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工作者用爱播下希望的种子

有影子的地方必定有

2022-05-11 10:19:06 来源:阳江日报

运动课上,老师正在给一年级新生做示范动作,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特殊教育工作者用爱播下希望的种子

有影子的地方必定有

阳江日报

运动课上,老师正在给一年级新生做示范动作,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老师在教学生分辨纸币。

■ 本版照片/林嘉敏  摄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智力落后、学习障碍,患有孤独症、唐氏综合症……世界上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难以接受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就像一束光照进了特殊儿童的生活中,默默地为特殊儿童点起一盏盏心灯。在第32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进特殊教育群体,了解特教教师们的日常工作,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 阳江日报记者/盘聪颖

在唱游与律动课上,学生们积极配合老师,踢腿声、乐器敲打声、音乐伴奏声融合在一起,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老师在纠正学生的动作。

1、针对性教学是课堂常态

5月6日上午,风和日丽,记者一行走进市特殊教育学校,校内满园春色,茂盛的枝叶丛和五彩斑斓的鲜花把整个校园点缀得更生机盎然,老师和学生们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这看似宁静的校园,不同的课室里却上演着截然不同的场景。在六年级的一个班里,正开展着一节生动的唱游与律动课。短短30分钟内,特教教师创设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各种游戏学习一首曲子,8名同学不断跟着特教教师的口号和节奏欢快的音乐踢腿、敲打乐器等;在一间功能室内,特教教师为2名发音障碍的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边张大口大声地发出“a——、u——”等长音,边指导学生们一起练习吞咽口腔训练操,反复训练直到学生们发音准确;走进感觉统合室又是一番别样热闹的景象:一名特教教师设置了各式各样的运动小游戏,对学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学生们依次打开双手和双腿,用手掌撑在瑜伽垫上,缓慢地往下一个圆圈移动,有序地进行分层教学;而另一间教室里,一名特教教师站在讲台上教授三年级学生分辨人民币。“硬币是圆的,纸币是长方形的、薄薄的、软软的,不同面额的纸币上面还有不同的图案……”话音刚落,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从教师手中接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兴奋地比画起来,整间课室瞬间充满“找不同”的讨论声。期间也会发生学生突然哭泣或做出敲打动作等特殊情况,教师会立刻安抚学生的情绪。

“甩手、大哭、离开座位……有些学生由于情绪问题,课堂上会出现这些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多重原因,认真观察并找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每名特教教师的责任。”特教教师张先民告诉记者,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十分明显,在他的唱游与律动课堂上,他会通过欢乐的音乐让学生乐在其中,起到陶冶情操和培养身体的协调性等作用。尽管是一首简单的曲子,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使用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等进行教学,致力于让学生学有所获。“每一个学生入学的时候,我平时会录制课堂视频和根据学生情况写观察记录,课后反复观看录播,从中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及行为原因,并在日常教学中纠正学生不恰当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张先民说。

该校启智部主任陈翠银表示,学校按照《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课程,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七类科目,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他们学校的选择性课程主要开设了康复训练和艺术休闲,涉及运动、认知、语言、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动作训练等等,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学生学习迁移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弱,其中一些会缺乏语言沟通能力,很难把所学的知识泛化到生活里,需要强烈的感官刺激,所以特教教师授课时更注重生活化,进行分层教学,帮助及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特教老师平凡中的感动

回想起刚迈入这所学校时的经历,生活数学特教教师陈晓敏感慨万千。“初次接触到这类学生,发现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较差,有些不会用勺子吃饭,有些不会扣扣子,有些只能发出一个音节,有些会做出脱裤子、向人吐口水、打人、挠人等举动……一开始我也犯难,找不到对策。”陈晓敏告诉记者,当她勇敢地面对这些学生时,又发现自己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好像在隔岸相望。比如同一个学生出现同一种行为,可每次都有不同的诱因,她经常因为找不到原因和解决方法而感到迷茫。

秉承着特教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她不断加强学习,深入且全面地了解这些学生。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她总结出了一套教育特殊学生的方法。“特殊学生并不是什么都学不会,教师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会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陈晓敏坦言,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长年累月的用心付出也让她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可爱的学生会用他们的方式做一些令她感动的事情,如一名女学生在去年教师节早上给她送糖果,平时上完课,她的水杯空了会有同学主动给她打水,有同学看她累了会给她捶背……“与这群孩子的心愈发靠近,我越来越能感受到他们的可爱和单纯。他们之所以做出调皮捣蛋的行为,只是因为他们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陈晓敏说。

提及特殊学生,张先民也有诸多感触,在投身特教行业的七年里,他早已把那些特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告诉记者,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存有一定差距,所以,跟普通教师相比,特教教师的荣誉感总是来之不易,只能默默地成为学生背后的一个“影子”。“看着记录本上全是关于他们的应激行为、兴趣爱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和进步的瞬间,我想我们要给予他们多一些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张先民表示,这些学生中也不乏能力突出的学生,比如学生小许(化名)对数字敏感,能快速背出圆周率后100位,甚至能倒着背出来;学生小明(化名)跑步特别厉害,曾获得广东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特奥田径冠军;学生峰峰(化名)钟爱日历牌,能牢牢记住每一个日期和对应的节气……

说起他的学生们,张先民如数家珍,眼里迸发出喜悦的光芒。“我觉得培养一名特殊学生就像挖掘一块宝藏,虽很艰辛,但也充满感动。”张先民说。

3、各界支持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支点

据了解,市特殊教育学校分为“启聪”和“启智”两个教学部,“启智部”现有150余名学生,目前最高年级为七年级。两年后,首批智障类特殊学生将面临初中毕业,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校长何文韬向记者说出了学校的设想,学校将以即将出台的《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为依据,组织专家团队先对此类毕业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尊重差异、多元融合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分类安置,可分为以下4类:一是能力较好的学生到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随班就读,所在班级配备具有特殊教育背景的专业老师,开展融合教育。二是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特殊教育班,设置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制的专业。三是在本校开设高中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四是促进特殊学生就业安置。对一些初中毕业后年龄偏大的学生,在爱心企业、社区、民政、残联等的支持下,提供既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又能面向劳务市场需求的就业岗位。

“我校一直将‘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作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内置能力为核心任务,希望学生们在学校里能学到一技之长,带着尊严回归社会,并靠自身的努力获得社会的接纳,主动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何文韬表示,当前对于智障类学生初中毕业后就学就业的去向仍在筹划阶段,但把设想变为现实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与政府主导,还需要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健与残联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配合,方能建立起针对特殊学生尊重差异、特教特办、精准施策、多元融合的支持体系。

而让特殊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也离不开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该校启智部主任陈翠银建议,社会各界需对特殊儿童树立正确认知,特殊儿童并不是社会的累赘,避免用歧视的眼光看待这类群体,而是以平等的眼光对待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家长,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拥抱特殊群体。家长则需配合学校的工作,尽管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障碍,但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潜力,家长既要接纳孩子的缺陷,也要正视孩子的可能性和可发展性。“特殊学生的家长总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忧虑和痛苦。事实上,在特殊学生的世界里,他们也能收获‘专属’的快乐,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陈翠银说。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