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苍生在上

□ 熊育群

2020-10-25 10:03:07 来源:阳江日报

熊育群作品 接着是去中山救人。那已经不是某个病人的救治,而是一批患者。病人开始源源不断地被紧急送来广州。病人接触过的人倒下了,医生、护士也不能幸免。患者发烧,面部、颈部充血,接着

钟南山:苍生在上

□ 熊育群

阳江日报

接着是去中山救人。那已经不是某个病人的救治,而是一批患者。病人开始源源不断地被紧急送来广州。病人接触过的人倒下了,医生、护士也不能幸免。患者发烧,面部、颈部充血,接着出现呕吐、干咳,肺部出现“白肺”,呼吸开始变得困难,病人多死于呼吸衰竭或多脏器衰竭。

疫情这么严重了,却无人敢说出真相,甚至不愿意面对现实,遮掩真相。那时他感到很孤立,那种煎熬,陷入困境的焦虑、痛苦,犹如一场劫难。17年过去了,天性乐观的他仍然不愿意去想。如果现在再次面临同样的疫情,会不会不再出现类似的情形呢? 他有些忐忑,忍不住喃喃自语……

那年春天谣言四起,人们抢购罗红霉素、板蓝根、醋……这些平素不起眼的东西价格飞涨,板蓝根一包原价8元,有的卖到40元;抗病毒口服液原价十几元,有的涨到了130元……

钟南山着急了,他第一时间请缨,要求把所有的重症病人全部集中到他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来。病因不明、病症难治,糟糕的是疾病传播途径尚不清楚,个别医生有顾虑他能理解,这是要人家搭上性命的事,钟南山望着那些担忧的眼神,坦率地说:“我们就是搞呼吸疾病研究的,最艰巨的救治任务不由我们承担靠谁来承担?!”事情严重,他不得不坚定地表态:“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现在是需要我们站出来的时候,不能丝毫犹豫,因为我们是医生,这是我们的天职!”

2020年武汉患新冠肺炎的病人发烧、乏力,部分出现干咳,痰很少,少数有流鼻涕、鼻塞症状,还有少数有胃肠道的症状,个别的有心肌、消化道、神经系统的问题。这与“非典”既相似,又不一样,很多病人并没有高烧,开始时症状也不太严重,肺部情况也不像“非典”。钟南山判断,两者相比,尽管有很多同源性,但应是平行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毒。这种新型病毒到底有多危险,会怎么变异,他并不了解。获得的信息也是模糊的,为什么迟迟下不了明确的结论?这正是他忧虑的地方。他害怕再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抗击“非典”那年他67岁,今年84岁,17年的岁月仿佛一眨眼就溜过去了,只在青丝上留痕,秋霜似的白发笼在他的额头。想不到耄耋之年还要与病毒交战。(后来有网民说,“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人最易感染”。)

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窗外是忽明忽暗的大地,让人心事有些浩茫。他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下弯。这样的表情很容易看出,他不只是疲惫,还有一种悲悯和忧伤。他本能地预感到了一些事情。从此刻的忧心,到后来多次哽咽、含泪,疫情的发展比他估计的要严重得多!局面也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在这疫情发生的关键时刻,他将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不去想这样的问题,他想的是了解真实的情况,采取专业的措施!

惊天大事即将爆发!现代速度的高铁刺穿凛冽的夜色,向着疫情正在失去控制的“震中”武汉呼啸而去。大地震动,空气呼叫。老人在打盹时也无法放松,他的嘴角越弯越深,即便睡意蒙眬,他的心里也充满着忧伤,他感觉到前方低低压过来的乌云……他并不服老,但以自己的老迈之躯,他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乌云之下的民众能安然无恙吗?

钟南山又在心里安慰自己,推想着事情不至于比“非典”更严重。他相信中国经历过“非典”,已经积累了经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发展非常之快,国家对疫情防控的能力和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有了一个很好的防控体系,包括一套安全门诊防控体系,各个省都有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定点医院,每个医院都有发热门诊,检测手段完备,能够尽快把病原体检测出来。从国家、省到市,有一支专家救治队伍,形成了一套抢救、治疗的方法。还有监控和隔离的制度,尤其国家制度保障了控制传染病的体制机制有效地建立和运作。

经过4个多小时高速行驶,列车在深夜时分抵达武汉。这里果然寒风扑面,与广州相比,就像两个不同的季节。钟南山加了一件毛衣,跟着助理走出车站。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张宗久局长来车站迎接他。自12月31日到武汉,除紧要事情回北京外,张宗久一直与专家住在武汉。

武汉高铁站也是一座大站,连接车站的是宽阔的马路。万家灯火,霓虹处处,像热情的武汉人一样,眼前一片热烈繁华的景象。跟广州一样,这里也是一座不夜之城!发生在这座城市的往事零零星星,像灯火一样飘过他的记忆。人老了,旧事难忘。只是这些年哪里变化都大,总有物是人非的感觉。

武汉是他最早到过的城市,只是那时并无记忆,都是父母跟他说的。那一年他刚满周岁或是还未满周岁,他跟随父母从南京经武汉去长沙,再到贵阳,一家人从长江边的码头上岸,在武汉短暂停留。淞沪会战后,国民党政府决定中央机关内迁,父母带着他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抵达武汉会议中心,这个地处市中心又十分幽静的宾馆,现代而大气的建筑掩隐在树木丛中。钟南山是最晚到的专家。当天赶到武汉的专家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北京协和医院ICU(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国家卫健委的人召集部分专家开了个碰头会,召集人简要介绍了武汉的情况。

夜深了,钟南山草草洗漱后就上床了。他的神经仍然无法松弛下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他无法接受,非典灾难的阴影洪水一样淹没他的意识,他无法想象再次经历同样的悲剧!

街上汽车声已经稀疏,火车跨江而过的声音隐约传来,不时有轮船驶过。武汉举办过世界军运会,城市面貌大为改变。这里是江岸老城区,靠近“龟蛇锁大江”的江段,著名的江汉关就坐落于此。沉默的大钟等待着某个重要时刻敲响。当年大武汉开放的口岸,“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像上海外滩一样,沿江的租界建起了很多欧式建筑。一部汉口开埠的历史,如同一部打开的书,一百多年的风云历史在此上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也在这里建成。现在,长江两岸众多跨江而过的大桥宛如一条条静卧的银蛇,熠熠生辉。他脑海里闪过毛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词,也闪过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句。

武汉一夜,钟南山辗转反侧,想到国家又一次面临考验,国人又一次受到瘟疫的威胁,他心里难过极了。

天放亮了。窗外枯黄的草地、水杉,一些树木落尽叶子,枝杈光秃秃的,与岭南四季常绿的乔木大不相同,它们摇摆在寒风中,正经历着北方的严寒。大厅前移植来的巨大朴树,细而高的合欢树,还有枇杷树、广玉兰、垂丝海棠、香泡等不常见的树木,它们有的仍然举起一团浓浓的绿色。阴沉沉的天空,砭骨的西北风轻轻拂过大街,向着不远的长江吹去。这里已被层层乌云覆盖,钟南山虽然不怕冷,但冬天的风还是让他缩紧了身子。

2020年1月19日这一天行程很紧。疫情的发展,今天与昨天、昨天与前天,情况都在变化中,两天内武汉确诊了病例136例,当天累计报告病例198例,已有4人死亡。在武汉市定点医疗机构接受隔离治疗的169例中,重症35例,危重症9例。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发生了交叉感染事件。医院脑神经外科的一个病人在做完脑神经外科手术后出现发烧,确诊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脑神经外科14个医生、护士被感染了。

这一天,大武汉沉浸在迎接春节的喜庆气氛中,虽然疫情出现,但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和该病可防可控公开通告后,人们有过一些犹疑就不再怎么把它放在心上了。1月18日在百步亭社区,一场“万家宴”正在轰轰烈烈地举行。4万多个家庭欢聚一堂,居民自创的13986道菜品摆满了主会场和9个分会场。主会场设在社区服务中心,这栋位于十字路口的圆角大玻璃房,菜品摆满了两层楼。这些菜品主要是展示居民的手艺,热热闹闹参观后,会端到各自的居委会一起加工享用,或是赠送困难家庭。除了宴会,当天社区还有年货赶集会、文化赶集会。

百步亭是个大社区,也是一个20多年的老社区,房屋都是多层建筑,街道树木交覆。社区人口超过18万。每过小年社区都要举办万家宴,从百户、千户到万家,已经连续举行了20届。宴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名声越传越广,已成为社区的节日。

上午9点,在武汉会议中心,国家高级别专家组听取湖北省、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报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湖北省副省长杨云彦,湖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张晋,武汉市副市长陈邂馨,武汉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张红星等均为陪同人员。会议名单高级别专家组部分,钟南山的名字前面赫然写着“组长”,他深感意外。竟然没谁跟他打声招呼。这让他颇有一些临危受命的感觉。

高级别专家组于18日紧急成立,国家卫健委领导电话沟通后确定了成员名单。成员刚一确定就电话通知他们,要求当天赶到武汉。

先前来武汉考察的专家告诉钟南山,他们感觉病例没有全部报告,没有看到一份完整的材料,又不好强求。他们曾追问过,对方反倒质疑,说是不是不相信他们。去医院调查,说法都一样,调查都没怎么深入下去……特别是他的学生来看望他了,有的就在医院呼吸科当医生,他们情绪十分低落,所反映的情况远比公开的疫情严重得多!钟南山的心情如山似的沉重。多么熟悉的境况,他的某些预感就要变成现实了。

武汉市卫健委负责人在会上首先通报了武汉的疫情,截止17日,累计病例62例,重症8例,死亡2例,追踪密切接触者共763人,密切接触者中没有发现相关病例……近期突出开展了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全力救治患者、加强密接管理、实施联防联控、正面引导舆情。        (连载3)

熊育群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