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在第136届广交会上,平日“低调”的许开盛着实“高调”了一把。他通过践行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推动阳江五金刀剪行业影响力实现新突破,代表阳江制造品牌勇夺全国刀剪行业的第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彰显传统产业里源源不断迸发的新质生产力。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许 倩 许晓峰 ■ 图片/阳江日报记者 宋福亮
许开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宋福亮 摄
创业几十年,却秉持“奋斗的人生永远年轻”。在阳江刀剪圈里,许开盛和他一手创立的广东盛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达集团”)堪称“行业老牌”。为改变农村家庭的清贫境遇,许开盛18岁上街做小商贩,赚到创业本钱后,紧随改革开放浪潮大胆开办工厂。从跟全国打火石大小厂家PK,到征战海外欧美市场占得一席之地,他始终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历经40多年商海沉浮,不曾离开过阳江制造业一线。近年来,盛达集团相继荣获“中国打火石中心”“中国厨师专业刀中心”两大国字头称号。
扫码看更多
记者:您觉得是创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
许开盛: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家在阳东区东城镇丹载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也曾跟着家里人插秧种田,切身体会过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易,所以,我更想找机会走出去,不被土地困住,改变农民儿子的命运。
我很爱看书,特别是看一些名著和其他历史、文学类小说,商业管理方面的书籍也看,我还养成了写工作日记的习惯。我头脑转得比较快,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年轻时便有经商意识,摆过地摊,做过小贩。1983年,积累到第一桶金后,我租了村里一间简陋的平房,开始办厂。
后来,生意一步步做大,厂房从农村搬到了市区,前后换了六次厂房,到现在盛达集团落户阳东北惯,厂房面积扩至10万平方米,员工数量也从最初手工作坊的几十人,增至现在的五六百人,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生产模式和产品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盛达集团以打火石和厨刀两条生产线并行发展,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
记者:最初创业,为何选择打火石行业?
许开盛:打火石是一种人造合金,内含铈、镧等稀土金属,它是下游生产加工打火装置的核心零部件,相当于打火机的“芯片”。国内最早做打火石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上海、内蒙古包头市等地为主产区。到了80年代,阳江兴起十几家打火石厂,当时打火石生产方式还比较古老,入行门槛不高,订单也不愁,关键是生产原料能保证稳步供应。
1983年在农村设厂后,1984年我就直接跑到内蒙古买原料。当时政府部门对稀土金属交易实施管制,一般的打火石厂每次只能买到几百斤,而我到外地采购,一买就是好几十吨。加上我的工艺、磨具、设备都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打火石的品质和产量都可圈可点。规模化生产降低了成本、保障了质量。
但要继续做大产能、提高竞争力,技术和设备是关键。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大部分打火石企业倒闭。当时,上海有一家国企打火石厂是与日本企业合资的。2000年左右,我看中他们的产品质量,恰巧这时因体制改革和市场销售急剧下滑,企业遇到很大的资金断裂危机。我通过行业推荐,当年便注资了200万元入股,可惜不够一年,这家合资企业也无法抵挡破产的命运。于是我全资抵扣了整套日本进口火石生产线、图纸和技术。经过3年时间,我熟练掌握核心配方工艺,公司逐渐打开打火石市场。
记者:如何做到打火石销量全球第一?
许开盛:虽然我没上过大学,但工厂就是我的大学。我不怕脏、不怕累,什么都学、都肯干。多年在工厂的历练,让我变成一个“技术男”,现在做打火石已经是炉火纯青。打火石质量好不好,主要体现在手感,我一摸就知道。通过设备创新、工艺创新,公司逐步淘汰早前从上海收购的日本生产线,而是自主研发了升级版的自动化生产线,推动打火石的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产品不良率低至0.5%,机械化程度超过80%。
2014年,盛达集团荣获“中国打火石中心”称号。如今,公司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打火石总量约占全球市场规模的七成之多,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隐形冠军”。能做到这个成绩,背后是科技创新赋能降本增效。
以筛选车间为例,每公斤打火石约有7000个,传统的方式是用人眼识别良品和不良品,难免出现直径长度不准确等质量问题。2019年,公司自主研发人脸识别筛选机,将打火石标准尺寸参数输入电脑,通过6个摄像头实现360度立体化筛选识别,不仅解决了产品质量统一性的问题,而且车间所需工人数量从50人降至2人,真正实现机器代替人的现代化生产模式。
记者:商海沉浮,想必你也是历经重重风浪?
许开盛:从农村小作坊到销量“隐形冠军”,过程充满很多艰辛,特别是做外贸生意要考虑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企业既要考虑市场的变化,更要紧跟和迎合趋势。
公司生产的打火石约有七成销往欧洲,因为在欧洲、南美的高原极寒地带必须用打火石才能打着火。但由于烟税有所提升、电子烟应用推广、健康影响等各类因素导致抽烟人群数量减少,打火石存量市场呈逐年萎缩趋势,增量市场也不大。这就要求企业创新求变,推出更多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国内外户外露营需求增多,公司专门研发了户外专用打火石,可应用于不锈钢刀片配套和户外救援、露营野炊等场景。仅这个户外打火石单品,每年销量规模就超过1000万元,不仅弥补了传统打火石销量的下滑,而且带动了刀具销量的提升。
记者:为何坐稳打火石“一哥”后进军刀剪圈?
许开盛:在阳江刀剪产业蓬勃发展的影响下,我从1998年开始生产刀具,当时投资了1000多万元,从6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起步,以十八子品牌为榜样,想做一把能媲美十八子的好刀。一开始定位做内销,但由于市场经验不足、产品类型单一,导致出现货款收不回、大批货积压等问题,客户各种投诉、退货,起步非常艰难。
2002年起转型做外贸,经营逐渐好转,当时阳江刀厂还不算很多,我在国道沿线投了许多户外广告,请明星代言,盛达名气逐步扩大,加上产品品质过硬,逐步得到了许多外国客户的认可。
既然走上了做刀这条路,我就要把事情做好。尽管外贸竞争逐年白热化,但好的品牌依旧能吸引客户主动来找厂家,我梦寐以求的,是做成一个像德国双立人一样的大品牌。随着外贸业务稳步发展,2017年,我想重新进军国内市场,于是成立苏仕兰公司。2018年,我聘请在国内从业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和专家做研发带头人,旨在打造质量好的刀剪产品。
记者:拿到首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许开盛:一把好的厨刀,质量不外乎锋利性和持久性,但越是锋利的刀刃越难长久维持。如何让矛盾的两个参数实现统一,达到产品性能的极致?在确保好原材料的前提下,关键还是设备和工艺。2020年起,我决定做一把“世界认可的好刀”,跟团队一起寻找技术突破口。
我们发现,美国售卖的一款剃须刀使用几个月后还很锋利,而我们国内生产的部分剃须刀最多使用一个星期便不行了。我带着这个难点找行家、专家分析,进行过数万次的试验,到那些外企同行打一次样都要花费2万元。没看到成效,觉得有些心痛。经过三年多一轮又一轮的试验、检测,我们不经意中发现“等温爆炸淬火热处理技术”是作为锋利耐切持久的关键所在,其他问题随之一一突破解决,并凭借“桑刀二号”厨刀斩获全国刀剪行业的第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高刀刃锋利度保持力”。
五年磨一剑,我投入了所能投入的全部精力、财力、物力,这个过程让人刻骨铭心,背后曾失败过无数次,而这个纪录也成为我创业人生中最为厚重、最有纪念意义的一笔。在第136届广交会上,“桑刀二号”大放异彩,市场反响非常不错,目前客户意向订单金额超过1000万元。一个有2000家门店的美国客户,也乐意做我们这个产品的代理。
记者:得到世界第一的刀刃锋利持久力认证后,还有哪些目标愿景?
许开盛:阳江刀剪已成为扬名四海的城市名片,我非常热爱这个行业。记得在2001年中秋节后,公司账户只剩1万元,做打火石赚的钱全部用来填做刀的亏损,当时真的非常痛苦,甚至连家人也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做刀。企业家不仅要对自己的企业有担当,更要考虑能为身处的行业做点什么、留下什么。
阳江做刀的老板很多,但没有谁会想到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一步一步带着工程师走到底,我很庆幸做到了。阳江刀剪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但要在老产业里实现颠覆性的创新,难度非常大。这个世界第一的纪录,对阳江来说也是一个含金量十足的全新产业名片,值得持续推广应用,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桑刀二号”项目算是刚刚起步,要把它做好还要花很多功夫,未来三年争取实现产品销量有全新飞跃,特别是推动做刀工艺再上新台阶,让盛达旗下苏仕兰刀具品牌享誉海内外。
记者:创业40多年,有想过退休吗?
许开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物都是要继续向前而行的。我希望能竭尽所能,做出对社会有终身价值的产品,把自己能做到最好的东西留给下一辈,贡献给广大消费者。
从90年代开始,我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运动,饭后也要运动,每天晚上11点半前必须睡觉,逢年过节都不会改变作息。每天我都坚持运动两个小时,哪天不运动反而觉得身体不舒服。记得2008年冬,阳江气温降至1摄氏度,我也仍然早起去爬山,可山上却没有看到一人,我和妻子两人占据了整个望瞭岭山头。其他时间,我都在工厂里上班,在工厂待一天,就享受一天的快乐。
刀剪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下一步,我希望结合“等温爆炸淬火热处理技术”,推动做刀工艺延伸到其他行业,比如能与化纤类企业合作,帮他们解决化纤性能不耐高温等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