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故园

—— 读林贤治《故园》

2021-01-17 10:07:51 来源:阳江日报

□ 冯瑞洁我总觉得“故园”二字是供游子思念的,文字中弥漫的乡愁打小让我羡慕,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使是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年的流离失所,哀哀念念中,故园依然是

风起故园

—— 读林贤治《故园》

阳江日报

□ 冯瑞洁

我总觉得“故园”二字是供游子思念的,文字中弥漫的乡愁打小让我羡慕,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即使是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年的流离失所,哀哀念念中,故园依然是可盼归的,忧伤中有一份惦念可寄托。

然而,林贤治先生的散文集《故园》,读着是痛,掩卷细思仍然是痛,我震惊于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竟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人生。《故园》中的每一篇章,字里行间都暗含着一个人的命运,如乡野中的草芥随风倾倒的命运。因了三姐的离世而写下的对乡邻回忆的篇章,也许纾解了林先生的乡愁,而故乡的归途终因母亲的逝去而中断,一切在回望中寻找。

回望连着血肉,故乡没有田园诗。林先生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生长于南海之滨的乡村,他不去赞美大海的壮美,也不去歌唱田野的芳菲。即使在《故乡》《小屋》中,写景的也是寥寥几笔,“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乌黑的屋瓦、莓墙、石子路,清凉如水。”他热切关注的是故乡一代代乡人的命运,在小屋埋下的一个革命信徒关于社会改造愿望的种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后,灵魂的求索依然回到这里。

一个被时代灼伤过的人,每一次回望定会伴随着切肤之痛,如同把结痂的伤口再度撕裂,直到渗出鲜血来,让自己重新经历一次苦痛。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然而,林先生就这样清醒地痛着,深情地写着,把他的愤怒、焦虑、忧伤倾泻到笔端。以痛疗痛,彻夜秉笔书写,从中不难看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

林贤治先生用质朴的文字为亲人、邻居和村人立传,书页上站立着他饱含深情刻画出来的小人物群雕。《凤娟》《歌唱家》《宗元》《疯女人》《一个家庭的悲剧》《浪子归来》《忆仇者》等篇章,一群乡村小人物命运的背后,是闭塞、贫困、饱含伤痛的土地,是农村历史的记录。人是社会的人,他们身上都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在时代的波澜中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卑微如蝼蚁。细读一篇篇文章,一股沉郁的力量抵达内心深处,让我整个儿沉陷在文章中。每读完一篇,或于文中沉重之处,我不由得停下来,深呼吸,稍微调整,又急不可待地读下去。

弱小的乡人,倾注了林先生的同情。《柳眉》中的德全和他那被砸瞎了眼的儿子阿布,勤劳、忠厚,然而生活砸向他们的仍然是磨难。柳眉是地主的女儿,父母遭镇压,公婆和丈夫被批斗先后死去,再嫁给林先生村子里的老实人德全。因地主身份,公社化时,她连两碗稀粥也领不到,全靠了德全省吃饿死自己而让柳眉活了下来。后来,柳眉自己送了人的儿子生活富足了,来接她到城里生活,她却选择留下来照顾阿布和阿布更卑微的哑巴媳妇。不算长的篇章,让我读后心有戚戚,感叹柳眉多舛的命途,感动于她历尽生活碾压依然怀揣善良的人性美。

首篇三万字的《通往母亲的路》,是林先生为母亲写的传记,母亲93岁的生命历程是她所处时代的乡村简史。写母亲的这篇长文,我读过不下三遍。那天晚上,有前几次阅读的情感铺垫,虽然间中嘘唏不已,但总算连着读完。我无法抑制对他母亲的感佩,在那样男尊女卑的社会,一个土匪女儿出身的童养媳,她勤劳善良、自守倔强、坚忍宽容,代表了那个年代最淳朴、慈善的农村妇女,活出自己的尊严。她忍受着别人的唾骂为三婶母顶罪挂牌游街示众,只为听了婆婆的劝说让她安心;她为三姐的不幸遭遇而一生忧患,然而她对三姐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从不干涉三姐情感的选择。弱小的母亲,内心竟能容纳那么多冤屈,守着秘密,担着忧愁,默默地吞咽着苦痛。每每读到,我不由得慨叹:林先生的母亲实在值得痛惜和赞美。

在那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丈夫和儿女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林先生母亲自己悲苦着,却把关爱给了更多更弱小的人。《与村人》《与陌生人》的章节中都体现出母亲的善良和宽宥,她身上融合了中国农村传统劳动妇女的坚韧和伟大。对儿孙的爱更是不折不扣的付出。“母亲把她对儿孙们的爱完全移情到自留地的农作物中去了……她的谦卑在这里,骄傲也在这里。每当我们围坐在一起大嚼番薯、甘蔗时,母亲常常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那样子,仿佛在欣赏大家的吃相,其实她是在告慰自己,满足自己。”读这样的文字,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身边的母亲,想起奶奶和姥姥,她们都一样勤劳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甚至沉默了一生。对母亲,林先生充满了礼赞:“母亲留在原地,正如生长在旷野里的树木……更多的向自己的内心生长,所以特别结实坚硬……母亲伸展她的根须和枝丫,默默收集散布其间的光明、爱、向善的一切。她的生活是劳动者的生活,劳动赋予她许多美德……”这是林贤治先生的母亲,千千万万生长于土地上的母亲,满脸汗水地憨笑着,温温软软地触动你的内心。

我读过林先生写的《向晚的玫瑰云》《旷代的忧伤》《墓地的红草莓》《走向大旷野》《穿过黑暗的那一道微光》……卢森堡、珂勒惠支、茨维塔耶娃、托尔斯泰、薇依……他书写这些因思想而受难的伟大灵魂,激情澎湃,一泻千里,描述性的质朴书写中藏着思想的质感,闪耀着他犀利而独见的目光,书中的思想光华给我日渐乏味的阅读以震撼,启我思考的灵智,我深深佩服他广博的阅读。

“不要说马克思和毛泽东,即便后来阅读葛兰西和卢森堡、卢卡契和贝马斯、吉拉斯和哈维尔,都会使我随时回到从前的小屋。”一切源自故乡。林先生深信自己所写作的一切都与它有关,都源自它的给予。对人类精神苦难史的追问,对人性尊严的召唤,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中。从谱写真正的知识分子,到写故乡的小人物,他都在追寻与捍卫人类独立而自由的精神,呈现出他本人具有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气质。

《故园》是来自故乡的风,吹拂到心里,捎来一段如诉如泣的箫声,如故乡的炊烟袅袅地在心头缠绕,久久不散。于风中,于箫声中,林贤治先生擎起的火光,让我在繁花盛景之外,看到了世间的风雨冷暖,在苦难中找到人性的美好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