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定期就诊,积极参与治疗。 陈海涛 摄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记者从市疾控中心获悉,今年1月至10月,我市新发现艾滋病病例131例,新发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下降5.1%。日前,记者走进市公共卫生医院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对话医护人员、艾滋病患者,了解“关爱”与“被关爱”的人如何去应对一场疾病,同时加强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知。
■ 阳江日报记者/陈海涛 ■ 通讯员/陈思铭
11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公共卫生医院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门诊位于医院综合楼一楼西侧,设置有3个出入口,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这一空间的设计,在市公共卫生医院艾滋病关爱之家主任戴芬看来,藏着体贴患者的用心。
戴芬表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选址相对开放,而非“区别”的空间,也是出于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的考虑。人来人往的诊室,艾滋病患者排队就诊如普通诊室,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顾虑。
“称重哈。”“你吃的药是多少粒一餐的?”“下次看诊取药时间是2月19日,你要记得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护士洪昭玲坐在诊室的办公桌旁,负责接诊患者的第一项工作——记录患者的体重,了解患者剩余的药量,告诉患者下一次就诊的时间。洪昭玲和患者对话时,结尾的语气词多用“哇”“哈”。不过,她说面对不同性格的病人,采用的沟通方式也不同。“有的患者吃软不吃硬,有的吃硬不吃软。”洪昭玲说,与患者沟通也需要刚柔并济,有时候“凶”一点,患者才“听话”按时就诊、按时吃药。
洪昭玲出生于1999年,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最年轻的护士。她从2017年10月开始到该门诊上岗,和戴芬搭班工作至今有7个年头。洪昭玲说她从戴芬这位“知心大姐姐”身上学习了许多与艾滋病患者的相处之道——真诚、平等地对待患者。
戴芬从事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工作接近20年。记者在门诊时常常听到,戴芬除了给患者说明病情外,还与他们聊一些家长里短。医患之间说话时“嗓门”都是打开的,像邻里之间坐在家门口聊家常一样。“艾滋病患者可以倾诉的对象不多,有时候医护人员的接纳和聆听是部分患者的唯一情绪出口。”戴芬表示,平等的相处是不避讳谈及病情,但也不能光说病情,聊聊生活的其他事情,这也是关爱患者的方式之一。
“从2006年至今,我们医院累计治疗艾滋病患者2420名,目前在治患者1682名。”关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记录数据,戴芬几乎是脱口而出。由于与艾滋病患者长期相处,他们也更懂得患者的治疗和心理需求。“多换位思考,与患者共情。”戴芬说,他们会通过科学的治疗手段和相关知识的宣教科普,让患者学会接纳自己,同时看到生的希望。
采访当天上午,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共接诊了50名患者。今年66岁的周伯(化名)和妻子都是艾滋病患者,当天一起到医院候诊取药。
周伯告诉记者,他是2002年在昆明确诊患有艾滋病,服药近20年,也曾几次在“鬼门关”打转。患病后,他的体重从80公斤一路跌至30公斤,瘦得只剩皮包骨头。这在外人看来,他几乎要一脚迈进“鬼门关”了。回想起周伯那时候的样子,他的妻子在一旁直摇头说:“当时他回到家,全身皮肤发黑,人很瘦,样子很吓人。”
而当时艾滋病治疗药物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昂,患者负担沉重,很多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周伯说,确诊艾滋病后,他从昆明坐飞机到北京求药,但也是一药难求,即使能买到药,费用至少要上万元一个月。眼看着身边一些病友相继离世,他也不抱治疗的希望了。
但在这之后,我国通过加速国产原研抗病毒药物研发,并同步删除淘汰药物、引入进口药物等,陆续推出艾滋病治疗的关怀政策,减轻艾滋病患者的经济负担,加强治疗效果。其中,2003年,我国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正式开始向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但药物种类有限,当时仅有 4种国产仿制药物。6年后,艾滋病治疗方案增加了二线治疗免费药物,进一步丰富了免费药物的选择。
到了2016年,我国开始推行“发现即治疗”策略,对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均建议实施抗病毒治疗。目前,我国艾滋病治疗药物市场形成了“三驾马车”,即免费药、医保药、自费药并存的格局,抗病毒药物也进入整合酶时代。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不同经济状况的患者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治疗药物,大大提高了艾滋病治疗的可及性。而多种药物选择的出现,尤其是整合酶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应用,提高了抗病毒治疗的成功率。
当天,周伯上称的体重为56公斤。按时服药病情得到控制后,周伯的体态渐渐恢复,如常人一般。如今,他们夫妇二人都是采用免费药治疗。由于病情得到控制,他们一般隔3个月到市公共卫生医院复诊取药一次。
“你可以怀孕的哇,想要备孕记得提前跟我们说,给你调整药物哇。”当天上午,一位年轻女患者走进诊室,戴芬在其就诊的过程中一边跟她讲解病情,一边强调患病也可以生育健康宝宝这个情况。
戴芬告诉记者,艾滋病患者承受着很大心理压力,有的患者患病后情绪低落,对自己不满意,甚至会有厌世情绪。但她也见到过,有不少艾滋病患者生育了宝宝后,心态转变了,变得更阳光积极。因此,每逢遇到正处于生育年龄的患者,她都会向他们科普和强调艾滋病患者同样也可以生育健康宝宝。“截至目前,我们接诊的艾滋病患者群体,生育的健康宝宝超过200个。有的是‘单阳’(即夫妻一人患有艾滋病),有的是‘双阳’(即夫妻双方患有艾滋病)。”戴芬说。
“艾滋病患者想要生育健康宝宝可以采用母婴阻断治疗,同时需要全程医疗监测与心理支持。”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应尽早开始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方案包括多种组合,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克力芝等。一般建议患者在怀孕前就开始治疗,如果怀孕后才发现感染,也应尽快启动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孕妇体内的病毒载量。理想状态是在分娩前将病毒载量控制到检测不出的水平,这可以极大地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治疗过程中,孕妇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并且定期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
对于艾滋病患者夫妻来说,生育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担心胎儿的健康、担心社会的歧视等。因此,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上述相关负责人建议,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是指尚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态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通过尽早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来阻止病毒感染人体的预防措施。
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工作人员表示,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吃药及时阻断艾滋病病毒感染,市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时间点”至关重要。暴露后应尽快开始服用阻断药,最好在暴露后 24小时内服药,有条件的情况下在2小时内服药。因为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开始复制,尽早使用阻断药可以在病毒还没来得及大量繁殖扩散之前就发挥抑制作用,最大程度地降低感染风险。即使超过 24小时,也一定要在 72小时内开始服药。
其次,暴露后要注意局部处理和配合检测。在服用阻断药之前,对于暴露的伤口需要进行紧急处理。如果是针刺伤或切割伤等情况,应该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冲洗后,用 75%的酒精或 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如果是黏膜暴露(如眼睛、口腔等),应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暴露部位。这些处理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口处的病毒量,降低感染风险。
开始服用阻断药后,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艾滋病检测。通常在暴露后的第 4周和第 12周都需要进行检测。这是因为阻断药可能无法保证 100%阻断成功,而且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产生抗体需要一定时间,通过多次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感染。检测时,建议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或者疾控中心进行,这些地方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更可靠,能够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
据悉,我市可以提供艾滋病暴露后处置的机构是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阳西总医院人民医院,机构内配备经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能够判断暴露的风险程度。
“往往我们呼吁什么,这个社会便是缺什么。”采访中,戴芬的这句话让记者记忆深刻。戴芬参与艾滋病防治及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工作接近20年。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面对记者的采访,戴芬依旧是希望艾滋病患者被平等对待。
采访当天,记者小心提出希望与艾滋病患者对话,戴芬二话不说便拉着记者走出诊室。她张望了两下,直接走到一名患者前说:“你可以说说你患艾滋病后的一些感受吗?”对方丝毫不介意,立即分享她的想法——就是生了一场病,但生活还会继续。这位患者的家人也知道她的病情,并且丈夫也会陪伴她过来看诊,但她不会跟其他人说自己的病情,毕竟社会上仍存有歧视艾滋病患者的眼光。与这位患者聊完,戴芬又带着记者找了一名男患者即文中提及的周伯接受采访。周伯及其妻子也毫不避讳地聊起自己的患病经历,并感激国家出台的艾滋病治疗政策,他们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记者小心翼翼的敏感和小声对话成了最不合时宜的举动。戴芬和患者们在候诊区里回答记者提问时的声量足以让整个走廊的人都听到,似乎在谈论“我昨日不小心得了个感冒”一样。然而,这是医护人员们在这个诊室里费心经营多年,才累积到的患者的信任——让他们在这里可以放松地谈笑和表达自己。
“离开医院这个诊室,他们依然会隐藏自己,保护自己。”戴芬说,我们仍然需要呼吁社会平等对待艾滋病患者,因为他们本身已承受了许多。我们应放下不必要的敏感,正确认识艾滋病,全社会携手抗艾,为艾滋病患者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