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我往,到处可见外卖骑手忙碌的身影。
消费者在外卖平台用0.01元买了一杯原价17元的饮品。
如今,打开外卖App,手机页面第一时间就会弹出“优惠券已到账”的页面;写字楼、住宅小区里,外卖员进进出出,很是热闹;还有市民时常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外卖“零元购”的“战绩”……今年4月以来,京东秒送、饿了么、美团外卖、淘宝闪购等外卖平台陆续推出大量大额优惠券,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外卖补贴大战”。然而,这场平台间的流量争夺战,对参与其中的实体商家和消费者而言,却是喜忧参半,市场监管部门呼吁广大市民要理性消费。
据央视新闻梳理,4月11日,京东外卖上线“百亿补贴”;4月30日,饿了么启动“超百亿”补贴,淘宝闪购也加入战局;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投入500亿元补贴用户和商家;7月5日,淘宝闪购和美团两大平台发放大额的外卖红包券;7月7日,京东启动“双百计划”,投入百亿补贴商家。
4月以来,各大外卖平台砸下近千亿资金作补贴,如今可以说是外卖优惠券满天飞,过去用户需要做签到任务、拉新用户注册、充值会员才能领到的优惠券,如今只需登录平台就可直接领取。
8月14日,记者打开美团外卖App,首页显示满20元减11元的外卖优惠券已到账,后台同步到账的还有满20减7、满28减12等多张外卖优惠券。京东秒送平台则推出“百亿餐补”,大多数店铺都参加活动,优惠力度各异,有满10减7、满40减24等等,且无需领取点餐直减。淘宝闪购平台显示记者的个人账号有9张可用外卖红包券,其中商超果蔬红包为“满16减16”。8月16日至17日,记者接连两天在淘宝闪购平台下单早餐外卖,均享受到满减20元的外卖优惠。
除了用价格吸引用户,各大外卖平台也不忘争夺流量。明星代言、开屏广告、互联网博主软广……外卖平台早已跳出自家平台的范围,在各大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攻城略地”,使得外卖的相关话题被进一步炒热。8月7日立秋节气当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话题又将奶茶点单量送上一个新的高峰。与往年在唯美风景中手持奶茶的打卡照不同,今年该话题下许多网友打卡还会附上付款页面的截图,两元、一元,甚至零元购奶茶不在少数。这得益于各大外卖平台发放的优惠券。
持续了4个多月的“外卖补贴大战”,现如今还未有结束的迹象,反而悄悄地融入了群众的生活。
市民陈先生在市区安宁路一家商店工作,得从早到晚守着店面。以往,他的一日三餐都是早上在家煮好,自带餐食到工作的地方。自从各大外卖平台纷纷推出大量优惠券,他便积极地加入“点外卖大军”,不再煮饭了。每次临近饭点,他便会打开手机点外卖,同时对比京东秒送、美团外卖、淘宝闪购等三大平台的优惠力度,择优选择优惠力度更大的平台下单。“以前我点一份蒸排骨饭要26元左右,现在只要10多元就可以送货上门。”陈先生表示,期间下单过最便宜的外卖是一份5元的早餐。
“这是千亿巨头送给我们老百姓的福利,当然是支持这样的优惠活动。”对于各大外卖平台推出高额优惠券吸引顾客下单的现象,陈先生表示赞同,称自己是这场补贴活动的受益者,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不过,由于长时间“蛰伏”于各大外卖平台,陈先生对于持久的价格战心存另一种担忧,即补贴优惠之后部分商品的质量跟着打了折,因为他下单的外卖餐食中,有的食材用料会减少,有的食材质量较前期也有所下降。他还发现同一家店的同一份早餐,线下门店堂食为12元一份,可到了外卖平台则售价18元一份,加上外卖红包补贴的话,实际支付为9元左右。对此,陈先生认为实际的优惠力度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大。
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市民为了不浪费手里的大额优惠券,在原本没有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强行消费。“我平时不怎么喝奶茶,但立秋那天淘宝闪购平台莫名其妙给我送了一张满19减18元的优惠券,于是我就点了一杯售价19元的奶茶送给同事喝。”市民吴女士表示,当天她只花了1元钱就买到了一杯奶茶。此外,还有市民化身“囤货党”,在外卖平台上下单便利店或商超的日用品;或者挑选可以预订餐食的店铺,提前点好接下来几天的外卖餐食;更有市民投身“冻门”,下单大量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室保存……
由外卖补贴带来的订单潮,骑手们的感受最为直观。相当一部分骑手在商战中迎来了跑单量与收入的双重提升。
外卖骑手王先生入行5个月,恰巧遇上了这波外卖补贴潮。截至目前,他的日接单量最高达140单,较一开始入行时有了大幅增长。拥有三四年从业经验的黄姓骑手表示,近三个月以来,其日接单量稳定增长20至30单,佣金有所增加,且上午11时至下午2时、下午2时至下午4时的订单增长尤为明显。他对于各大平台的“外卖补贴”做法持支持态度,认为“单多一点好,选择也多一点,还可以跑其他平台”,加上成熟的配送技巧,可以将订单量优势有效转化为实际收益。
8月17日,外卖骑手陈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入行1年多,每天工作8个小时,最近4个月的日接单量由原来的30单不到,增加至60多单。她的日均收入也跟着翻倍,由原来的140元/天增加至将近300元/天。
然而,一部分骑手认为接单量虽然增长,却面临收入增长有限的困境。入职一个多月的外卖骑手贺先生坦言,“外卖补贴大战”让他的单日最高接单量突破一百单,但“拼团单”较多,即一次送多个外卖只能算一张单,且佣金比平常的单要少一两元。他认为这样就导致平均佣金涨幅有限。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在千亿外卖补贴的风口下,大量新骑手受高收入吸引纷纷涌入行业。许多此前未从事骑手工作的人也纷纷加入其中,客观上增加了行业竞争。
在这场外卖商战中,不同商户受到的影响也有所差异。部分快餐与饮品商户迎来订单量的爆发式增长。
8月12日,记者来到市区东汇城商超综合体连锁快餐品牌正新鸡排店。“忙得要死了。”该店店员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外卖补贴的影响下,该店外卖日订单量从以往的180单升至 250单。为应对激增的需求,门店不得不调整排班制度,在原本仅设早晚班的基础上增设中班,以缓解早班时段的人力压力。东汇城中国南乳潮汕炸鸡在外卖平台订单量从日均数十单突破至100余单。该店店员坦言外卖补贴大战直接推动其收入提升,称自己是受益者,既认可外卖补贴对其经营业绩的拉动,也赞赏由此给消费者带来的实惠。
外卖补贴大战中,奶茶咖啡是主战场。近期,百利广场 coco奶茶店的订单量同样实现大幅增长,从日均 500单左右飙升至800至900单。该店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翻倍的业务量直接考验着门店的运营承载力,尽管平台会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特殊节点给予超时免责政策,但常规时段的超时风险仍对门店运营构成压力。立秋当天,百利喜点狮糕点店在饿了么与美团平台合计超过130个订单,远超日常40单的上限,彼时该店客流高峰时期人员短缺,店员直呼“根本忙不过来”。
与上述商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更依赖线下体验的餐饮品类受商战影响甚微,东汇城非烤勿扰店日常订单量始终维持在30至60单的区间,与此前基本持平。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稳定性源于品类特性,即烤肉消费高度依赖现场烤制的仪式感与社交氛围,消费者更倾向于到店体验而非外卖点单,使得外卖业务在其营收结构中占比有限,自然难以被商战的流量红利所波及。
总体而言,商户在这场外卖补贴大战的境遇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标准化程度高、适合外卖配送的快餐与饮品商户更易捕获流量红利,但也面临着人力短缺、配送超时、利润压缩等问题,而依赖线下体验的餐饮品类则相对绝缘。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自今年 4月起,该局累计收到含“补贴”关键词的投诉举报31宗,“优惠券”关键词的投诉举报33宗,“满减”关键词的投诉举报2宗。经核查,这些投诉均未涉及外卖平台优惠券等相关问题。
针对目前外卖行业存在的过度补贴、恶性价格战等“内卷式”竞争问题,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在国家层面,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分别于今年5月和7月两次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等三大平台总部,直指行业乱象,释放出整顿市场竞争秩序的明确信号。结合本地实际,市市场监管局同步于4月和7月两次约谈上述平台阳江地区代理商,重点要求企业代理商树立理性竞争意识,严格规范补贴活动开展,坚决杜绝过度补贴、无序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据平台代理商反馈,目前外卖行业常见的“满减”“折扣”等促销活动,均由平台总部统一策划发起,代理商负责本地宣传推广,商家以自愿参与形式加入,且相关活动成本需由商家承担一定比例。
对此,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各类“满减”“折扣”等补贴活动需保持理性判断,以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该局工作人员提到,商家若为追求流量盲目增加营销成本,可能通过降低食材品质、缩减包装标准等方式压缩成本,进而埋下食品安全隐患。同时,消费者若因过度依赖补贴形成低价消费习惯,可能导致对价格敏感度上升,未来一旦补贴力度减弱、餐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消费意愿或将受到影响。因此,市市场监管局呼吁消费者不盲目追捧“补贴内卷式”营销,共同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享受外卖服务时,应重点关注餐品质量、商家资质等核心要素,主动保障自身消费权益。
评论
今年以来,美团、京东、淘宝掀起激烈外卖大战,各平台通过高额补贴和优惠券争夺市场。然而,最新财报显示,巨额亏损正侵蚀平台盈利能力。例如,阿里巴巴2025财年Q1财报中,本地生活业务虽收入增长12%,但亏损仍高达3.86亿元,反映烧钱模式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消费者发现优惠券满减力度缩水,吸引力下降,抢券难度加大,消费体验受挫。
很明显,这种高强度补贴不可持续。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短期内依赖低价策略吸引用户,但长期看,巨额亏损将迫使平台削减补贴,甚至提高服务费,增加商家和消费者负担。此外,消费者对优惠的依赖心理被打破后,可能转向更理性的消费选择,降低平台用户粘性。有机构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55.3%的消费者已转为“精打细算型”,注重性价比而非单纯低价。
更严重的是,烧钱大战伤害行业生态。过度竞争导致商家利润被压缩,服务质量下降,长期可能引发恶性循环,中小商家生存艰难,平台生态失衡。可见,外卖烧钱大战并无最终赢家。看来,外卖行业还须从“流量争夺”转向“服务为本”,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而非单纯依赖补贴。只有回归理性竞争,行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