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南恩州主要建筑分布图。(参考《阳江古城保护复兴规划图》绘制)
阳江北塔及“福禄来朝”石刻。
◎ 园林建设 美化州城
宋代岭南城市园林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阳江有记载的亭台楼阁以及园林建设也自宋始。当时能大兴土木,与经济发展相关联。宋代阳江经济大发展,税收可观,为城市园林建设提供支撑。
目前,阳江唯一保留的宋代建筑是北山石塔(原叫东山石塔)。该塔是南宋宝佑年间(1253—1258)在宋知州黄必昌倡导下,由阳江集资兴建。黄必昌,字京甫,福建晋江(今泉州)人。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历官永福主簿,循州通判,宝佑中知南恩州。必昌尝从陈淳学,又切磋于陈宓、潘柄。著有《大学中庸讲稿》。据说当时塔顶有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尖顶,一种是圆顶。最后大家一致通过选择寓意吉祥圆满的圆顶作为塔顶。
该塔为平面八角形、九层楼阁式石塔,高18.52米,塔身各层设明暗窗。石塔构造精美,以长方形花岗石条逐层垒成,石条之间镶嵌严密。须弥座高1.52米,塔脚的八个角砌以刻有彩云如意图案的石块。一至四层可登,五层以上实心。第三层南面刻有“福禄来朝”四个字。《广东古塔》(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一书中称:“这座石塔造型美观,建筑技术高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广东塔式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岭南私家园林是在吸收和融合中原造园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花石取胜。宋代阳江有两个地方亭台楼阁密集。一处是西园。这是南恩州地方官精心建造的官方园林。民国《阳江志》卷十一载:
在旧州治西,乔木抟荫,怪石争耸,萧然出尘,亦名盘玉壑。宋绍圣五年,知州丁琏凿莲濠,周五百丈,种莲满其中。知州游经咏云:“桥从菡萏花间过,人在琉璃镜里行。”乾道七年,知州李纶磨石刻“名园胜概”四字,今废。
宋绍圣五年(1098)知州丁琏始开湖种莲,经过游经题咏、李纶刻字,西园成为南恩州一所精美的园林。后来官员不断在西园加筑建筑。政和年间(1111—1118),知州游经筑和理堂;绍兴十九年(1149),知州黄公度筑隆荫堂;庆元五年(1199),晋康别驾韦翼建韫玉亭;宋宝祐二年(1254),知州黄必昌筑讲武堂;知州张登构静明庵。
知州李纶专门为西园作记。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卷之三和卷三十六载《西园记》:
西园号一郡胜概,图籍弗存,罔知创始之由。历时滋深,日趋倾圮。乾道七年,既新仓庾,又再作西北二阁,迺因羡工,稍加缮治,役踰月而毕。虚堂幽亭,悉还旧观;乔木丛石,相与增气。既落成,因刻岁月于崖石,俾来者有稽焉。孟夏朔日。李纶世美记。
此记刻在鼍山上,但也无法说清西园建于何时,乾道七年(1171)山东巨野李纶任知州时发现西园日渐荒废,遂加修葺,同时加建西北二阁,以增胜概。
另一处为北山(含东山)。北山除了石塔之外,还有不少亭台。熙春台又称熙春亭,据《舆地纪胜》卷九八载:“熙春台在州东北,高跨陇首,平林怪石,间见层出。”民国《阳江志》卷十一载,熙春亭,在东山顶西南巨石旁,宋元祐间(1086—1094)知州徐辅建,宋学士胡铨、元司寇李梅国均有诗;熙熙亭,在北山上,元祐元年(1086)知州徐辅建;翠岩亭,在北山上,宋知州徐辅建;瑞禾亭,在东山石塔旁,宋咸淳(1265—1274)中,南恩大有年,嘉禾三穗,州守涂久大建亭,镌“瑞禾”二字于石,亭废而字迹犹存。同治间于旧址建庙,祀观音。在“瑞禾”两字旁刻有缘由:
宋咸淳壬申岁,恩平大有年,得嘉禾三瑞。郡守涂久大率僚属往观,登此山书刻石。
南恩州在唐代一段时间又叫“恩平郡”,与现在属江门的“恩平市”有别。恩平郡的治所在阳江。古人为了古雅,往往用旧称称地名。
水稻一般一茎一穗,一茎二穗已罕见,何况三穗?在农耕时代,此被视为大吉兆,所以知州李纶率领群僚登山刻石庆贺,建亭纪念。
除了这两处密集的亭台楼阁,宋阳江还有不少园林建筑。比如建在州西门的西楼(会通门楼)、万象楼、望江楼、朝宗阁;建在州治东的东园内有瑞莲亭、北望亭;此外还有建在城中的清晖楼、建在城外的望海台等等。特别是宋阳江城内大户人家何氏建的挹翠轩非常有名,胡铨还为此专门赋诗。
金鸡古迹。(现安放在金鸡寺内)
宋代阳江还有因传说而兴建的三圣祠。民国《阳江志》载:“金鸡阁,在北门外,其西偏为金鸡寺,以金鸡古迹得名。其初为三圣祠,即金鸡庙。”又载:“宋开宝初,金鸡飞集石上,三异人从之。州人因其遗迹,建三圣祠。”时人石上刻“金鸡古迹”四字。字为楷书阴刻,自右至左竖书两行,每字长32厘米、宽18厘米,字体秀劲,无落款。现保存在金鸡寺内。
南恩州纪念性建筑还有:宋知州留硕为其父阳江县尉留正建的相梅亭;州人为宋秘书省校书郎陈嘉猷建的介福坊,为阳江登进士第的曾跃鳞建的擢桂坊。
宋代开凿的水井惠及后人。民国《阳江志》卷五《地理志五》载:
官井,在宣化坊街北。水秋冬不涸,汲以煎茶,隔宿不改色。邑人相传宋时所凿,淳熙间(1174—1189),簿尉区縻佥造石刻数字。万历戊申(1608)同知徐璘立亭,其际复建坊,题曰“万年惠泽”。
崇善坊井,在崇善坊街西。石砌深丈余,阔三尺,水清冽,四时不竭。宋人刻有“执瓢从之”四字。
宋代阳江在交通设施方面也有所发展,建设桥梁沟通城乡道路。据康熙二十年《阳江县志》和民国《阳江志》载,北门桥,即金鸡桥,又名巩桥,在北门外,宋绍兴赣州严山人建;潮丽桥,在北门外,宋嘉熙二年(一说熙宁年),邑人元宁建;观光桥,在观光村外,宋绍兴年建。宋代阳江还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在沿海滩涂进行筑堤围垦。其中筑有辣达堤和北宿堤,为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
张登《熙春亭诗》刻石。
《恩平歌》与《陈蕃诗》刻石。
宋代阳江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州学和县学的建立,奠定了后世教育的基础。
宋代重视文化。庆历四年(1044),宋仁宗颁布兴学诏令:“诸路州府军监,除旧有学外,余并各令立学。”规定学生达200人,可立县学。到宋徽宗时更加重视官学,要求天下州县皆置学。同时保障任教人员和经费。
在这样重视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阳江于庆历四年(1044)创恩州州学于城南,县学在城内西南隅(城隍庙后坊)。阳春也在这一年建立县学。这在当时的广东,应是较早一批设立州县学的州了。州学在宋代经过多次增修,据崇祯《肇庆府志》卷三十九载《旧志学校序》:
阳江县儒学,乃旧南恩州学也。由宋庆历中,诏州县立学,于是始建于城南二里平旷中。绍圣四年,知州丁琏以其僻远,因徙于城内东南维尊儒坊。隆兴甲申(1164),摄军州事冯世荣为御书阁于戟门左。淳熙己亥(1179),知州梁球乃作先圣殿。明年秋,赵知州伯籧重加缮葺,而王知州亘复崇饬之,则教授杨丙、刘少集亦效力于其间焉。至嘉定间(1208—1224),陈岳、郑浦先后来为州,载立圣贤之像,及制祀之器,殿堂斋庑,皆为更新。
这一记载详述了有宋一代阳江学校历史,补充历代阳江县志记载的不足,殊为难得!南宋时期为纪念著名宋代理学创始人、按部南恩州平反冤狱的广南提刑周濂溪而建濂溪书院于州北。至此,南恩州有四所学校,三所在阳江城。
学校建立后,阳江人从学甚众。据宋知州傅雱《南恩州孔子小影记》载:“今南恩自朝廷复兴庠序以来,士之峨冠博带、争趋场屋者几千人。”可见当时州人读书求进者众多。南恩州第一位进士是宋淳熙二年(1175)阳春县岗美的韦君载。据传当时南恩州守在城北村边为他饯行,说“当观光上国”。后来韦君载果然金榜题名,高中进士,该村遂名为“观光村”。淳熙五年(1178),曾跃鳞又中进士,他是阳江县第一位正式考取的进士。为了纪念他中进士,州人在阳江城外立起擢桂坊。据统计,整个宋朝320年间,阳江县获得科举功名的人士集中在绍兴至绍定一百年间,产生四名进士(梁作心、李镇、林钰、曾跃鳞,其中曾跃鳞为正奏,其余为特奏)、四名乡贡(陈嘉猷、吴景仪、冯世杰、林仪凤)。
宋代阳江为何会迎来教育事业的一个飞跃式进步?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宋代阳江官员文化教育程度高,有近十名进士官员同一时空在阳江工作生活,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精英圈子,对地方文化教育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古代州县官都承担一个地区的教化职责,他们的文化程度影响州县的教育水平。丁琏在《南恩州移建州学记》里说得清楚:
恩平古郡,汉属合浦,南濒巨海,耳目远于中朝,民庶侨居杂处,多瓯闽之人。其俗渔商而盐贩,狥利而轻禁,必倡之以礼,表之以道,谨之以庠序之教,申之以孝第之劝,使知为义之贵,有胜其嗜利之心,则风俗庶几于丕变,而皆为礼义廉耻之民,岂小补哉!
丁琏认为,通过学校推行儒家学说可以教化百姓,成为懂得礼义廉耻之民。中国古代认为“礼义廉耻”是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属国之“四维”。
二是宋代阳江经济发展迅猛,政府税收和人民收入大幅增加。前上提及的宋代阳江每年上缴盐税三万贯。宋代盐税按规定返拨40%回地方开支,所以仅盐税一项就返拨1.2万贯,其他未算。此外,矿产开采和稻米收入也是地方财富的重要来源。同时民间重商,鱼贩、盐贩者众,人民生活较安稳富足,仓廪实而知礼节,教育必然昌盛。
三是宋代官员重视地方文化教育基础建设。南恩州不少知州和教授都兴文重教,其中以状元黄公度为知州时最为显著。黄公度绍兴十九年(1149)出为肇庆通判,摄知南恩州,在任期间“增学廪二百余斛,择秀民与之登降揖逊其中,学者用勤”。在他的重视下,州人梁作心作特奏名中进士,为阳江破天荒之举。除上文提到增建学校的知州外,还有知州萧韡“创建学舍,市田置书”;王冶“常诣学宫课生徒”。主理教务的官员称教授,南恩州教育得以快速提升,与有一批优秀的教授分不开,比如教授李茂先,不以阳江僻远,继其父李昉,两代任教阳江。南宋的大理学家、教育家真德秀作《赠李茂先教授南恩州序》送他上任。《闽书》卷之八十三载:
阳江学宫。
李茂先,绍定六年教授南恩州,真文忠为文送之,称其为人金玉,又言其父昉先亦教授南恩,皆为荒服所宗。
还有潮州人教授陈辑,借鉴韩愈勉励潮人向学,请知州傅雱将其所藏孔子像挂于州学,以激励学子用功学习。傅雱在《南恩州孔子小影记》称:
陈君,潮州人,讲学传道于此,行且及瓜,爱此土士,惓惓有不忘之意,而此邦人亦乐君之教而不厌,故于言辞常有勉励邦人之旨……窃尝勉以陈君孜孜之意,而后表以名笔真像,使邦人益之乡风,他日掇取巍科,翕赫岭海者,岂潮之人独擅美哉!
阳江的诗词和书法艺术在宋代有较大的进步。宋御史曾跃鳞著有《子龙集》,这是见于史志的阳江人首部诗集,虽然经过宋末战火,还有三首诗传颂至今。宋代阳江的官员大多数会吟诗,留下大量诗歌,其中状元黄公度有诗文集《知稼翁集》,里面有不少作品是他在阳江任上所作。由此可见当时阳江形成较好的诗歌氛围,并且影响到后世。自宋始,阳江代有诗集留传。
南恩州宋代摩岩石刻较多,其中阳江北山有李观《恩平歌》、陈蕃《陈蕃诗》、张登《熙春亭诗》、徐久大的“瑞禾”题字、北山石塔的“福禄来朝”石刻(无款),另外金鸡阁遗址有“金鸡古迹”石刻。阳春的通真岩石题荟萃。据《广东摩岩石刻》一书介绍,阳江是宋刻较多的市,粤西的湛江仅有湖光岩留一宋刻、茂名全市无一宋刻。这些题刻不只对当时,也对后世阳江人重视诗词和书画起到导向作用。
说到宋文化对阳江的影响,还要提及祠堂文化。阳江古代著名的“三祠”就是纪念宋人的。一是濂溪祠,纪念周敦颐。周敦颐为广东转运使、提点刑狱时,行部岭西恩、春之间,狱多平反,恩人感之,立祠以祀。二是澹庵祠,纪念胡铨。胡铨为南宋四大名臣之一,因上《斩桧书》而遭贬,编管新州,后更移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胡铨自新徙崖,取道阳江,登赏赋咏,直声雅韵,清风高节,为阳江士林所敬仰,后建澹庵祠纪念他。三是张太傅祠,纪念“宋末三忠”之一的张世杰。此外还立有留丞相祠,纪念为民请命的阳江县尉留正(后官至丞相);建王守祠,祀勤政爱民的知州王冶;立五马坊,表彰文章政事出众的知州傅雱。建筑是意识形态化和物质文明化的中和产物,这些建筑千百年来对阳江人的文化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宋代是漠阳文化形成时期。漠阳文化是以岭南俚僚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和核心,融合闽南、客家、海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地域文化。宋代汉文化对漠阳文化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和较大的推动作用。
阳江城作为南恩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宋代广东沿海四大贸易城市之一,岭南的海丝重镇。元、明、清的阳江城在宋代阳江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但城墙内的面积基本固定。目前阳江正举全市之力“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保护和利用好阳江历史文化资源,是其中关键所在,也是向世人展现阳江千年古城的魅力所在。
韦君载,字厚元,质颖向学。闻广州多名儒,乃往从师择友,学成而归。登淳熙进士,权广南路提举盐茶。尝奏减官卖盐,及增收盐觔钱,商民称便。行业文章,一时推重。今祀乡贤。(民国《阳春县志》)
傅 雱
傅雱(?—1158)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初为从事郎,建炎元年,特授宜义郎,假工部侍郎,充金国通和使。建炎末为考功员外郎,湖南北路宣抚处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权本路制置使。绍兴中,历知南恩、韶州。绍兴二十八年卒。著有《建炎通问录》。(《全宋文》卷996)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