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陈思捷
见习记者/曾宪雯
8月16日的闸坡国家级中心渔港,晨光还未完全驱散海面的薄雾,高桩码头已是一片沸腾。在港渔船整齐列阵,发动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渔民们穿梭在甲板间,最后一次检查渔网和绳索,一箱箱生活物资被小心翼翼地搬上船舱。
上午11时整,开渔令一响,渔船如离弦之箭,驶向深海,场面蔚为壮观。这是历届开渔季活动中集中出动渔船最多的一次,也标志着阳江渔业迎来了新的捕捞季。
自2003年首届开渔季举办以来,这场海洋盛典已从单纯的生产仪式,蜕变为渔业升级、文旅融合与绿色发展的综合平台。其承载着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也寄托着阳江向海图强的信心,一条属于阳江的蓝色崛起之路正愈发清晰。
耕海牧渔
从传统捕捞到“数字牧渔”
千帆出海的壮观场面背后,是阳江渔业装备的迭代史。全市在册海洋捕捞渔船3400多艘,海洋捕捞能力和水平居全省领先地位。钢质渔船发展尤其突出,已拥有钢质渔船850多艘,功率约25.5万千瓦,是广东省钢质渔船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海洋捕捞产量多年来居全省前列。
“过去渔业捕捞要看天吃饭,如今不仅换了更大的钢船,还有了先进的助渔系统,航行距离更远,捕捞量也显著上升。”渔民谭国全扛着蔬菜水果、肉类以及各类生活物资上船,满脸写着对丰收的期待。
近年来,我市投入资金近6200万元,推进178艘渔船及船上设备更新改造,渔船普遍应用了海图、探鱼、全球卫星导航三合一先进助渔导航设备,进一步巩固提升海洋捕捞能力。
为全力稳产保供,托起人民群众的“海鲜自由”。我市向深海要增量,重力式深水网箱、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等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向设备要前景,“阳西一号”1+30深远海综合养殖平台项目、“海陵岛一号”生态化海洋牧场创新园项目相继启动,全市今年将新增重力式深水网箱145个。向冷链要韧劲,积极协助企业申报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项目,近两年已获省级资金支持367万元。
如今,阳江8319平方公里可开发海域、504公里海岸线正释放惊人的潜力。2024年,全市海水养殖产量82.05万吨,2025年上半年以4.46%的增速创下五年来新高。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我市种业优势正转化为产业胜势,织就一张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网。
渔旅融合
从单一仪式到文化盛宴
石斛鲍鱼汤、海鲜大盆菜、香焗海胆饭……8月15日傍晚,海陵岛滨海路步行街上演“千年古渔港”主题万人渔宴。两公里长的街道两边摆满千桌宴席,近万名游客和市民汇聚一堂,场面蔚为壮观。
为期三天的开渔季,13项活动编织成立体文化网络,活动数量为历年之最。祭海典礼上,渔民向大海敬献祭品,千年古礼传递着对生态的敬畏;疍家婚嫁民俗表演中,咸水歌声婉转悠扬,接亲队伍沿街传递着愉悦与喜庆。
沙滩音乐节上的摇滚乐,世界模特大赛的T台,摄影大赛、夜光风筝嘉年华和大角湾的烟花秀……丰富的文旅体验场景,让游客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海滨城市生活。“这里有海、有沙滩、有活动,孩子说比游乐场好玩,明年还要来。”佛山游客马女士表示。
“在短视频上看到宣传就决定来了,亲眼见到千帆竞发的场面,比想象中还要震撼!”来自广西的蒋渊与家人专程赶来开渔季现场,目睹港口一排排大铁船整装待发,而渔民们为远航做准备的忙碌身影,更让她对渔家文化有了深刻且生动的认识。
从过去单一的祈福仪式,到如今吸引全国游客的文旅IP,阳江开渔季经历着质变:夜档坐满食客,民宿客量激增。“开鱼季活动从渔民节日变成了全民盛宴。”海陵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林艺超表示。
在“滨海+”战略的牵引下,海陵岛正把海丝文化、南宋遗迹与疍家风情串珠成链。以南海Ⅰ号海丝文化为核心,加快整合渔业、体育、旅游、文化等资源,催生一批“滨海+”新业态,持续发展精品旅游片区,助力打造绿能之都的服务区和建设海丝名城的主阵地。
今年开渔季期间,海陵岛预计每日迎来近10万客流,旅游收入超2亿元。
绿能效应
从向海索取到与海共生
作为海洋渔业大市,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已逐步形成绿色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相结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由2021年413.9亿元跃升至2024年495.5亿元,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4.4%,占全市GDP比重提升至30.4%。
“绿能之都”的打造,正重塑我市海洋经济版图。国际风电城已集聚金风、明阳等30多家龙头企业,带动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崛起。绿色能源领跑全国,全市规划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总投资约2070亿元,并网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约占全省50%、排名全国第二;在建青洲、帆石项目400万千瓦,已完成核准三山岛项目3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世界风电看中国 海上风电看阳江”的产业名片愈发闪亮。
现代渔业与绿能催生独特的“蓝色交响”。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备受瞩目,全国面积最大的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亦是全国首个渔风融合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024年入选国家级试点,正全力打造全国现代渔港管理示范区。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青洲、大镬、大树岛三个深水网箱产业基地,955口深水网箱组成“方阵”,渔民们借着海岛的天然屏障,拓展养殖规模。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品种的研发应用推广亦有了新突破,新引进的中法合作三倍体牡蛎繁育项目正顺利推进、海水尖翅燕鱼也在我市试养成功、在全省率先进行了“水稻+禾虫”综合种养,创新集成了五大核心技术。
当暮色笼罩海陵岛,渔船灯火与风电航标灯连成星河。开渔季的喧嚣渐息,但阳江海洋经济的交响正入高潮。耕海牧渔的智慧、渔旅融合的活力、绿能效应的可持续,正推动这座滨海城市迈向“向海图强”新篇章。正如一名老渔民所说:“大海的馈赠,永远属于懂它、敬它、护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