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美:戏曲名伶梅兰芳
2018-12-01 10:10:35 来源:阳江日报

唱、念、做、打,中国戏曲是以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把词曲、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的美熔于一炉,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达至和谐统一,在世界戏曲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有人说,邮票是一个小舞台,这个比喻不无贴切。从戏曲的大舞台到方寸的小舞台,有哪些故事得到了延续?又有哪些美得到了封存?搬凳仔,霸头位,走,让我们一起看戏去……漫话名伶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名伶辈出,大有星辉灿烂之感。单从京剧来看,一大串星光熠熠的名字足以说明戏曲的繁盛与受捧。比如京剧形成初期,代表人物就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戏曲之美:戏曲名伶梅兰芳
阳江日报

唱、念、做、打,中国戏曲是以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把词曲、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的美熔于一炉,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达至和谐统一,在世界戏曲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

有人说,邮票是一个小舞台,这个比喻不无贴切。从戏曲的大舞台到方寸的小舞台,有哪些故事得到了延续?又有哪些美得到了封存?搬凳仔,霸头位,走,让我们一起看戏去……

漫话名伶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名伶辈出,大有星辉灿烂之感。单从京剧来看,一大串星光熠熠的名字足以说明戏曲的繁盛与受捧。

比如京剧形成初期,代表人物就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时称“老生三杰”;后来,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成为当时的代表,人称“老生后三杰”;1917年以后,京剧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大量优秀演员涌现,形成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这一时期的名伶代表为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了京剧旦角名伶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梅兰芳以《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摩登伽女》、程砚秋以《红拂传》、荀慧生以《丹青引》的旦角演出,同获“四大名旦”称号。“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全新的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上世纪20年代并称“四大须生”。上世纪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为“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颇得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后来,又有“四小名旦”的称号,分别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梅兰芳邮票的发行缘起

纵观中国邮票,登上方寸小舞台的名伶委实不多,这倒不是名气的问题,更多的在于机缘巧合。梅兰芳作为首位登“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在逝世一年之后。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汉族人,出身于北京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他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勤练武功,刻苦学习昆曲,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京逝世,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随即展开高规格的悼念活动,为其发行邮票是悼念活动当中的一项,整个过程迅速高效,进程如下:

8月21日,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致函邮电部朱学范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姚溱同志建议,为纪念梅兰芳同志,可考虑出一套纪念邮票。我也觉得很好,请你考虑。”

8月26日,邮票发行局派人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研究梅兰芳纪念活动会议,发行纪念邮票被列为会议讨论事项,初步确定了剧目、资料搜集及图案审查等问题。

9月1日,邮票发行局拟定了邮票发行的初步计划,指定设计室主任孙传哲同志承担起设计任务。

9月14日,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在给文化部的报告中,正式将发行纪念邮票作为纪念活动项目之一。

《白蛇传·断桥》小型张,孙传哲设计,未发行 。

邮票表现剧目的研究

经过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多次会议沟通,最终定下了《抗金兵》《游园惊梦》《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生死恨》《宇宙锋》《贵妃醉酒》等几个剧目,来作为邮票表现的内容。

剧目定下了,接着是选剧照。为了选好具有代表性的剧照,文化部副部长、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主任委员齐燕铭召集会议,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马燕祥、长期担任梅兰芳秘书的许姬传老先生,以及许源来、朱家溍、姚玉芙等人参与了讨论,最后将邮票的图案定为八枚,其中肖像一张,戏像七张,指定许姬传和许源来提供实物资料,“与邮票设计者孙传哲协商办理”。

于是,孙传哲开始翻看数不清的剧照,并找许姬传商量,对剧目逐个进行研究。

许姬传认为,《穆桂英挂帅》的特色在于印。在这出戏中,梅兰芳精心设计了穆桂英手捧帅印出场的优美身段,充分展示了这位沙场女将重整戎装,上阵杀敌的决心。

外国友人看了这一扮相后,如此称赞道:“宛如到了敦煌或云岗石窟一般,造型非常好,给人以雕塑感。”孙传哲选取了当中一个托印身段作为邮票的图案。

《抗金兵》一出戏,是梅兰芳在“九·一八”后为激起国人的抗日斗志,根据传统剧目《娘子军》改编而成的。剧情叙述的是宋朝大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率领大军在金山与金兵展开大战,最终击溃金兵,取得胜利的故事。梅兰芳在这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中,表现得慷慨激昂,十分讨彩。孙传哲选取梁红玉在山头擂鼓之后,双手紧握帽上的雉鸡翎,准备下山迎战的英姿作为邮票图案。此时,孙传哲留意到一个细节:梅兰芳所用的战鼓是黑色金边鼓,与其他京剧演员演出时用的红色镶边鼓有所不同,这让他留多了个心眼。

《宇宙锋》的剧情大致如此:秦丞相赵高因怀恨在心而陷害女婿匡扶。其女赵艳容帮助匡扶出逃。秦二世见赵艳容貌美,企图纳为嫔妃。赵艳容在殿上装疯卖傻,嬉笑怒骂,骗过了秦二世。孙传哲在设计邮票时,注意到梅兰芳运用水袖表现人物心态的表演手法:梅兰芳演出时,将水袖迅速挥舞,然后翻起水袖,慢慢蹲下身去,细腻地体现出赵艳容气愤交加、似真似假的病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梅兰芳舞台艺术》设计图稿,孙传哲1980年重绘)

设计者孙传哲的严谨态度

“我将整套邮票的色调定为暖色调。在设计过程中,去掉了原选定的《断桥》这出戏,因为戏中白娘子全身白色,颜色与其他几枚邮票很不协调。我将设计好的‘洛神’这枚邮票也放弃了。因为此戏的艺术效果突出‘神在云雾中’这一意境,剧照中的洛神双脚也被云雾所掩盖,根据剧照设计的这枚邮票与其他几枚邮票的风格很不统一。‘洛神’这枚邮票后来改用‘天女散花’替代。‘天女散花’这枚邮票是我参照徐悲鸿先生的原画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以突出欢快吉祥的气氛。”

设计这套邮票期间,孙传哲几乎每个下午都跑到吉祥大剧院,去观看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的演出,成了梅派的“发烧友”。他在许姬传的帮助下,将梅兰芳生前所用的服装道具借来,摆在设计室里一点一点地对照着画。孙传哲对别人说:“这是一点马虎不得的。这几出京剧界四大名旦都能唱,但各自的服装、道具并不雷同。比如说在服装的图饰上就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是菊花就不能画成牡丹,一定要严谨。”

正是孙传哲的这种严谨态度,成功地把梅兰芳舞台艺术的精彩瞬间再现了出来,并通过典雅的底色和别致的篆刻图章来烘托角色的形象,将梅派艺术的特点细致地呈现在画幅之上。

八幅图稿于1961年12月设计完成,送文化部党组审核。文化部党组对所选的这几个剧目和画面的设计完全赞同,只是在邮票的名称上提出了意见:“名称可改为‘梅兰芳舞台艺术’,其中第一张梅兰芳便装的邮票上只印‘梅兰芳’三字,不宜印‘梅兰芳戏曲艺术’。此外,技术方面还可以作些细加工,以期更为精美”。此后四个月的时间里,孙传哲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图稿进行反复修改和加工。最后,文化部党组表示,“图稿可以进行制作”。

为了满足集邮者的需求,6月25日邮票发行局致函北京邮票厂,“请在原订印数量每个图案预留无齿孔邮票10000枚”,与有齿邮票同步发行。这是我国首次发行无齿孔邮票,由于数量稀少,现已成为新中国邮票中的珍品。

吴建坤的小型张设计

《梅兰芳舞台艺术》全套邮票八枚,还包括一枚小型张。前文述及,孙传哲本已设计好了一枚小型张,内容选取《白蛇传》中“断桥”一幕来表现,考虑到风格一致的问题,后来将其取消了。在邮票印制的时候,“为了做一次新的试验,并补足八枚邮票中有七枚与本人面貌不同和使画面有所变化起见”,邮票发行局又选取了一幅梅兰芳“贵妃醉酒”的双人剧照,将邮票尺寸放大,单行试印了一种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小型张。这枚小型张从严格意义来说,是一个试验品——经多次反复试制,印出正式样张,以观察印制效果。由于京剧服装繁琐,画面虽经放大仍嫌过小,不过,从当时的水平和条件来看,这样的效果已算达到了顶峰。邮票发行局派人将印样送至“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审看,反馈的意见是,“还像梅兰芳”,遂原则同意保留此枚小型张,后经邮电部部长会议讨论,定案发行,印量两万枚。

小型张的设计者是吴建坤。吴建坤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1955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同年分配到邮电部从事邮票设计工作,代表作品有《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系列邮票《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等。在这枚小型张的设计上,他选取了1956年夏天梅兰芳赴日演出时的一帧剧照作为主图案。剧中,梅兰芳饰杨贵妃一角,只见“她”面带微笑,眼神朦胧,挥袖央求高力士;同时翻起另一只水袖,身体微微后倚,呈现出一副脚步不稳、飘飘然的娇妍醉态,生动地刻划了杨贵妃酒醉时的造型之美。小型张周边以戏装图案作衬底,典雅大方,清新脱俗,十分符合京剧艺术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