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趁圩之新洲圩:“腊味”飘香
2024-10-24 10:05:12 来源:阳江日报

摊位上,商家将腊味摆在显眼位置。

记者趁圩之新洲圩:“腊味”飘香
阳江日报

摊位上,商家将腊味摆在显眼位置。

 

色泽诱人的新洲腊味。 陈建华 摄

 

■ 阳江日报记者/梁驰

“秋风起,腊味香。”每个季节似乎都有别样的气息,秋天的味道是什么?在阳东区新洲镇的圩市里,秋天的味道就是空气中自带的香气——“腊味香”。10月21日,记者走进新洲镇,感受秋日不一样的新洲“腊味圩市”。

带着露水的现摘绿叶菜,混在鸡鸭叫声中的吆喝声……上午9时,新洲的圩市上摊位林立,人潮涌动,特色农产品、衣服、手工品、药材、零食等商品琳琅满目。摊位上的各种商品打出促销、特价的广告,各路商贩的叫卖声和吆喝声不绝于耳。四面八方的乡邻纷至沓来,走走逛逛,好一派热闹景象。

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许多摊位前摆出的腊味。一挂挂泛着油光的腊肠,肥瘦相间的腊肉,色泽金黄的鸭脚包……秋风拂过,处处腊味飘香。“腊肠45元一斤,称2斤,鸭脚包5元一只,来10只。”腊味摊前的顾客络绎不绝,有不少人特地从市区驱车前来购买。新洲镇委委员何志贞一边带着记者逛圩,一边告诉记者,秋天正是吃腊味的季节,新洲的腊味肉质紧致,肥而不腻,自带酒香和微甜。“新洲的腊味不是其他地方的腊味可以比的。”她自豪地说道。

对于阳江人来说,腊味不仅仅是秋天的味道,它还是每个人记忆中家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新洲腊味与其他地区的腊味比较,具有细长、干爽等特点,且容易携带和保存,乡土风味浓郁,地域特色明显。

而这种“地道”的风味,最重要的是食材好。“我卖的腊味遵循古法纯手工制作,一般选用足月散养的猪,取猪的臀部和腿部等肉质紧致的部位。”卖腊味的摊主古姨告诉记者,这些猪肉口感好,既能嚼出紧致肉感,又不肥腻。制作过程,按照三肥七瘦比例,手工剁肉,加上糖、盐、酒、酱油等进行腌制,腌制好后放进猪小肠里,按照所需的比例绑绳,放在太阳下腊晒。通常来说,腊肉晒6天,腊肠晒8天,腊鸭晒15天。

“一包几味,好美味。”一排排腊味中,用多种材料包裹而成的鸭脚包更是新洲独有的特色。据了解,制作鸭脚包的工序较繁琐,需要用盐、糖、酒等配料把制作腊鸭后剩下的“鸭碎件”连同五花腩肉一起腌制一夜,再晾晒一两天后,才能包扎鸭脚包。包扎时,先取一只鸭脚或一块鸭翅、鸭下巴平放于手上,再依次放上鸭肝、猪肉,用鸭肠把这“三大件”扎紧,最后把鸭肠末端用竹签塞进最里层,一个鸭脚包就成形了。鸭脚包包裹完成后,挂到太阳下晾晒15天左右即可。

“几只鸭脚包简单清洗,放在碟子上,加点姜丝,直接放进锅里蒸30分钟出锅,再约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一壶小酒,这样的日子可谓是‘赛神仙’。”称完腊味的阿伯哼着小曲,准备回家蒸鸭脚包。他告诉记者,腊鸭脚包可采用蒸煮或“打边炉”等形式进行烹饪,煮熟后的鸭脚包色泽光亮、肉质坚实,具有浓郁的咸香风味。入口品尝,不仅有猪肉的软糯,还有鸭骨的酥脆软韧,越嚼越有味道,是“一等”的下酒佳肴。

离开腊味摊位,沿着马路慢慢地走过去,一张张塑料布上,是一堆堆番薯芋头,是一捆捆自制扫帚,是刚刚从土里拔出来的还带着浓浓泥土味的花生。何志贞带着记者逛圩时,几百米的路要走半个小时才能到头,一是因为人多,二是因为一路会遇见许多熟人,不得不停下来打招呼。这样兼具人气和烟火气的场景,令人感受到久违的邻里温情。

何志贞告诉记者,每月逢一、逢六是新洲圩市的“赶圩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摆摊设点、吆喝叫卖、讨价还价。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购买力有限的年代,赶圩很大程度契合了自给自足、消费需求并不旺盛的时代背景。人们使用这样约定俗成的贸易形式,隔三岔五赶一趟集,便能将日常和劳作所需一并采买回家,省掉了频繁跋涉的体力和时间消耗。而现在,虽然通过手机、电脑可随时买到所需的商品,但是赶圩是一种线上购物无法替代的购物方式,也是阳江人的一种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