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江日报记者/关雯静
7月,忙碌的荔枝林逐渐恢复了安静,枝头所剩无几的荔枝预示着我市近32万亩荔枝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甜蜜收官”。这个夏天,一颗颗裹着赤红外壳的荔枝成为“顶流”水果,我市荔枝产销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截至7月17日,荔枝销售量超17.2万吨,销售额超11.4亿元。
回顾近两个月“热辣滚烫”的场景,“产销两旺”“增产增收”成为今年荔枝季的生动注脚。通过多方携手打通荔枝营销链路、科技赋能推动荔枝保质提量、创新冷冻锁鲜技术扩大销售半径等举措,我市实现荔枝丰产荔农增收,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产销组合拳破解丰收季“甜蜜烦恼”
5月下旬的荔枝果园里,红晕逐渐染透枝头。得益于气候眷顾、管理得当,酝酿了整个春天的甜蜜如期而至,丰收的景象在我市荔枝主产区蔓延开来。
如何把荔枝“卖得火”“卖得值”?我市频频出招,深化“12221”荔枝市场体系建设,构建荔枝全网全域营销新矩阵,全力打好荔枝产销组合拳,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一场跨越山海的“甜蜜突围”就此打响,力度空前。
6月5日,2025年阳江荔枝推介暨“荔香四海·产销共赢”产销对接活动举行,促成荔枝意向采购2.2万吨,带动销售金额2.6亿元。广州采购商江树锋的目光锁定在“岭丰糯”“冰荔”等高端品种上:“这里的荔枝品质佳,市场需求量大,今年采购超5万公斤供应全国大型商超。”
6月11日至14日,阳江携富硒荔枝“北上”,在京津冀三地连办四场精准推介会。“清甜!好吃!”不少新老客商驻足品尝,纷纷点赞。“这就是阳江荔枝的底气:用美味征服市场,用回头客证明价值。”在北京新发地市场做了20多年水果生意的采购商王慧东总结道。
这是阳江荔枝“鲜”行千里的寻常一幕,也是政府精心搭建产销桥梁,助力果农增收的生动注脚。
今年,我市出台《2025年阳江荔枝促销行动方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紧盯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人口超千万省市,累计举办、参加6场省外推介活动。发布阳江荔枝采购地图,办好阳西、阳东、阳春等多场产区宣传推介活动,并邀请广东唯一荔枝“大国农匠”补建华进行宣传推介,组织采购商超80家(次)集中考察。
一系列高密度、精准化的产销对接活动,显著提升了阳江荔枝的市场热度与品牌影响力,推动产销“双向奔赴”。
为做好全市荔枝产销服务,市供销社还充分发挥组织体系优势和经营服务优势,深度整合电商、社村与冷链资源,为果农提供病虫害防治、采摘分拣、预冷保鲜、冷链运输、应急保障、数字化销售等荔枝供销全链服务方式,助力全市供销社系统荔枝销售量15万公斤,销售金额110万元,对接合作社8个、农户540户。
与此同时,社会的爱心暖流源源不断注入田间枝头。48支帮扶工作队通过异地供销合作、发动爱心助农等各类渠道,销售荔枝超1万公斤。荔枝采购纳入工会消费帮扶和职工福利发放,累计采购超21万公斤。创新“荔枝+零售”模式,积极链接商超资源,打造“日日鲜”系列零售渠道。
除了深耕国内市场,阳江荔枝也加快了“出海”步伐。“发车!”满载荔枝的冷链车启程,7天可达东南亚,25天便能抵达加拿大。依托荔枝“锁鲜”技术及快速通关模式,果农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市多家市场主体的荔枝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枝头摘下来怎样,到手就是怎样!”直播间里,“新农人”们热情地介绍刚从枝头采下的鲜荔。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化为新农资,一场由“新农人”引领、“新营销”驱动的渠道革新,让阳江荔枝通过屏幕飘向全国。
借助抖音、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阳江荔枝专场直播开启,150名电商网红、乡村直播达人、“星农人”纷纷到荔枝产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单场直播2小时斩获订单近3300个、成交金额超20万元,累计带动网络销售约6000万元。借势电影《长安的荔枝》在阳江取景的热度,互联网平台还持续推介产区优势,吸引更多采购商走进阳江。
“这个荔枝季没怎么歇过!”这是广大果农的真实写照。多方联动,让岭南佳果跨越山海阻隔。阳江荔枝的“出圈”之路,印证了从“丰收在田”到“增收在手”的变化。
科技赋能荔枝全产业链
自古以来,荔枝最是“红颜易逝”,如何让荔枝从枝头“鲜甜”达舌尖?阳江的答案是,科技赋能贯穿荔枝从种植、保鲜到销售的全链条。
对于荔农而言,四时更迭中的劳作质量直接影响荔枝产量。如今,科技正深刻变革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有了科技助“荔”,荔枝园管护效率随之提高,荔枝品质得到提升。
在阳西县西荔王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荔枝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虫害动态监控、土壤监测、气象监测等如同“数字神经”般延伸至每个角落,构建起立体化的智慧农业网络。通过数字化设备,温湿度、土壤等相关数据实时回传,方便管理人员精准掌握果树生长情况。该合作社副总经理陈龙舟表示,种植技术的升级与智慧化管理的应用,不仅节省了种植成本,更通过精准管控,保障了荔枝的优质出品。
如果说智慧种植让荔枝“种得好”,那么冷链物流护航和锁鲜技术升级则让荔枝“走得远”。在科技加持下,荔枝才下枝头,又上舌头,品尝新鲜的荔枝已无需“长做岭南人”。
在阳东区众生农业专业合作社,一条“锁鲜”流水线马力全开,分拣好的荔枝倾泻入8℃的水池清洗,随后进入预冷、制冷、保鲜一体机,果心温度在短时间内降至6℃,接着装入1℃恒温货柜等待发车,从枝头到装车全程仅需2个小时。
“果农们早上5时开始采摘荔枝,次日上午10时送至北京客户手中,全程冷链运输,用时仅需29个小时。”阳春市农源种养合作社每日派送冷链货车直达偏远乡村田头,采摘后的一筐筐荔枝装车预冷,随后运回10℃恒温冷库进行分拣、二次预冷与打包。负责人李儒编介绍,通过“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模式,当日下午完成打包的荔枝将集中装车起运,每日销售超3万公斤。
为破解荔枝“一日色变”的难题,我市积极推广应用冷链保鲜技术,建设果蔬保鲜田头冷库60多个,锁住荔枝鲜度、扩大销售半径。阳江多家快递物流企业也“火力全开”,全力保障荔枝快捷、安全送达,为销售畅通提供坚实支撑。
不止于鲜果销售,科技赋能更延伸至初深加工领域,延长荔枝产业链,助力荔枝消纳产量、提升价值。
在阳东区塘坪镇,依托市供销社的冷链仓储资源,当地正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引入液氮冻眠锁鲜技术,试产液氮荔枝。“液氮荔枝保质期长达两年,解冻后鲜度仍可保持九成以上,可以实现‘错季销售’,解决荔枝集中上市带来的滞销压力。”省民政厅驻塘坪镇帮扶工作队长、塘坪镇委副书记罗许平介绍。
在阳东区大沟镇的广东祺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祺朵朵”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园区,经过清洗、剥壳、去核、灌装、灭菌等步骤,新鲜荔枝蜕变成一瓶瓶荔枝汁。公司还开发荔枝复配果蔬汁、乳酸菌发酵荔枝汁等多款衍生产品,以及冻干荔枝、冷冻荔枝肉等,年加工鲜荔枝约1000吨。
从智慧种植到冷链运输,从鲜果销售到精深加工,科技赋能贯穿阳江荔枝产业全链条。这不仅是破解“一季鲜”难题的关键,更推动了荔枝产业从“季节限定”走向“四季常青”,让甜蜜不再“看天吃饭”,实现持续增效与农民增收。
品种优化引领提质增产新路径
枝头上,一串串饱满的“红宝石”,彰显着我市作为荔枝重要产区的深厚底蕴。
荔枝是我市最大宗的水果,全市种植面积约32万亩,占全省8%左右,主要分布在阳东、阳春、阳西等地,以“双肩玉荷包”“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白糖罂”等品种为主,其中“双肩玉荷包”是我市传统特色品种,占全市种植面积的50%左右。
同样是荔枝,不同品种的销售情况却大相径庭——早熟品种凭借“头啖汤”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口感上乘的优质品种也因“美味”受宠;晚熟且口感欠佳的品种,则难以卖上好价格。面对市场选择,果农们逐渐认识到,优化品种结构才是提升效益、做好荔枝“土特产”文章的关键。
“合作社通过嫁接技术,逐步淘汰了‘白蜡’‘黑叶’等荔枝品种,以种植‘妃子笑’‘桂味’‘白糖罂’为主。”陈龙舟介绍,这些品种不仅产量和品质相对较高,市场认可度也较高,有利于形成稳定的销售市场,降低种植风险。今年,合作社早中熟的“妃子笑”平均收购价约每公斤7.4元,“桂味”则每公斤10元。6月底所有荔枝已采摘完毕,近1万亩荔枝增产超七成,总销售额约5000万元。
在阳东区雅韶镇柳西村的韶丰农场,“90后”荔农谭升晓同样推动荔枝品种迭代升级,试种了100亩“岭丰糯”“仙进奉”“冰荔”等高端品种荔枝。“‘岭丰糯’今年首次挂果,品相和糖度都超出预期,深受客户欢迎。”谭升晓笑道。果园里60亩“岭丰糯”硕果累累,亩产约500公斤,零售价约每公斤30元,印证了优新品种的市场潜力。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荔枝产业的种植效益,我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指导各地种植户开展品种改良工作,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差异化竞争,建立了阳西县荔枝种质资源圃,收集、培育了国内外荔枝优质品种113个,杂交优势植株217份。
同时,各荔枝种植基地通过高接换种技术,促进品种更新换代,全市“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早中熟优质品种占比提高到40%以上,更好地抢占市场先机;“岭丰糯”“仙进奉”“冰荔”“巨美人”“仙桃荔”等优新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实现“优果优价”。
“品种是荔枝产业的‘芯片’,好的品种、好的品质、合适的上市时间都非常重要。”“大国农匠”、阳西县荔枝龙眼协会会长补建华认为,当前整体市场呈现传统品种过剩、优新品种紧缺的态势,种植户要优化品种结构,提升种植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且要抢抓早上市时机,尤其是重点把握5月下旬至6月初的价格黄金期。
“果农要有长远发展的目光。接下来可以做好全盘规划,加大生产投入,提升种植技术,及时开展施肥喷药等管护工作,让果树尽快复产,为明年生产做准备。”补建华表示,同时还要继续发挥“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广优质品种种植,凝聚果农合力,让阳江荔枝形成区域优势,做到有底气、有自信,产业才更有韧性、更加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