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区创新“农家书屋+”融合共建模式,让群众“文化粮仓”更丰盈

用活小书屋 书香润乡野
2024-11-26 09:21:19 来源:阳江日报

江城区创新“农家书屋+”融合共建模式

江城区创新“农家书屋+”融合共建模式,让群众“文化粮仓”更丰盈

用活小书屋 书香润乡野
阳江日报

对岸村的长者闲时也会来到书屋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 梁文栋 摄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是涵养乡风文明、提升群众素质、培育文化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江城区聚力农家书屋惠民工程建设,建立起农家书屋长效管理和考评机制,并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模式,将农家书屋与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特色活动等深度融合, 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村群众学习知识的“文化粮仓”。

近日,记者走进江城区岗列街道对岸村农家书屋看到,一排排书橱整齐划一,从农业技术到科普知识,从文学经典到儿童读物,各类书籍应有尽有。村民们围坐在桌前,细细品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移步到隔壁的功能室写书法、学画画、练舞蹈。

对岸村宣传委员曾庆彬介绍,对岸村农家书屋始建于2011年,由于当时的阅读空间有限,前来看书、借书的村民并不多。直到2016年,对岸村农家书屋搬迁至新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设备,还结合其他功能室,增设了电子阅读、文体娱乐、非遗传习、技能培训、爱心托育等服务。目前,农家书屋有藏书8300余册,配备了12台电脑以及、空调、饮水机等设备,可以满足各个年龄阶段村民的阅读需求。

“每到休渔期,许多渔民就会来农家书屋学习‘充电’,十分热闹。”曾庆彬表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家书屋成为了村民学文化、学技能的“加油站”,搭建起良好的学习阅读平台。今年69岁的村民郑爱仙说,以前购书、看书只能去市区,现在村里的阅读环境越来越好,她一有时间就过来读书、借书,偶尔还能跟着返乡乡贤学习书法、练习广场舞。她常常教导子孙,要多读书、读好书,把乡村文明新风代代传承。 

然而,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尽管农家书屋在硬件设施上有了显著提升,但使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提升农家书屋管理和利用效率,今年5月,江城区委宣传部制定考评组分工方案,重点检查藏书情况、管理员履职、出版物配备、基础设施配套、制度建设、活动开展等情况,有效破解了“有书无人看”的难题。

记者在江城区城北街道南排村农家书屋看到,墙上悬挂着管理员岗位职责、图书借阅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公共电子阅览室制度等,舒适的环境,浓厚的阅读氛围,让人眼前一亮。该书屋管理员周升桥介绍,南排村农家书屋于2013年落成,现有书籍3200余册,配有专人管理,确保农家书屋规范运行。此外,书屋还会利用寒暑假期,组织中小学生、志愿者开展“读书日”“阅读季”等阅读活动,实现阵地共建、活动共享的多元赋能模式。

城北街道文化站负责人郑永瑞表示,计划在辖区5个行政村的下辖自然村打造文化室,挖掘村落中的古民居、古树群等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并开设阅读入户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助力“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村民邝女士是南排村农家书屋的“铁粉”,她经常带着女儿前来借书、看书。对于书屋的发展,邝女士满怀期待,她说:“希望农家书屋增添更多少儿读物,定期开展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深入了解阳江历史,增强文化自信。”

江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冯佩芬表示,目前,江城区共有64间农家书屋,分布在全区各村委会的党群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接下来,江城区将投入资金10余万元,用于更新和补充全区农家书屋的图书,并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的日常指导检查,不断延伸阅读方式。同时,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宣传、少儿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探索数字化书屋建设,持续拓展服务内容,让书香“飞入寻常百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