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理财产品规模“扩容”进一步提速。光大理财、上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发布公告称,根据客户需求上调了部分理财产品的募集规模上限。
理财产品快速扩容背后,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9月份以来,债市再遇“小寒潮”,理财产品“破净”比例有所上升。为契合市场“求稳”需求,理财子也正不断调整理财产品的资产配置策略,增配现金及银行存款相关资产。
理财子加速扩容拼规模
自半年报理财规模“缩水”引发市场热议后,近期理财子开始密集“扩容”旗下产品,理财似有加速回暖趋势。
11月3日,上银理财发布公告称,为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于定期开放式产品的投资需求,将“净享利”系列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上限调整至200亿元。
无独有偶,10月底,徽银理财也两次发布公告称,自11月1日起将调整旗下“徽安”5款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募集上限,其中某款活期化净值型理财产品上限被调整为697亿元。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今年9月以来,理财公司累计共发布超过200条规模上限调整公告,上调部分理财产品规模上限。
调整募集上限之余,不少理财子也为客户端“松绑”,调整单日单户购买上限、赎回上限等。以徽银理财为例,从10月起密集发布三份理财产品要素调整公告,对单日单户购买上限、赎回上限多次调整。例如,徽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6号A份额,10月13日起交易日单一个人投资者累计确认认购(申购)金额调整为不超过1000万元,11月8日起该上限再次被上调为2000万元。
理财子产品“扩容”加快背后,是日益回升的理财规模。徽银理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日,该公司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余额为1004.76亿元,规模超千亿。
扩规模增量在哪
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本轮理财产品扩容、规模稳增长的“主力军”大多具备流动性高、风险低的特点。根据普益标准数据,在9月以来的超200条规模上限调整公告中,约57%的产品为每日可申赎的产品;13.8%的产品为封闭式产品,其中不少产品均以存单存款策略为主。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两年理财公司新发产品数量减少,单只产品募集金额上升,开放式产品占比上升趋势显著。尤其是定期开放式产品,这类产品封闭期不长,大多在1周到1年之间,投资风格较为稳健,适合稳健型投资者购买,随着产品存续期拉长,购买人群及金额不断增长,理财公司需要适当调整产品的规模上限。
理财子的产品策略生变背后,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心态的转变。广州一名资深理财投资者刘琳(化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相较于往年更热衷购买封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寻求高回报,今年她的策略更加“求稳”,有三成资金放在“活钱管理”类产品(含基金和理财),五成资金放在存款产品,只有两成资金放在R3级别以上等较高风险理财产品中。
事实上,与刘琳一样有“破净”担忧的投资者不在少数。由于接近年末,与去年理财赎回潮时点接近,“伤痕效应”犹存,部分投资者更加谨慎。而近期债市波动更放大了市场担忧情绪。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市场理财产品破净产品存续数量为2103只,占比4.46%。
不过,从11月的市场数据、机构分析来看,重现去年理财赎回潮的概率较小。据广发证券统计,11月首周,伴随理财业绩表现回暖,全部理财产品破净率从10月底的6%降至4.5%。
据《第一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