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馆
盛夏七月,我到浙江大学参加培训学习,上课的地点是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华家池是杭州一景,位于校园内,景点和校园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因此,在中国大学校园里有“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一说。
文/图 陈健瑜
微缩版的西湖
华家池的名称最早见于明初典籍,有华姓的家族居住在这里而得名。浙江大学对华家池的开发和建设,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1934年,浙江大学笕桥校舍转让给中央航空学校,新校舍在华家池购地重建,当年就建成农学馆一座,高5层,在当时的杭州是数一数二的高层建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内迁贵州湄潭。1945年,抗战胜利回迁,华家池校舍全毁,农学馆夷为平地。1946年春开始,浙江大学在华家池畔又陆续新建校舍,并在华家池边筑石坎,沿岸植树种草,叠假山,筑水榭,建阁亭,置坐椅,添景增绿,逐渐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小西湖”美景。众所周知,杭州西湖有“苏堤”“三潭印月”“孤山”等景点,华家池也有“小苏堤”“小三潭印月”“小孤山”等景点,乍一看,活像一个微缩版的西湖。
小苏堤和一潭印月
含苞待放
“小苏堤”又名紫藤长廊,呈南北向横卧于华家池与东滩之间,长约140米,建于20世纪80年代,长廊两侧都种植了紫藤,此时正是盛夏,盛开的紫藤花挂满了整个长廊。紫藤花活泼中透露着优雅,淡紫的串花和鲜绿叶子装点了整个长廊,令人身心愉悦。堤边设有石凳,漫步堤上,可以临水小坐。我坐在石凳上,看着水面的亭阁倒影,池边垂柳拂波,柳条飘扬起舞,仿佛置身于苏轼名句“望湖楼下水如天”的境界中。
和平岛是华家池中小岛,于1954年建成,因时值抗美援朝胜利,浙江大学师生期望和平,故将岛命名为“和平岛”。岛与池岸由曲桥相连,岛上建有春风亭、涌翠亭,岛东边有一座坐落水中的瓶状石塔,仿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而建。每当圆月当空,人们会来到岛上,观赏华家池的“月光映潭、一潭印月”,瓶状石塔中点燃蜡烛,五个圆形的洞放出光芒,洞形印入湖面,呈现出五个“圆月”,加上天上高悬一轮圆月,湖中倒映一轮圆月,出现七轮圆月上下争辉的妙境,和在杭州西湖观赏“三潭印月”感觉同工异曲,各有千秋,让游人怡然忘返。
小孤山和子三广场
从华家池向东望去,见一山岗,酷似杭州西湖的“小孤山”,这是翠云岭。我拾阶而上,只见平岗陂陀上林木深秀,密密层层,枝丫交错,盛夏的阳光也很难射到地上,而难得漏下的一点阳光,就像色彩鲜艳的昆虫在绿茸茸的苍苔或灰暗的枯叶上爬行似的。
华家池风光
于子三铜像
翠云岭下建有子三广场,广场为纪念爱国青年于子三而建。于子三(1924—1947)原名于泽西,1944年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7年5月被选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1947年9月,于子三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担任该社浙江大学农学院分社负责人。在中共杭州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他带领浙江大学和杭州其他大专院校同学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成为一名坚强的学运领袖。因此,被国民党当局监视和追捕。1947年10月26日,于子三在杭州大同旅馆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1947年10月29日被特务杀害,时年23岁。1982年4月2日,浙江大学立“于子三纪念铜像”,并把纪念铜像所在的翠云岭下的广场命名为“于子三广场”。每年清明,人们都会来到铜像前献花,祭奠这位爱国青年。
奔腾广场
同位素实验室
和平馆
“小苏堤”
华家池的北侧是奔腾广场,广场景物以前方升旗台和后方奔马雕塑为中轴线呈对称分布。广场中心有一喷水池,喷水池里安置了一尊青田石雕艺术品——两匹巨型花岗岩奔马,远看似两匹巨马齐头腾飞。奔马雕塑的北侧,有两块嵌在水泥平台的花岗岩石碑,东、西各一块,长约1.5米,高约0.8米。西侧的一块,有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题写的“奔腾”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奔腾广场前荷塘里的荷花此时正和着浓浓的夏意怒放。荷花池中长满了绿绿的荷叶,一片片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盒。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见一根根墨绿的,长着小刺的荷梗在水面上昂头挺胸。荷梗上小扇子似的萼片衬托着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花,荷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躲在一片片圆盒似的绿叶间若隐若现,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在和人们捉迷藏,谁看了都觉得可爱极了。再看看那些半开的荷花,透过花瓣隐约看见其间嫩黄色的小莲蓬,它们一个个就像羞答答的俏姑娘。看那粉雕玉琢的已长成的荷花,朵朵冰清玉洁,使人一见就油然而生爱慕之心。伴着华家池湖面送来的清风,荷花的清香飘远,沁人心脾,让人感到一阵神清气爽。
阡陌之舞
华家池的东北边是一排浙江大学的老建筑,人们把它们称为“阡陌之舞”。“阡陌之舞”由民主馆、和平馆、团结馆、蚕桑馆、同位素室和土壤馆6个馆组成。上世纪50至60年代,华家池旁是一片广袤的田野,当时浙江大学为适应学校规模和事业发展需要,建设了一批教学科研用房。在保持田野原貌的基础上,通过华家池旁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把6个馆组成阡陌交通,用红砖铺地,采用流水线设计相互连接在一起,好似一条丝带,称之阡陌之舞。阡陌之舞是农耕文化的一角,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浙大人对农耕文明的崇尚。
沐浴着华家池清爽的湖风,我怀想一位令人敬仰的前辈,浙江大学老校长、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1936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他在新生开学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经典的教育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对学生要求严格,对新入学的学生尤其注重人生观教育。1936年以来,这两个经典问题,影响着一代代浙江大学学子。每年浙江大学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每年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学校又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毕业纪念册上。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年之中,浙江大学从原来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16个系的规模,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2000余人。培养的学生钱人元(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程开甲(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胡济民(核物理学家)、叶笃正(气象学家)、谷超豪(数学家)等成为了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不仅有大树、大楼、大湖,还有大爱和大师,华家池的神韵来自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江大学师生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江大学精神,上善若水,神韵流动,这才是华家池风景里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