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阳江,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也带来了开渔后最令人心动的“鲜”消息。随着伏季休渔期结束,渔船满载而归,从东平渔港码头的热闹卸货,到各大农贸市场的人头攒动,再到加工酒楼里的烟火缭绕,一场围绕“海鲜”展开的消费热潮正在这座海滨城市蓬勃上演。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今年开渔后,阳江海鲜货源充盈、品质上乘,价格较休渔期回落10%-20%,“市场选鲜货、楼上享烹饪”的“现买现加工”模式深受市民游客欢迎。
文/图 阳江日报记者 梁驰
商家展示新鲜的花螺。
“快来瞧瞧我的濑尿虾!个头大还有膏,鲜活得很!”渔民王师傅扯开嗓子吆喝,摊位前很快围满了人。“家里人都爱吃海鲜,开渔了就多买点解解馋。”正在挑选的市民周小杨边说边拿起一只小青龙掂量,很是满意。“开渔前小青龙每斤至少160元,现在才140元,个头还更大。”说着话时,他让王师傅装了两只小青龙,又顺带买了55元的濑尿虾。
记者在码头转了一圈发现,花蟹售价58元/斤,冰鲜鱿鱼、马鲛鱼等常见海鱼价格30-40元/斤,整体价格较开渔前下降10%-20%。
若说码头是“鲜货源头”,那各大农贸市场就是海鲜流通的“主阵地”。记者接着走访市区马曹路海鲜农贸市场、市区东风四路农贸市场等多家市场,发现开渔后的海鲜摊位成了市场里的“流量担当”,各类鲜货琳琅满目,购销两旺。
记者来到东风四路旁一家农贸市场,这里的海鲜以零售为主,满足周边居民日常采购需求。摊主霞姐的摊位前,冰块上摆放的冰鲜大鱿鱼十分醒目。“这是昨天刚上岸的,每斤35元,比开渔前便宜5元。”霞姐说,除鱿鱼外,马鲛鱼也很受欢迎,35元/斤的价格吸引不少市民购买,上午7时到9时是销售高峰,很多人买了做早餐或午餐。
之后,记者又来到马曹路旁边一家海鲜农贸市场。傍晚6时,市场人头攒动,各个摊位的鱼缸里,浅棕色带深棕斑点的花螺自在“戏水”,带膏的濑尿虾似在“跳舞”,身披青褐战甲的膏蟹有力挥舞着蟹钳……摊主梁师傅正忙着给顾客称深海大花螺,她抓起一把展示:“这螺肉厚实,开渔前每斤135元,现在只要105元。”
在市场里,记者碰到正在采购的谢先生,他的购物袋已装了花蟹、濑尿虾和花螺。“3斤海鲜才200多元,比开渔前省不少。买完直接上三楼加工,不到1小时就能吃上热乎的,新鲜又实惠。”谢先生笑着说,他和几个朋友约好这天聚餐,特意提前来挑选新鲜海鲜。
各种新鲜的海鱼正待出售。
“老板,一斤濑尿虾做椒盐,一斤花蟹白灼,再加一条清蒸石斑鱼!”傍晚6时,市区马曹路一家海鲜加工酒楼里人声鼎沸,市民张先生拎着刚从楼下市场采购的鲜货,熟门熟路地报出需求。记者走进大厅看到,不少餐桌上摆着冒着热气的海鲜拼盘,椒盐的焦香、蒜蓉的辛香与海鲜的鲜甜交织在一起,勾人食欲。
“开渔后不少市民买海鲜来加工,不少熟客提前一两天就订好了包厢。”酒楼工作人员欣妹一边麻利地登记海鲜品类和做法,一边向记者介绍。为吸引更多顾客,酒楼近期推出“大厅用餐加工费5折”福利,平时加工费10-20元/斤,现在折后更划算,吸引不少顾客。
欣妹介绍,加工费按做法繁简分级:白灼、清蒸等简单做法收费10-15元/斤;椒盐、避风塘、蒜蓉粉丝蒸等需要复杂调味的做法,收费15-20元/斤。她说:“像煲汤用的汤底、蒸菜配的粉丝这类辅料,需要另外收费,我们都会提前跟顾客核对清楚,明码实价,让顾客不踩坑。”
不仅市区的加工酒楼人气火爆,沿海乡镇的饭店也迎来了海鲜消费高峰。在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平冈镇西街的一家家常菜馆里,工作人员陈先生正拿着计算器给顾客核算费用:“白灼10元一斤,椒盐18元一斤”。他说,来店里加工的多是两类客人——要么是从码头买完海鲜顺路而来的市民,要么是赶海归来的游客。不少人认为,新鲜海鲜现买现做,既省事儿又吃得踏实。
记者采访发现,“现买现加工”走红并非偶然:一方面,从市场选料到厨房烹饪“无缝衔接”,最大程度锁住了海鲜的鲜嫩口感,避免了储存、运输中的品质损耗;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自主挑选海鲜的大小、品质,按需定制做法,既能满足个性化口味,又比直接在饭店下单海鲜节省约三成费用。“自己挑的海鲜,新鲜度‘看得见’,加工费明明白白,吃着放心,还划算。”市民黄秦先生的话,道出了众多消费者青睐的原因。
市民在市场选购海鲜。
食用海鲜如何新鲜又健康?
开渔季海鲜肥美,市民“抢鲜”热情居高不下,如何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吃得安心又健康?记者特别采访了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王文铎和经验丰富的渔民王德红,从选购、处理、食用到储存,为市民送上全方位科学指南。
“选对海鲜是吃鲜的第一步,这里面有‘三看’门道。”渔民王德红凭借多年经验,给出了实用的选购技巧:一看鲜活度,这是判断海鲜新鲜与否的关键——虾要选虾身挺实、虾壳泛着光泽的,蟹得挑蟹爪有力、吐泡均匀的,鱼则要选游动灵活、眼睛清亮有神的;二看外观,要是海鱼的鱼眼浑浊、鱼鳃发暗,肯定不新鲜,遇到颜色异常、闻着有异味的海鲜,再便宜也不能买;三看来源,尽量选正规农贸市场或码头的固定摊位,买完记得保留好购买凭证,万一出现问题,方便维权。
选好海鲜后,处理环节的“彻底性”直接关系食用安全。“海鲜表面容易附着细菌、寄生虫,处理时必须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王文铎强调,虾、蟹要仔细去除内脏和鳃部,这些部位易藏污纳垢;贝类则需提前用盐水浸泡2-3小时,让它们充分吐出体内的泥沙。烹饪时更要“煮熟煮透”,虾、蟹、贝类等海鲜的中心温度需达到70℃以上,像生腌这类生食方式风险很高,很容易引发肠胃不适,建议尽量避免。
食用时,“适量”与“避忌”两大原则也不能忽视。王文铎指出,海鲜富含蛋白质且多偏寒性,老人、小孩及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过量食用会加重肠胃负担,一定要控制好食量;若担心海鲜的寒性,烹饪时可加入姜、葱、蒜等温热调料中和。还有个常见误区需要澄清,网传“海鲜与维生素结合产生砒霜”并无科学依据,但海鲜不宜与含鞣酸的水果同食,二者结合会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质,容易导致腹胀、腹泻等肠胃不适。
若海鲜一次吃不完,储存方式也有讲究。王文铎建议“现买现吃”以保留最佳口感和营养,若实在需要储存,可将海鲜装入保鲜袋,加入少量清水密封后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时间不宜超过7天。解冻时推荐自然解冻或用微波炉解冻,千万不能用热水浸泡,否则不仅会造成营养流失,还容易滋生细菌,影响食用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