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半年多美元理财,结果至今还没回本。”在北京工作的吴建(化名)吐槽道。
数据显示,与今年年初高点相比,美元指数已下跌超10%。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也让部分购买美元理财的投资者收益“缩水”。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在进行美元资产配置时,应结合汇率预期、个人负债币种、海外支出需求等因素综合判断,避免将美元理财作为“套利工具”而忽视本币汇率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吴建告诉中新经纬,由于美元理财的收益率较高,今年1月初,他通过工商银行手机App购入11000美元,彼时成交汇率为7.3608,共支付人民币80968.8元。
购汇后,他买入了工银理财的月月全球添益开放美元产品,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5.1%。不料,买入后,美元指数持续走低。
中新经纬查询发现,工银理财的月月全球添益开放美元产品的近一月、近三月、近六月、近一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19%、4.16%、4.28%和4.73%。
截至7月28日,吴建购买的这笔美元理财收益为235.86美元,其本金和收益共计11235.86美元,按照当日美元结汇价7.1584计算,折合人民币80430.8元,浮亏538元。
“我打算等理财收益再多一些,弥补下汇率的损失,等回本再考虑要不要卖。”吴建说。
今年年初,北京的杨鑫(化名)通过南京银行App购入5000美元,支付人民币约36712.5元。之后,她选择了中银理财—QDII日计划(美元版),其买入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在4.3%左右,而买入后的半年内,该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持续走低。
“7月以后,这款产品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4%,最近在3.96%左右。加上美联储也有降息预期,所以考虑了一下还是赎回了。”杨鑫对中新经纬说。
截至7月23日赎回,杨鑫的本金和收益共计5110.68美元,结汇后到账36584.72元人民币,净亏损127.78元人民币。
来自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发美元理财产品数量总体保持上升趋势,1-4月稳步增长,5月虽短暂回落,但6月迅速反弹至161只,创下上半年新高,显示出发行端的强劲动力。
据普益标准给出的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2024年6月全市场新发美元理财产品仅122款,而2025年6月同比增加39只,增幅达31.97%,反映出理财机构对“降息前高息窗口”的快速响应。
从收益表现来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美元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呈逐月下降的趋势。具体来看,6月末存续美元理财产品的近1月、近3月、近6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9647%、3.9641%、4.1237%,较年初明显下滑。对比去年同期,2024年6月末存续产品的近1月、近3月、近6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6600%、4.5502%、4.3254%,今年同期收益水平全面低于去年,其中近1月收益同比下降0.6953个百分点,降幅较为明显。
近期,还有个别美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7月25日,招银理财公告称,招银理财招睿美国国债QDII(美元)目标盈尊享封闭1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产品代码:PB009037)原预计到期日为2027年1月30日。根据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该产品现已达到止盈条件,将按产品说明书约定于2025年7月28日提前终止。这是招银理财本月提前终止的第三只美元理财产品。
对于投资美元理财的风险,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研究总监李钢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汇率风险,人民币升值将侵蚀美元资产兑回本息,特别是在短期内无法锁定汇率时。其二是利率风险,一旦美联储开始降息,美元理财收益率将下滑,锁定高利率产品的机会窗口正在缩小。其三是流动性风险,多数美元理财存在较长封闭期,投资者应关注流动性安排,避免中途赎回造成损失。
“建议投资者在进行美元资产配置时,应结合汇率预期、个人负债币种、海外支出需求等因素综合判断,避免将美元理财作为‘套利工具’而忽视本币汇率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李钢说。
据《中新经纬》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