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孩子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学习新知识。
家长高质量陪伴可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进入7月,我市中小学开启暑假模式。家长们又迎来“甜蜜的烦恼”:是让孩子参加各类夏令营、兴趣班“充电”,还是送回老家享受自由时光?如何科学规划假期生活,让孩子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又能有所收获,避免陷入“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混乱作息,成为众多阳江家长的共同课题。为此,记者采访了几名经验丰富的老师,为广大家长和孩子提供实用建议。
■ 文/阳江日报记者 王勇明 ■ 图/小谢 艾琳
“暑假,妈妈准备带我去她潮州同学的农场里小住几天,体验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辛苦,还会顺便去广济桥、开元寺、牌坊街等知名景点打卡。”说起这个暑期计划,阳江职院附属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叶怡青满脸兴奋。由于上初中后就要系统学文言文了,叶怡青计划在暑假期间阅读四大名著原著,丰富知识面和视野的同时,提前培养文言文语感。
悠长的暑假是孩子们期盼的快乐时光,但也让部分家长担心过度放松演变为“放纵”。“暑假漫长,学生天性爱玩,很需要一份合理的计划让他们学会自主规划时间,培养自律能力。”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阳江二中教师罗少霞说,对于小学、初中等还处在懵懂阶段的学生而言,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帮助他们制订暑假计划,帮学生把握好“玩”与“成长”的平衡。
对此,罗少霞有一套具体的规划建议,名为“休养生息”。其中,“休”指休缓身心。学生经过一个学期高强度的学习,需要在放松中重获滋养,才能积蓄起奔赴下一段旅程的蓬勃力量。学生可以朗诵、听音乐、读书、跟好友聚会、运动,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释放压力。“养”指养成良习。学生应每天适当地早睡早起,拒绝熬夜与赖床,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完成暑假作业,试着写日记以及运动等,培养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生”指生发潜能。学生可以报名参加科学实验夏令营,走进博物馆、美术馆,尝试制作简单的机器人,在一次次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实践中,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发现自己潜在的兴趣与天赋。“息”指息思沉淀。学生可以拿出笔记本,回顾上个学期或暑假的学习与生活,分析自己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漏洞,总结兴趣培养过程中的收获与困难等,为下一段学习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对老师而言,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布置多元化的实践性作业,为学生假期规划提供参考。“以我们班举例,语文作业有阅读名著,英语作业有为英语短剧片段配音,历史作业有仿制一件文物,道法作业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旨在连接知识与生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罗少霞说。
假期延长了亲子相处时间,也放大了潜在的摩擦点。市民陈婉婷就深有感触:“孩子每天晚上都熬夜玩手机游戏,导致白天经常睡懒觉,精神状态很差。我完全管不住,没收手机他就哭闹。”
“孩子玩电子产品,家长不能一禁了之。若强行夺取手机,易引发孩子抵触情绪,也可能导致孩子与同龄人的社交联系受阻,使其产生孤独感和排斥感。”广东两阳中学班主任曾雅琪认为,堵不如疏,家长可制定孩子暂时能接受的小目标,通过渐进式戒网,如每周递减10%的游戏时长,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沉迷游戏,往往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乐趣或成就感。因此家长可以用现实快乐替代虚拟满足。”曾雅琪说,孩子若热衷于游戏中的团队协作,家长可邀请其同学来家中共玩桌游,或组队参与体育活动;若孩子喜欢游戏闯关的刺激感,家长可带其体验攀岩、密室逃脱等富有挑战性的线下活动。
此外,假期里不少家庭还存在这样的观念碰撞:部分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利用长假查漏补缺,甚至实现“逆袭”;而不少孩子则认为假期理应放松,难以保持在校时的学习节奏。这种期待差异,常常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暑假期间,如果孩子完全陷入‘一味享乐’的状态,缺乏基本的时间管理和目标感,不仅可能导致学业滑坡,更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产生空虚感、无聊感,甚至引发焦虑或作息紊乱。”曾雅琪说,对于高年级的孩子,家长应充分尊重其自主性,扮演“引导者”而非“指挥官”的角色。家长可以共同设计一份弹性的暑期日程表,涵盖学习、体育锻炼、兴趣发展、自由休闲等模块,并特意留出一定的“动态调整窗口”(如每天1—2小时),用于应对临时安排或满足孩子的自主探索愿望。
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阳江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副园长陈景宜认为,暑假是家长拉近亲子关系的黄金时期,家长应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陈景宜表示,陪伴孩子时,家长需全身心投入,积极与孩子互动。通过专注陪伴,能更精准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洞悉他们的需求,进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与引导。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家长要保持平和心态,多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支持他们的行为方式,避免使用抱怨语气,多用鼓励性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
适当外出对孩子眼界和格局的提升大有裨益。陈景宜建议,家长可带孩子前往省内的科学中心、动物园等大型科普场馆游玩,开阔视野;也可利用阳江本地资源,如金山植物公园、鸳鸯湖公园,让孩子认识各类植物和生态环境,在游玩中增长知识。此外,家长还可选择贴近生活的活动,像带孩子去菜市场买菜,认识五颜六色的蔬菜;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其自主选择并购买一两样小物品,在实践中认识商品、计算价格、作出选择,培养独立性和初步财商。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关键时期,这关乎孩子未来能否顺利融入集体、适应社会。陈景宜强调,亲子陪伴中,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遵守交通规则、信守承诺等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助其逐步建立规则意识。孩子遵守规则时,要及时给予赞扬,强化良好行为;孩子出现违规行为时,不能放任,应通过合理解释和适当后果承担,让孩子深刻领会规则的重要性。从小培养规则意识,孩子成长中将展现出更强的自律性、责任感和社交能力,为未来成功与幸福筑牢根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