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之行有感
2019-11-01 10:49:16 来源:阳江日报

□ 黄仁兴

粤西之行有感
阳江日报

□ 黄仁兴

人到中年,便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早段时间,参加阳江市作协和阳江日报社组织的湛江茂名采风活动,无疑是自己的一次思维逆袭之旅。

粤西之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湛江徐闻大汉古港。在湛江市作协主席陈通等同行的热情引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古港。徐闻的同志介绍说,这个地方叫古旺村,包括二桥、南湾、仕尾等自然村。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无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县南七里,与崖州澄迈县对岸,相去约百里。汉置左右侯官。在此囤积货物,备其所求,与交易有利。故谚曰:‘欲拔贫,诣徐闻。’”从现场观察来看,这里的位置与史书的描述相当,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东起龙塘镇那泗村西至西连镇田西村南沿海地区,先后发掘了三百多座汉墓,出土了大量海外舶来的琥珀珠、玛瑙珠等饰物,还在南山镇二桥村后坡发现了汉置徐闻县治遗址。

站在“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标志”石碑前南望,800米至1200米处有海岛头墩、二墩、三墩,对着二桥、仕尾两村,呈“V”型港口,构成天然屏障。周边遗存的“万岁瓦当”“八角航标灯座”“金铜仙人承露台”,证明了昔日“瀛岛联碧”的辉煌。这也带着我们将思绪穿越到了公元前二世纪世界的东方,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在大汉帝国推行改革,彻底改造国家的权力结构,并对外一改忍辱负重的和亲政策,征匈奴、通西域、开拓“西南夷”、加强对外贸易。商贾云集、百舸争流的徐闻良港见证了当时的盛世繁华。

感叹于大汉古港兴盛之时,大家自然而然谈论起一个话题,究竟古港衰于何时何事?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古港开埠,朝代更替,丝毫未影响徐闻港在对外贸易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此,徐闻的地方志多有明确的记载。

说到古港完全败落,应该是在清代,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事因,面上的道理,从清乾隆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国力渐由盛转衰。有一个故事耳熟能详。1793年,英政府派出马戛尔尼来到中国,希望中国能开放通商口岸实行双边贸易。但乾隆不吃他那一套,只是傲慢地回复说:我大天朝要啥有啥,还用跟你们蛮夷番邦做生意,你来我大天朝跪都不肯跪,马上收拾东西给我滚犊子。自此,中国开始被时代发展的潮流抛弃。

实际上,从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清朝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货币金融体系。本来,自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在与西方进行贸易的时候,由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在西方十分抢手,贸易顺差很大,原先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大量流向中国,造成了西方的“钱荒”。西方被迫进行金融改革,发行纸币作为流通信用货币。而中国抱残守缺,长期以白银作为流通手段,成本极高,效率极低,后来西方鸦片输入中国,导致大量白银外流,迅速引发金融和财政危机,手工业和农业相继破产,整个国家经济陷入混乱,更不用说能有什么大的发展。

此次粤西之行,我们在雷州市博物馆参观了许多珍贵的文物。雷州市众多古瓷窑址分布于南渡河与通明河两岸,这些不同时代的窑址,分别印证此地唐宋和明清对外贸易的兴旺。博物馆存放为数不少的法定流通货币,如汉代的五铢铜钱、唐代的开元铜钱、清代的银宝等,证明当年这个地方流通交易的频繁。据介绍,这里的先人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习俗,每个人出门都要带上一把剪刀,这把剪刀可不是剪布用的,而是用来剪银子的。在交易时,人们用剪刀剪出足够的银两,因为银子柔软且易于粘合,剪银产生碎屑会用蜡块包裹起来,以后融化了蜡块,银子的碎屑凝结在一起又可以使用。

至此,不禁联想起目前的中美贸易斗争。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对手,企图剥夺我们的发展权和正当权利。我们该怎么办?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要保持定力、科学研判、审慎决策,防止再出现颠覆性错误。比如说,全球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金融货币创新试验,诸如打造数字货币,努力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建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便民利民的金融服务体系。

回首粤西之行,笔者感慨良多,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定要保持忧患意识,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一个国家和民族亦是如此,一定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哲学反思模式制度,自觉紧随甚至引领世界潮流,才能够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