有限,就像手机电池,需要定期充电,在过去的一个学期,孩子的大脑和身体持续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暑期的过度安排会让孩子长期处于“耗电”状态,无法完成情绪修复,容易使得孩子出现注意力下降、烦躁、焦虑、睡眠障碍甚至抑郁情绪等问题。当孩子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完成家长的要求,或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会逐渐放弃反抗,变得麻木、被动,对生活失去热情。同时,内卷的教育环境也会使得孩子身心得不到充分的放松,影响孩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被安排的孩子思维会逐渐变得僵化,当所有活动都是外部强加的时候,孩子参与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取悦家长,而非源于内在兴趣,孩子缺乏自主探索和试错的机会。”吴嘉盈解释,假期本应是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比如通过玩积木探索结构、通过观察自然提出问题,但被假期计划表填满的孩子,往往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长期下来,他们的思维会逐渐变得刻板,缺乏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吴嘉盈说。

有家长表示,自己花费大价钱让孩子去参加训练营或培训班,但在孩子眼中,家长的“好意”变成了“控制”,暑期也成了他们与孩子关系的“修罗场”。“许多家长总说‘为你好’,但很少问‘我要不要’。”吴嘉盈分析,这种单向安排剥夺了青春期孩子建立自主性的核心发展需求,而且违背了孩子基本的胜任感、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容易使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吴嘉盈表示,家长应学会管理自身焦虑、真诚尊重孩子自主权、重建“无条件的爱”的连接,真正的“为你好”,是支持孩子成为自己,而非家长期望的模板。

建 议
有张有弛方能行稳致远

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充实又有质量的暑假?

“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暑期生活适度‘留白’,不把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而是留出一部分空白时间,让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感受成长的乐趣,这才是暑假设立的初衷。”广东两阳中学老师谢晓明表示,暑假不是“补习期”,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学习,暑假学习应该以自主学习和兴趣拓展为主,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他建议,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先让孩子完成暑假作业,然后针对孩子的薄弱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预习,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目标,每天完成一点,避免临近开学时突击完成作业。同时,家长利用假期时间引导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除了学科学习,在孩子感兴趣的情况下,家长可鼓励孩子学习一些新技能,如游泳、书法、乐器等,既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又能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

谢晓明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不是用来赶进度的,而是用来追赶星星的,让孩子多仰望星空,多到大自然看一看,在一草一木、一雨一露、一花一土中,感受丰富的世界,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他建议,暑假是孩子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好机会,家长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出去旅行,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开阔视野。此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他人,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或者参加一些户外拓展活动,锻炼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不外出旅行,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学会生活自理,如扫地、洗碗、洗衣服等。这不仅能减轻家长的负担,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他说。

谢晓明还指出,暑假也是亲子陪伴的好时机。家长应尽量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手机,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增进亲子关系,可以与孩子一起看一场电影、做一顿美食、玩一次亲子游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家庭的温暖。

“一个张弛有度的暑假,应该是学习与娱乐相结合、成长与快乐相伴随。”谢晓明表示,让孩子在暑期适度“留白”,能让孩子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孩子在成长路上才能拥有更饱满的想象力和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