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林先生带两个孩子去潮汕旅游,既打卡名胜,又走进汕头博物馆,一路尽品潮汕文化。 林派 摄
这个暑假,学生们迎来了一段悠长的自由时光。他们或三五成群,或亲子携手,启动“趣玩趣学”计划:在看似嬉戏的旅程里悄然完成对世界的探索、对自我的认知;在行走的课堂中重新定义假期。暑期“黄金档”,学生应怎样用脚步丈量世界?“寓教于乐”究竟有何益处?又该如何真正做到玩与学两不误?近日,笔者走访我市部分学生和家长,倾听他们的实践与体会,并邀请教育界人士给出科学建议,为学生们的暑假增添更丰富的色彩。
文/ 林娜娇
这个暑期,“用脚步丈量世界”这种外出游玩的方式成为许多家庭的热门选择。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让孩子走出书本,亲身感受世界的多彩,是一种更为生动、深刻的教育方式。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旅游景点,而是选择那些能够让孩子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的地方。有的家庭沿着丝绸之路,探寻古老文明的足迹;有的家庭深入大自然,在山川湖泊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还有的家庭前往历史文化名城,让孩子在古迹中触摸历史的脉搏……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自然成为许多家庭出游的热门目的地。近段时间,家长朱珠带孩子前往北京,游览了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历史景点。在故宫,他们了解了古代帝王的生活场景,感受到皇家的威严与庄重;在颐和园,欣赏了美丽的园林风光,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在长城,他们亲身攀爬,体验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与毅力。
“带孩子来北京,就是想让他亲眼看看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在这里,孩子不仅能够看到真实的历史遗迹,还能听到导游生动的讲解,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的看书、做题有趣多了。”朱珠表示,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孩子们学习历史、了解文化的生动课堂。
除了历史文化之旅,亲近自然的旅行也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这个暑假,学生麦宗铭与家人前往云南西双版纳旅游,走进热带雨林,观察各种珍稀的动植物,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旅行结束后,麦宗铭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在云南旅游的感悟,并上网查阅了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和当地的民族风俗,通过实地游览的方式,他感觉课本中描述西双版纳的文字有了温度。麦宗铭表示,他在西双版纳看到了很多在城市里看不到的动物,这里的一切让他感到新奇,也让他感受到了从“听说”到“触摸”的认知跃迁。
麦宗铭的家长在朋友圈总结了本次旅行心得:“最好的暑假,是让孩子玩得尽兴,也让成长在不经意间发生。毕竟,懂得在玩中学、学会感受快乐的孩子,各方面发展也是不错的。”
“原来外出旅游需要考虑这么多情况,我居然也能策划一场快乐的旅行!”初中生张昊至今记得自己带领家人去游览南京的经历。为了做好出游攻略,他不断查阅网络博主的旅行日记,了解南京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主动和家人沟通出游意愿,最终整理出一份详细的报告。这次“跳出舒适区”的尝试,让他发现了自己沟通与统筹的潜力。
“旅行中的突发状况最能考验人。”张昊表示,原本做事不太细心的他,在独自规划一场旅行后,学会了提前列清单,养成做好提前规划的习惯;遇到旅行难题时,主动想办法用语言沟通。张昊说:“这次经历,让我更加认识自己,这些课本外的成长,比成绩单更珍贵”。
旅途中,孩子常常经历“另一种自我”的发现。有家长坦言,行走间的陌生环境让孩子显露出平日少见的闪光点,也促使父母打破对孩子的固有印象;彼此重新认识后,亲子关系更添理解与尊重。寓教于乐的旅程为亲子提供了长时间的共处与交流,既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又让他们在享受旅行乐趣的同时,悄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谈及暑期“趣玩趣学”的具体益处,广东两阳中学心理老师林佩琼指出,传统暑期里,不少家长将孩子的时间填满补习班、兴趣班,看似充实,实则可能压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孩子的天性是好奇与探索,“趣玩趣学”恰恰顺应了这一点。林佩琼举例,孩子在户外观察昆虫,看似是“玩”,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提问“为什么蛇会有不同的花纹”“鳄鱼在水里怎么游”,这种自发的探索欲,比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更有价值,“趣玩趣学”不是否定学习,而是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让知识自然融入体验,在玩中释放天性,让学习回归本能。
“暑期游玩还能培养孩子课本之外的多元能力,助力全面发展。”林佩琼表示,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在集体游戏或研学活动中,孩子需要学习沟通、合作、解决冲突,这是培养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天然训练场;另一方面,在游玩的过程中,孩子玩游戏输了或执行任务时有瑕疵,这些小挫折能让孩子接受不完美,培养韧性和抗压性。
林佩琼还提到,“趣玩趣学”也能拉近亲子关系,当家长和孩子在出游或游戏中平等互动,孩子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家长也能更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这种和谐的亲子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谈及如何让孩子在暑期游玩中更有“教育感”,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周雪燕表示,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天地间行走,在好奇中探索,家长不必刻意为孩子设计任务清单,而是多问孩子“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让孩子成为游玩的主角,重要的不是去了多少景点,而是应该关注孩子是否在过程中动了脑、用了心、有了悟。
“大自然是最生动的课堂,孩子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会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激发思考。”周雪燕建议,家长可邀约孩子的同伴一起走进公园、郊外或乡村,通过具体活动将“玩”与“学”结合,如带孩子“跟着课本去旅游”,与小伙伴切身感受课本中描述的景点,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乡村游玩中感受政策带来的新变化,了解社会的发展,把游玩变成“活课本”,让孩子在自由中探索,增长见识。
有家长表示,平时工作忙,难以抽出时间陪孩子去远途旅行增长见识。那么,这个暑假,如何让孩子在“家门口”也能有“行万里路”的视野?对此,周雪燕表示,了解一座城的历史文化,从博物馆开始。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场景,都在讲述历史、科学或艺术的故事,这种“实物教学”比课本更有冲击力。
“很多孩子觉得历史、文化很枯燥,是因为缺乏直观体验。”周雪燕表示,家长可以利用好“家门口”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让孩子实现玩学两不误,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和活动让文化“活”起来,当孩子觉得“文化不是书本上的字,而是能摸、能玩、能参与的东西”,就会主动去了解背后的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感受文物的温度、历史的厚度、科学的奇妙,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建立孩子对历史文化的多元认知。
在阳江,家长可带孩子参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艺术馆或图书馆,了解阳江,深读阳江。如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三大特色展区“焕新”迎客,“海上敦煌在阳江”“时光隧道有奇珍”和“陶瓷名窑美其美”重磅呈现国内罕见的珍贵文物,在这里,孩子“穿越时空”领略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和海丝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家长可带孩子参观阳帆豆豉展览馆,让孩子能够亲眼看到豆豉制作过程,认识豆豉生产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