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园与岭南画派 ⑴

缘起十香园

□ 谭夏阳

2022-09-11 10:57:06 来源:阳江日报

□ 谭夏阳

十香园与岭南画派 ⑴

缘起十香园

□ 谭夏阳

阳江日报

《十香园全貌图》(居氏后人/画)

楔 子

阳江果园村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关山月的故乡,那里俨然成为岭南画派一处重要的纪念地。但很少人知道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在哪里。

岭南画派的发轫之所,是十香园。

十香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中路怀德大街3号,清末著名画家居巢、居廉兄弟在此居住、作画以及授徒。“二居”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绘画技艺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创了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绘画源流。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曾在十香园接受启蒙教育,故十香园又被称为“岭南画派摇篮”。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谭夏阳去寻访远在广州的十香园,一起探究它的前世与今生,于岁月深处搜寻那一抹恬淡而倔强的墨彩……

注:“十香园与岭南画派”一共四个专题,将在“文化周刊”分四期刊出,今日推出的《缘起十香园》为第一期。

1.  客居东莞可园的岁月

1864年,对于居巢与居廉兄弟二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们结束了半生浮萍的生活,回到了故里广东番禺隔山乡。

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他们一直客居于东莞可园。

虽然可园并非自己的寓所,但兄弟二人绝无寄人篱下的感觉。相反,这段难得的客居生活,是他们人生之中最为惬意的时光:在可园秀美而幽静的环境里,他们与一班同好吟诗作画,寄情寓兴,简直快意淋漓。更重要的是,可园的主人张敬修是一位贤达之士,二居兄弟虽为幕僚,然而彼此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远远超出了宾主之谊。这当中,除了张敬修赏识二居的才华之外,还与他们为人耿直、恪守信义有关。

居廉的高足高剑父,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字,记述他的恩师和张敬修患难与共、一起出生入死的情形:“时值粤乱(指李文茂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张敬修办团练卫里,军以勇称,奉师檄词广西防巢,因聘居巢、居廉兄弟入幕府。师遂从兄转战桂林。时张军转战深入,敌势骤盛,被围匝月不下,又乘西潦决水灌城,危城欲破,张幕僚属逃避一空,独吾师效死勿去。张问何为不去,师曰:‘公报国家,我报知己,两无憾矣。’是夕军牌牒调防,转驻既定,张敬修顾左右叹曰:‘不图临难,仅得古泉一人,真肝胆交也。’”

由此可见,张敬修与二居,特别是居廉的交情匪浅,可谓生死莫逆之交。

1855年,张敬修因浔城失守落职,次年返回东莞老家,二居也返回家乡番禺。此后,居氏兄弟数次应张敬修及其侄张嘉谟之邀同赴东莞,分别在张敬修的“可园”和张嘉谟的“道生园”寓居,专心从事丹青创作。

可园是张敬修在家乡东莞修筑的寓所。在广西任职期间,张氏趁回乡休养的间隙,逐渐将可园建成为“内储书史,外莳花木”的极富文化品味的岭南园林。后来,人们把它与佛山的梁园、顺德的清晖园,以及番禺的余荫山房并称为清代岭南“四大名园”。可园的秀美景色和优裕的物质条件,使二居真正静下心来,寄情于山水与虫草之间,潜心作画。当时的可园里,遍植奇花异草与名贵盆栽,室外亦有开阔的园地:假山与亭台水榭相杂其间,曲径通幽,情趣盎然。在那里,兄弟二人“对月描容,借花照影,旁及草虫蔬果、山水人物,画艺日精,达到神韵俱佳的境界”。

张敬修素来喜欢文人雅集,常常与其侄张嘉谟(字鼎铭)广邀岭南文人到可园吟诗作赋,作画刻印,传师授徒。诗人张维屏、郑献甫、简士良、陈良玉、何仁山等,都是可园的常客。篆刻家徐三庚也曾在可园教学。尽管当年时局不稳,农民起义频起,但居于可园的文人们自有一番天地。居巢一生大部分的画作,据说都是在可园画下的,而可园的美景也常常写入二居的画中。张嘉谟的岁数与居廉相仿(比居小两岁),居廉于他亦师亦友,他曾命人搜集名花昆虫,每日请居廉写册子一页,此类小品据说达到数十册之多。而在张嘉谟墓志铭中也记载,居廉寓东莞可园时,鼎铭常出所藏名画使之临习,“如是十年”。

可惜,美好的日子稍纵即逝,戛然而止。1864年,张敬修因病去世,兄弟二人由此返回家乡。

↑居巢《花虫》立轴

2.  营建十香园

返回故乡的居巢,已年届53岁,居廉亦36岁。两人回到故里之后,开始营建庭园,打算定居下来。在原有的房屋基础上,他们修筑了今夕庵、紫梨花馆、啸月琴馆三大主体建筑,还在院落里种上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花木,使庭园常年香气四溢,芬芳扑鼻。于是,这个园子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十香园。

十香园不大,占地640平方米,是清末时期岭南地区典型的庭院式民居建筑。从居氏后人手绘的《十香园原貌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十香园的精巧布局:南倚隔山,北临海珠涌瑶溪,四周以青砖砌墙围成小院,院内遍植花木,环境幽雅,富有诗意。东墙外有红砂岩铺砌的青云巷,巷口原有门官厅,现已毁。巷西开院门,直入有砖砌小路通往花园,花园门上悬杨其光所书的“十香园”隶书小匾。

通道南是居廉住处兼画室——啸月琴馆,啸月琴馆以居廉收藏的古琴“啸月琴”命名。室中设画案,案上放置一个大玻璃罩,罩内蓄满各种草虫标本,以供写生之用。馆前各式奇石巧设,间以花草点缀其中,天趣盎然,幽雅宜人,颇得古典园林的韵味。

馆西是居巢的住处——今夕庵。庵即是堂,作为居巢的画室、会客室以及日常生活起居室的用途。居巢去世之后,此间改作居廉供佛诵经之所。后来,今夕庵遭到日寇的损毁,加上年久失修,最后倒塌在历史的尘烟中。

紫梨花馆在园西北,坐北朝南,面宽6.5米,深4.4米。原为卷棚顶青砖平房,碌筒素瓦顶,20世纪60年代改为硬山顶。门上刻着晚清书法家居秋海所题“紫梨花馆”木匾。居巢的花卉草虫扇面——《梨花》中曾题款:“偶阅唐人说部,有紫花梨事潜,尤物不复见于世。戏拈一枝,倘所谓笔补造化者非耶!”自然界以白梨花居多,紫梨花是十分稀有的花卉,“紫梨花馆”的命名正缘于此。室内西偏,是居廉昔日授徒与作画之所,东面为书房。馆内藏有刻着“丹青”字样的居廉画箱、“啸月琴馆珍藏书画”柜和“紫梨花馆藏书”柜,还收藏着刻有“居廉让之间” 的白玉石匾等物品。

隔山乡位于珠江南岸,广州人俗称这里为“河南”。河南在清代时为番禺县茭塘属乡,这里石径池塘,疏篱人家,抱瓮灌圃,一派田园风光。清人有“珠江南岸晚云晴,处处桑麻间素馨”的诗句。河南的庄头一带,“周里许,悉种素馨,亦曰‘花田’”。当地人“以栽花木为业”。因出产大量的花卉,所以河南又有“花洲”之称。十香园坐落在花圃、菜园与鱼池之间,被田园胜景所簇拥,充满了野趣。二居在园内叠石植草、灌花莳卉、饲禽养鱼。由此,园内草木扶疏,花果繁茂,为二居作画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居巢像

3.  居巢的贡献

在这座刚落成的庭园里,二居兄弟即将开始全新的生活。不过,谁也料想不到,十香园建成不久,就迎来了一个噩耗——居巢因病去世,终年55岁。

居巢字梅生,号梅巢,又号今夕庵主,为清代晚期书画家。祖父居允敬是乾隆时举人,曾任福建闽清知县。父亲居棣华曾在广西做过县官,能诗善画,所以居氏一门,在当地可以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居巢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了较为全面的艺术素养。年青时,居巢喜欢游览名迹,饱览桂林山川,结交著名画家,对他日后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善作花鸟,重视自然与真情实景,提出“不能形似哪能神似”的观点。他的花鸟画远师恽南田,近学流寓两广的恽派名家宋光宝(字藕堂,江苏吴县人)、孟觐乙(字丽堂,江苏阳湖人)二人,因此深得恽南田花鸟画派清秀雅逸的神髓。

居巢作画用笔简洁,敷色清淡,具有疏朗淡雅,潇洒飘逸的格调,构图方面也不落常套,时出新意。他以工笔中兼写意,以形写神的手法,发展了工笔花鸟画法,这是他的贡献。

居巢花鸟扇面

4.  居廉的坚守与开拓

居巢的去世,对居廉无疑是一次巨大而沉痛的打击。

对于居廉来说,居巢亦兄亦父,亦师亦友。由于父母早丧,居廉家道中落,因而自幼失学,与姐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后来,比他年长十七岁的堂兄居巢收他做随从,由此也担负起了抚养和教导他的责任。在居巢的影响之下,居廉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开始跟随居巢习画。在堂兄的悉心指点下,居廉画艺大进,渐渐有了名气,与居巢并称“二居”。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居廉先随居巢游幕广西,之后又随居巢到东莞可园寓居了九年,平日里俩人几乎形影不离,感情之深,外人无从估量。然而,就在他们携手进入全新的艺术征途之际,居巢突然撒手人寰,只为居廉留下一个刚刚建成的十香园,此外,还有深深的悲痛。

当然,居巢留给居廉的艺术印记是难以磨灭的,它等待居廉去继承和发扬。由于居巢一生几乎未收过其他学生(东莞张嘉谟只能算是半个弟子),所以作为事实上唯一的真传弟子,承传的重任便落到了居廉的身上。

居廉需要独自坚守居巢的精神领地。

在十香园,他开始设帐授徒,迈出划时代的艺术旅程……

恽南田,即恽寿平(1633年—1690年),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居城东,号东园草衣,后迁居白云渡,号白云外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后来成为清六家之一。

恽寿平淡泊其志,雅逸其画。艺术上,恽寿平最初从父亲学习诗文,从叔父学画,又在山水画上师王蒙、倪瓒等元四家及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等人;花鸟兼学黄筌、徐熙;书法兼褚遂良、米芾,融会贯通,自成格数。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