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还在认真讲课,下一秒就要马不停蹄地收集各种通知回执”,近年来,不少一线教师工作量“只增不减”,过重的非教学负担让老师们疲惫不堪。虽然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意见》呼吁给教师“减负”,但在落地的过程中却遇到重重阻碍,落地效果大打折扣。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时间分配主次不分,长期被其他杂事占用精力,不仅加重了教师负担,也影响教学效果。当下,教师除了正常教学,还要调课参加家校共创活动,收发各种材料,承担巡河巡湖工作,参与频繁的文化墙评比工作,安全教育、卫生教育、消防教育,甚至校门口的“创卫”工作都落到了教师的肩上……如此种种,教师被众多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连课间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长此以往,受损的是教师的身心健康,伤害的是教育教学质量和家校感情。有老师甚至调侃自己是“教师+居委会+民警+行政+管家+保姆”的“六边形战士”。
教师承受了太多非教学之“重”,究其根源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有关部门的压力层层传到学校,学校再传到一线教师身上,甚至很多任务不得不通过学生布置到家庭,由家长去完成。其次,学校为了做好自己的“门面工程”,也会要求老师配合。当各项任务不问时机、不分轻重主次、鲁莽地要求教学老师去执行,教学的净土一再被践踏,老师就只能越来越不像老师。“尊师重道”更成了一纸空谈。
要实现教师“真减负”,需要同时做到政策“理”性及执行“有礼”。在制定政策任务时,应在合“理”的框架下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不必要的督查、考核、评比事项;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做到“关系不越界”,充分尊重和维护教育教学秩序,还学校一片宁静,让教师回归教学本质。学校方面,要更加注重教学质量提升,减少“花架子”工程占用教师时间,增加对教师和学生的人文关怀,为教育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
要实现教师“真减负”,还需要社会对教师多一点“包容”。如今信息畅通,学校信息几乎实时化与家长共享,并飞速在网络传播,很多教师像透明人一样接受社会各界的审视甚至“审判”。要认识到,社会与教育不是对立排斥的关系,外界看待教师也应排除刻板印象,构建理性客观的态度立场,避免在缺乏了解完整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对教师进行恶意判断,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为他人保留一定的职业空间感,让“尊师重道”之光温暖到每一位一线教师身上。
为教师减负,是让教育回归本质的关键一步。让教师能够轻装上阵,在宁静专注的环境中,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智慧和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这不仅关乎教师的职业幸福,更关乎教育事业的长远未来和民族复兴大计。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