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阳江资深摄影师林敏东

记忆会模糊,但影像可留存

2025-07-20 09:17:19 来源:阳江日报

——对话阳江资深摄影师林敏东

对话阳江资深摄影师林敏东

记忆会模糊,但影像可留存

阳江日报

《上班路上》

手机作品《守护》

“在喧嚣的街市里,平凡的市井生活总能带给人无限的感动。无论是街头的小摊贩,还是享受闲暇时光的老人,每一个瞬间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是林敏东在个人微博里给一组手机摄影纪实照片的配文。实际上,这也是他多年从事纪实摄影的心声。

采访当天,阳江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树叶,投下斑驳的光影。林敏东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几息间便拍出数张视觉效果很好的光影大片。尔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他畅谈了自1995年与摄影结缘以来的艺术历程,深入探讨了对纪实人文摄影和本土影像叙事的独特见解。

□ 文/阳江日报记者 李柳枝    □ 图/受访者提供
谈30年艺术历程  摄影已融入生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您是如何与摄影结缘并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林敏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身边开始有朋友玩摄影,加上我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与摄影有关的内容,兴趣使然下我也加入了摄影的大家庭。1995年,我买了一台佳能品牌的胶片相机,那是我拥有的第一台相机,从此开始了摄影生涯。1996年,阳江市青年摄影家协会组织会员到广州一个船厂开展摄影活动,我将拍摄的3幅照片向一个省级摄影比赛投稿,结果有两幅获奖了,其中一幅是展现造船厂工人群像的《上班路上》。此次获奖,对于初入行的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增强了我深耕摄影的信心。

1997年,我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广东分院第九期培训班,系统学习摄影专业知识,并在同年加入广东省摄影家协会。这期培训为期一年,一般是在周末培训,授课的老师都是国内出名的“行家里手”。我与阳江的几个影友经常一起往返广州和阳江,每次要花费几百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过,因为喜欢摄影,我坚持了下来,从中获益匪浅。

2012年,我又到深圳参加了一个更加系统的摄影提升班。这次培训,让我不仅提升了摄影技术,还领悟到更多关于摄影的先进理念。也是从这时候起,我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2014年,我成功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此前,我经常投稿或参加比赛,所获得的积分已超过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所需的15分。

记忆会模糊,但影像可留存。于我而言,摄影早已融入生命,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拍了很多照片,但没有哪张是“最满意的”,因为摄影路上永远有惊喜,也许下一张更好。

记者:如今智能手机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者”,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林敏东:不管是手机还是相机,都是摄影的工具,两者并不冲突。不同的是,相机的像素更高,适用于要求比较高的摄影。而智能手机让摄影变得更加接地气,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近10年来,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倾向于手机摄影。手机摄影具有其独特优势,可以随时随地记录当下,很是便捷,而且传播速度快。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手机摄影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拍摄出的照片质量越来越接近相机,这也为手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可操作的空间。当然,手机摄影爱好者也应进行系统的学习,如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相关教程,向业内的佼佼者“取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专业培训班等。

不过,智能手机虽使摄影普及,但专业摄影师的专业技术和创意仍无可替代。专业摄影师应不断提升构图、光影运用等基本功,深入学习摄影文化,培养独特的审美。同时,要加强社交媒体运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社交媒体成为照片传播的重要平台,专业摄影师也可利用社交媒体展示作品,分享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后故事,吸引粉丝关注,打造个人品牌。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能讲述精彩故事的照片更具吸引力。专业摄影师应注重挖掘拍摄对象背后的故事,通过影像传达情感和思想,让观众产生共鸣。

谈纪实人文摄影  培养“摄影眼”,发现最有价值的瞬间

记者:您的作品大多聚焦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这是为什么?

林敏东:我专注纪实人文摄影,尤其钟情本地题材,喜欢拍摄海边渔民、乡间人物、市井众生等,致力于留存普通人的日常点滴。摄影不是比拼器材,而是心境的表达,因而我对手机摄影青睐有加,习惯在上班前买菜时顺手用手机拍摄生活日常,这一习惯已坚持多年。身边的生活场景是我所熟悉的,普通人的人生也很值得被记录。作为一名摄影者,我很乐意聚焦普通百姓的生活,让他们成为我作品的主角。

2021年,在由vivo联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办的vivo vision+手机摄影大赛中,我凭借黑白影像《赶海人》获得公开组“年度摄影师”称号,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6.3万多名创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获此称号的三人中的一个。此次获奖,是对我纪实人文摄影作品的肯定。

渔民是我手机镜头下最常出现的人物之一,我常与他们打交道,他们中很多人对我很熟悉,丝毫没有距离感与陌生感。而且,相比使用专业相机拍摄,手机更能带给人一种平和无害的感觉,对拍摄对象造成的干扰比较小。所以,我的手机摄像头下呈现出的渔民通常是自然质朴的,而真实有温度的作品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这么多年来,我每天不间断地拍摄。包括渔民在内的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是我最熟悉的,也是我最经常接触到的。平凡人的日常活动,常常传递出生活的质朴与美好,让人感动。我喜欢从那些转瞬即逝的生活场景中,捕捉人性的美好,定格动人的瞬间。

记者:您认为拍好纪实人文摄影作品的关键是什么,可以分享一下心得体会吗?

林敏东:举例说,集市的场景通常比较杂乱,如果不能从看似无序的画面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那么拍出来的照片很可能只是一堆杂乱的影像,而不是具有人文内涵的作品。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事物,有意识地培养“摄影眼”,发现最有价值的瞬间。

艺术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蕴藏美感。摄影的关键在于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摄影过程中,“发现”很重要,摄影师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观察力。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的所见所闻多是平凡的影像,因而我们应该学会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事物的秩序和节奏感,这也是一种创作能力。当发现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通过布局、对比、节奏、平衡和统一的构图原理,来组合成自己想要表达的摄影图像。

有人认为,纪实跟美学往往是相矛盾的,其实不然。纪实与美学的关系,本质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既然是纪实摄影作品,我觉得都应该认真对待。纪实人文摄影的本质是用艺术语言讲述真实故事。上述两者平衡的关键,在于始终以“尊重真实”为前提,让美学成为连接现实与观众情感的纽带。

拍好纪实人文摄影作品,核心在于“用镜头触达人性本质”。人文摄影记录瞬间,反映人性,并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非单纯记录画面。纪实人文摄影作品必须有内容、有思想,体现生活的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谈本土影像叙事  在陌生的地方广撒网不如在熟悉处深挖井

记者:阳江拥有山海兼优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风情,您如何通过影像展现家乡的地域特色?

林敏东:阳江山海兼优,是广大摄影者的“天选之地”,很多外地人非常羡慕阳江的摄影创作环境。摄影的本质不是追逐远方的新奇,而是唤醒近处被忽视的真实。在陌生的地方广撒网,不如在熟悉的地方深挖一口井。当一个摄影者能够在每天熟悉的环境中发现一个时代的倒影,便掌握了摄影的魔法,足以让平凡成为永恒的诗篇。

赶海、晒渔网、制作漆器、逆水赛龙舟、逛高流河古墟……这些充满滨海风情和体现家乡特色民俗的活动和场景,我常常会将它们纳入自己的镜头。摄影师要通过影像宣传家乡,首先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比如各地不同时节会出现哪些特殊的自然风光,或者会举办什么别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然后循着这些“轨迹”进行追踪摄影。

有时候,我突然萌生了拍摄某样东西或场景的想法,一个人就驾车出发前往拍摄地;有时候,我也会有计划地邀上三五志同道合者,一同前往捕捉那些动人的画面。摄影也能熟能生巧,拍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窍门,跟随感觉“随意一按”也能成就大片。所以,摄影要一直在路上。多年来,我几乎走遍了整个阳江。我没有存照片的习惯,也没统计过究竟拍了多少照片,但我每天都在拍,而且会继续拍下去。

在拍摄过程中,则要抓住重点。比方说,拍摄阳江风筝的制作,最好能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结合他制作的阳江风筝,展示出阳江风筝的独特魅力。

记者:作为一名资深摄影人,您对本土年轻创作者有什么建议?

林敏东:深耕本地题材是关键。作为摄影者,应该先学会发现家乡的美,并通过摄影宣传和推广自己的家乡,这是我们的责任。而且,对大多数人而言,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能外出拍摄的机会并不多,如此一来更要深耕本地题材。我们也要相信,熟悉的身边也有风景,拍好生活日常,会让人对摄影充满自信,从而逐步形成具备个人特点的摄影。“武艺”练好了,到了哪里都能打。摄影也是如此,只有把拍摄的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拍摄要求。

同时,要尝试“走出去”。如今,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各个社交网络平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也成为及时推广摄影作品的有效平台。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宣传,从中获得成就感。此外,还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例如经常性地参加相关摄影领域的比赛,以此开阔眼界,并从中认识自己的不足。

摄影主要难在“太容易”,人们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拍摄。因此,摄影者应该不断加强学习,精进自己的摄影技术和水平,不断提升摄影作品的内涵和质量。此外,摄影的选题也很重要,在拍摄过程中,摄影者应该注重选取具有正能量的主题和场景,通过镜头捕捉生活中积极向上的美好瞬间,激发人们的共鸣,用作品传递美好和希望。

对话人物

林敏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资深纪实摄影师。

作为阳江摄影圈中的“大拿”,林敏东在摄影界不仅有多重身份标签,还凭借过硬的摄影技术获得不少重量级奖项。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获奖作品中不少是手机摄影作品。其中,2017年作品《守护》入选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2019年作品《同心协力》获微博摄影大赛不凡瞬间奖,2021年作品《赶海人》获vivo vision+全球手机摄影大赛公开组单位冠军奖。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