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映古村。
春到婺源。
被誉为“天下第一樟”的古樟树。
大美严田。
千朵繁花织就金缎锦绸,万缕柔柳晕染翠色清眸。潺潺溪桥牵动绵长思绪,黛瓦粉墙悄然伫立守候。当婺源的油菜花季如期而至,春风便以金箔为墨,将“梦里老家”的峰峦村舍绘成流动的鎏金画卷。慕名而来的游人如潮水漫过青石板路,却在县境西北隅邂逅了时光凝固的秘境——严田古村。古樟垂荫掩映千年驿道,苔痕斑驳浸染宋时石桥,明清水口仍漾着往昔清辉,六百年民居的窗棂间,茶香与光阴在春日里悄然对酌。这方未被喧嚣惊扰的桃源,正以温润的日常肌理,续写着生生不息的古老叙事。
■ 文/图 影子
从县城出发驱车前往赋春镇,第一站就是严田村。因为婺源县古时属于徽州,所以这里一直保存着完好的徽派建筑,春天的数万亩油菜花争相绽放,在氤氲云雾中,粉墙黛瓦的乡村民居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墨丹青画面。小村的规模不大,群山环抱,秀水缠腰,数十座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溪水两岸。一条清澈的小河绕村而过,村口的植被茂盛,老树古藤,亭台楼阁,隐没其间。走进严田村,感受到的是如梦境般的田园生活,枝繁叶茂的古樟边,劳作早起的村民牵着耕牛行走在村前小桥上,犬儿摇着尾巴跟着主人身后,纯朴勤快的村妇溪边自由自在地浣衣嬉戏。在这里不变的是老屋的飞檐翘角,是山民们随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实生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严田古村,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古村落的水口。婺源地处万山间,各村落四面大多是山,形成较为封闭的完整空间,所以水口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被人们看成是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之地。严田村的“水口”是婺源县保存最为完好的水口文化遗址之一。这里不仅植有巨樟,还在溪流之上横架了树德桥,以“藏风聚气”。此外,水口周边装饰有德福亭、四灵庵、沁泉、如来佛柱、水碓等建筑。这些元素不仅使水口关锁严密,更彰显了家族的荣耀,将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宛如一幅浓缩的婺源风光画卷。
“一方众水之出也”,水口是村落的门户,当地人认为水即是财富,为了留住财气,往往在水口处培植树木,建筑桥台楼塔等物,以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这样布局,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总体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全村的公共园林。古桥、名木、水口林、石碣、茶亭等都是严田水口完美的组成部分,是当地人在恒久的时空里创作的美丽画卷。
在婺源,村民都喜欢在水口林种植一些名贵树种,像樟树、银杏、罗汉松、红豆杉、楠木等等。严田水口上是一棵树龄达1600余年的古樟树,它的树围近14米、树冠幅达3亩,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沧桑浮沉,至今依旧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被誉为“天下第一樟”。据称,当年宋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一路追杀,情急之下曾经爬上这棵古樟树,藏身在密密层层的叶片里,躲过这一劫,使宋朝历史又延续了150多年。关于大樟树,严田至今还保留着一个很有趣的民俗,就是这附近的小孩子,到了一定岁数,都要“过继”给大樟树——把“八字”用红纸包好,放入大樟树的洞隙之中,再举行一下过继仪式,就叫大树干爹了。这样不仅小孩子长大后就会一生平安,身体健康,而且大家都是大樟树的干儿子干女儿,亲如一家,一团和气,当地民风就特别和谐。一千多年中,大樟树默默生根在这个徽州村落中,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严田人,也看尽了一朝又一朝的世事沧桑。它用参天树干支撑起了严田人的精气神儿,在它面前不由得让人觉得渺小,让人有一种“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巨樟旁是一座长13米、宽6.5米、高6米的石拱桥,名为“树德桥”。清新大方的小桥静静地卧在河面上,从远处看,如半环明月初生,线条那么柔和,那么轻盈匀称,倒映在河面上,形成了画中美人大睁的秀目,静默中蕴含着力量,朴实中渗透着灵气,颇具石头艺术建构的田园之美。据当地人说,这座桥原先是座摇摇欲坠的小木桥,改成坚固的石拱桥还有段传说,在南宋初年的一天,临安府差来一封三百里加急公文,外加一包官银。严田村的李氏族长拆开一看,原来是封指令改樟树旁木桥为石拱桥的函。村人顿时明白了,一定是坐在金銮殿上的高宗皇帝,想起了这棵救命树,感恩报德来了。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史,这棵千年古樟树,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当地百姓的悲欢离合,它就像一名威武挺拔的“卫士”守护在村口,守护着一方村庄和村民,是当地人最引以为荣的“传世瑰宝”,被当地人视为灵魂的寄托。而严田村亦如这棵千年古樟树一样,包容,忍耐,繁盛。
穿过茂密的水口林,顿时觉得视野开阔许多,跨过“四勿桥”,算是真正进入到了严田村内。在桥头偶遇一满腹经纶的村中老者正给游人讲桥名的来历。原来,“四勿”之意语出《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桥名,就牵扯出这么多学问!乡间曲幽的青石步道上,随着时光的流逝,路面已留下深深的痕迹。走在上面,这种踏实状态为严田村的历史做着最好的注脚,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村中现存明清古民居比比皆是,跟随老者的脚步,穿梭在古村落的小巷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步一景处处充满了爱与智慧,家家户户门口刻着的不是富贵吉祥,而是仁义礼智信,治家做人与励志求学的家训格言,透出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说起村中的历史,老者显得自豪无比,村中的始祖名为李德鸾,是大唐皇室后裔,村中最早的进士,累官为散骑常侍,为避黄巢之乱,举家动迁于此。以“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为村庄取名“严田”,可见严田村自建村,它的起点就高于别的乡村。后来朱姓(朱熹后裔)迁入,又助推了村人好学重功名的风气,文人创办书院蔚然成风,村内最好的精舍、乡间茅屋多设有学堂,科考及第有攀比之风。据《婺源县志·科第》记载,严田村李姓仅在宋代就有24人登进士第,是其最为辉煌的时期。自宋代至清末村中共出了进士27人,其中出名的有宋代诗人(光禄大夫、大理寺丞)李知己、清代道光(1841年)钦点翰林(户部云南司主事)朱锡珍等,是名副其实的“进士村”。村中的归心亭中有这样一副对联,道出了严田精神的真谛:“苦读勤耕一方秉性,崇仁尚义万泉归心”。一个山清水秀之地,一个秉承祖训的小村,朱子思想的传播、推崇地,还有那么一群孜孜不倦苦读的学子,最终让严田名留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