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必桂,1990年7月,从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回到阳江市人民医院工作。1999年,到重庆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进修专科1年,成为医院呼吸专业带头人。2000年,从医院老年干部保健科调到内一科,2005年担任内一科副主任。2010年医院在阳江地区率先设立呼吸内科,陈必桂任呼吸内科主任。2021年,呼吸内科经过规范化建设,通过国家PCCM规范化认证,由此成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必桂担任该科主任至今。
陈必桂在教学授课。
从医是偶然
陈必桂走上从医之路,是偶然,也是选择。
1984年,陈必桂高考凭实力取得了高分。当时电子、建筑等是热门专业,陈必桂最感兴趣的是电子专业,所以压根没有考虑过学医。填报志愿时,他准备选华南理工大学的电子专业。这时,一位副校长给他提了建议,让他考虑学医。“我父亲当年身患肺病,备受疾病煎熬。如果我去学医,也许对父亲会有帮助。”再三考虑后,他听从了校长的建议,改报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系,被第一批次录取,从此就开始了医学生涯。
经过6年的本科学习,陈必桂顺利毕业,于1990年进入市人民医院工作。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医生,陈必桂和所有从医者一样,在一次次轮岗中成长。1999年,陈必桂到重庆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进修专科1年,从此奠定了他从医的方向——呼吸专业。
呼吸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尤其与重症患者的治疗联系紧密。有一次,一名30岁左右的白血病患者,在广州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有医生认为这与骨髓移植手术有一定关系,或是因为免疫性肺炎,或是由于感染,一时难以诊断。
这名患者回到阳江后,被送到市人民医院ICU病房。“当时患者的情况十分不乐观,随时有生命危险,家属欲放弃治疗,坚持把患者转到普通病房。”陈必桂说,患者被转至呼吸内科后,医生们没有放弃她,坚持给她使用呼吸机治疗,后来她挺过了这一关,活下来了。
陈必桂在这名患者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也明白了自己选择医学的意义。
行医是挑战
在陈必桂眼里,医学是一项非常复杂且高难度的技术,很具挑战性。陈必桂表示,呼吸疾病最难治疗,病种复杂,病因难断。从医32年来,他把挑战当作动力,从未停止过学习,不断追求医学进步。
有一次,医院来了一名反复咳血的患者。从CT结果来看,患者的肺部有一个很大的结节,刚开始考虑为结节出血,需住院治疗。可是,患者入院后,进行了多项检查,包括经皮胸膜活检、肺部穿刺等检查,都无法诊断出具体的病因,反而咳血越来越严重,医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陈必桂重新向患者了解病史,发现他一年前曾因为房颤在其他医院做过一次心脏射频消融手术。这是一种介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通过释放射频电流,一次性消除心脏发病位置的“病灶”。可是这名患者在这次手术过程中,机器出现故障,手术曾暂停了一个小时,又重新开始手术。得知这个情况后,陈必桂开始查阅资料,了解到做过心脏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中有1%会出现静脉狭窄。
陈必桂认为,患者反复咳血也许是因为静脉狭窄所导致的肺静脉压力高所致。于是,他联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院(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介入,最终证实了他的想法。他们给患者放了心脏支架,对症治疗后,患者咳血症状消失。
2012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成立两年之后,成为广东省重点专科,是当时医院仅有的几个广东省重点专科之一。“对于真正想做一名好医生、或者想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的人来说,从业过程中肯定充满挑战。”陈必桂说,他作为医院呼吸专业的带头人,肩上的责任更重。他每天都会抽时间去学习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努力精进医术,以尽全力医治患者。
救人是动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作为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的陈必桂,迎来了从医以来工作强度最大的一段时间。
当时市人民医院收治了14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作为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的一员,陈必桂需不定时参加会诊会议,与会时间可能是上午九时,也可能是凌晨三四点。除此之外,他每周都要参加全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线上会诊,还要到全市各地对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进行排查。经过精心的治疗,14例新冠肺炎患者最后全部康复出院。
“救死扶伤是一件神圣的事。”陈必桂说,作为一名医生,虽然工作压力非常大,但也早已习惯了。看见病人在死亡线挣扎,医生将其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的那一刻,内心会充满成就感。这也是他最大的工作动力。
2021年4月,在钟南山院士团队指导下,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获评全国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三级医院达标单位。由此,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化身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标志着市人民医院具备了完善的诊疗流程及较高的诊疗水平。
近几年,陈必桂带领团队致力于打造阳江地区呼吸危重症救治中心,提高气道炎症疾病如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的诊治水平,以及呼吸内镜的诊断水平和气道介入治疗水平。此外,睡眠呼吸中心也在筹备建设,旨在让阳江群众睡得更健康,减少一些与睡眠相关的疾病发生。“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才可以获得患者的尊重。”一直以来,陈必桂都在为呼吸学科的发展和守护群众的健康而努力。
不止步于前,不骄不躁,陈必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也得到了患者、同事、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