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点扶贫三年 穷村变了模样

——本报全媒体工作室记者蹲点织镇胶庠村记录扶贫干部工作生活

2019-03-29 09:31:33 来源:阳江日报

杨舜在帮助贫困户量地种牛大力。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到了最吃劲的时候。我市驻镇驻村干部正奋战在扶贫第一线,问农事,干累活,跑项目,谋发展。他们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正想方设法为贫困户打开一片新的天地。驻村干部怎样开展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近日,本报全媒体工作室记者来到省定贫困村——阳西县织镇胶庠村蹲点,深入走访,记录了珠海市横琴新区驻村干部杨舜普通的一天,了解扶贫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杨舜走在扶贫路上。23条自然村73户贫困户刚驻村时没几条水泥路3月13日早上,记者来到织镇胶庠村,汽车畅顺地...

驻点扶贫三年 穷村变了模样

——本报全媒体工作室记者蹲点织镇胶庠村记录扶贫干部工作生活

阳江日报

杨舜在帮助贫困户量地种牛大力。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到了最吃劲的时候。我市驻镇驻村干部正奋战在扶贫第一线,问农事,干累活,跑项目,谋发展。他们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正想方设法为贫困户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驻村干部怎样开展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近日,本报全媒体工作室记者来到省定贫困村——阳西县织镇胶庠村蹲点,深入走访,记录了珠海市横琴新区驻村干部杨舜普通的一天,了解扶贫工作队给村里带来的变化。

杨舜走在扶贫路上。

23条自然村73户贫困户

刚驻村时没几条水泥路

3月13日早上,记者来到织镇胶庠村,汽车畅顺地行驶在村里,大小村道连带一些田边机耕路,都铺上了水泥,处处春意盎然。在村中心位置,一个修建不久的文体广场,入口的立墙上写着“珠海对口帮扶阳江项目”几个字。

“在脱贫攻坚开展前,胶庠各自然村基本是泥土路,也没有支柱产业。”接待记者的是村里扶贫工作队队长杨舜,他是珠海大横琴城市公共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基层干部。2016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全国吹响,珠海也开始了第二轮对口帮扶阳江,当年4月28日,杨舜就风尘仆仆来到胶庠村,与他同一天从横琴新区挂点阳西扶贫的还有另外11人,被派驻到溪头、上洋、塘口、织、新圩等镇村。

杨舜告诉记者,胶庠村地处织、新墟、儒洞三镇交界处,下辖23条自然村,常住人口2596人。当地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农户缺乏资金和技术,缺乏致富创新的思想。2016年建档立卡初期,胶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140人,经多轮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目前为73户13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94人。

杨舜和扶贫工作队一起,用了一个多月时间起早贪黑完成对全部贫困户的初步识别。在入户调查的同时,还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政策,做好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对每家每户的走访摸排,工作组决定把抓党建、建基础、谋产业作为驻村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年来,在扶贫工作队和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胶庠村完成了农村电网和移动网络升级改造、村道硬底化建设、危房改造等。全村14条道路约16公里完成硬底化,路灯基本覆盖村内居民区,6座水坝灌溉农田近1000亩,2个具有篮球场功能的晒谷场方便了村民,胶庠村23条自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年住在村委楼杂物间

妻子送来家里猎犬为伴

一床、一桌和一卧椅,面积不足十平方米,这就是记者看到的杨舜的住所,位于胶庠旧村委楼的二层,原来是一个杂物间,清理后他就住了进去,一住就是三年。

住所里唯一的厨具是电饭锅,杨舜每天早上起来,用它蒸煮些杂粮,简单吃过就早早外出走访贫困户和项目。晚上如果回来得早,他会自己熬一点粥,但大部分时候回来已经是深夜。中午他会在卧椅上稍作休息。

“周围大约一公里没有村民居住,到了晚上周围黑灯瞎火。”杨舜带着记者来到村委旧办公场所,那是一座很破旧的二层小楼,位于325国道边,不时有货车驶过。考虑到楼房破旧,且村民办事不便,帮扶单位在自然村建了一栋新楼,今年春节后投入使用。

环境的不适,让杨舜一度失眠。单位的领导知道情况后,建议他住在县城,他认为住在村委会更方便和村民沟通,有利于开展工作,遂拒绝了好意。在刚来的半个月,他尝试到儒洞镇河洞村与另一个驻村干部“合伙”,但后来还是觉得不方便工作,就搬了回来。

驻村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妻子不放心,要过来看一下环境。当看到他住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妻子很是心酸,更不放心的是他的安全。当晚,妻子就决定要把家里的猎犬“小秋”送过来给他做伴。这只猎犬在他们家已经十年了,早就成了他们家的一员。

第二个周末,妻子就把“小秋”带到了胶庠村,让“小秋”与杨舜作伴。白天一起走村串巷,入户调查;晚上杨舜建档立卡,撰写报告,“小秋”就在一旁默默陪伴着;杨舜到县里办事或出差,便在它旁边放好狗粮和水,它就乖巧地等着杨舜回来。去年12月,“小秋”在一次跟随杨舜外出时候,意外失踪了。现在提起这件事情,杨舜仍有些伤感。

下足绣花功夫发展产业 “包工头”投身家乡建设

当天早上,杨舜的一个行程是去岳坑自然村的坡地,那里种植了62亩牛大力,是村里四个长效扶贫项目之一。

“对于每个驻村干部,找项目做项目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杨舜告诉记者,刚刚开展工作时,工作队先后谋划过生猪养殖、水电站、大米加工、农贸市场等项目,但大多数在考察论证过程中被否决了。杨舜来自国企,这让他有了一层优势,可以将平时经营管理的经验用于扶贫产业,缜密谋划,尽可能化解风险。

本着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扶贫工作队谋划了不同的产业,通过短中期见效快的项目与长期保障效益略低、风险小的项目结合,既保证三年的扶贫工作早见成效,又确保扶贫对象脱贫长期有效。为了化解风险,他们还创新了多种合作模式,有保本分红的,有采取回购半成品加分红模式。

三年来,胶庠村产业扶贫成效显著,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414.5万元,引入社会资金370多万元,先后入股了牛大力种植、光伏发电、南药种植、黑山羊养殖等县镇统筹项目,并自建了62亩牛大力基地。产业帮扶辐射全村,带动贫困人口45户93人,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14697元,比帮扶前提高了200%以上。

这种绣花功夫同样见于胶庠村的基建项目。驻村刚开始,文件有规定60万元以下的工程可以招标也可以不招标。村干部建议找本地人做,理由是做得不好日后有问题还可回头“算账”,不是本地人完工验收后出现问题就难找了。

杨舜听取村干部的建议,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那就是一个一个工程来,看他们的进度、质量、时间能否跟得上自己的标准。果然,通过一系列的考验,进度、质量、时间都没有问题。

让杨舜更满意的是,当遇到一些用地征地问题,这些本村的“包工头”能主动与村民沟通,帮忙解决问题。他们主动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村里的扶贫脱贫工作上来,一些工程因暴雨、台风等受损,他们二话不说就去修补。

贫困户打理荒地发展种植 辍学少年重返校园

看完牛大力的长势,杨舜又来到了贫困户陈茂家里,随后去到他家平整了的荒地,村干部和杨舜牵着胶绳,帮着陈茂确定牛大力种植的间距,太阳底下三个人忙活了大半个小时。

贫困户陈茂将近60岁,没有妻子儿女,只有一个80多岁的老父亲,家徒四壁,自感对生活没有盼头没有希望,日子有一天过一天。老杨与工作组一次次走进他们家,嘘寒问暖,帮他们完成了危房改造,在产业扶贫上,2018年陈茂一家分得了9000多元的红利。

产业项目带来的甜头,点燃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去年,陈茂主动提出要利用自家丢荒地发展种植,原先是想种葡萄,经考察后,扶贫工作队认为种植葡萄技术难度高,需要劳动力多,不大适合陈茂的家庭情况。在反复商讨后,陈茂听取了扶贫工作队的意见,确定种植牛大力。

种植项目确定后,杨舜立即与他详细筹划相关情况。经过协调沟通,当地的牛大力种植企业为陈茂低价供应种苗并提供技术指导,乡贤李超请人开来挖掘机帮他把丢荒了多年的6.5亩土地进行翻整。

教育扶贫也是驻村的重要工作,村里每个学龄儿童是否上学,助学资金的补贴,都需要扶贫工作组一一落实跟进。

15岁的阿英(化名)是村里一个孤儿,父母离世后跟着表亲住在阳西县城。由于常年缺乏家庭温暖,也少有人管教,渐渐变得孤僻、厌学,她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辍学在家。

“刚接触她时,我发现她不太爱说话,有些自卑,父母的离开对她打击太大。”驻村不久,杨舜就和几位村干部专门到阿英家里走访了解情况。之后一段时间,他一直挂着这件事,决心让这个女孩重新回到学校。

此后每次去县城,只要时间允许,杨舜都会顺路去她家里,给小孩讲道理,又做成人的思想工作。2018年9月,阿英自己提出想去读书了,扶贫工作队根据她的意愿联系了一所技校,随后顺利就读。“听说这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成绩逐渐提升。我们也希望看到,她日后的人生越来越好。”杨舜说。

“他和村里的干部真的是很热心,为我搞种植这事情忙上忙下,为村里做了很多事情。”在荒地干活时,跟记者提起杨舜和扶贫工作队,陈茂满是感激。跟着杨舜走在村里,遇到的村民都认识杨舜,称呼他“老杨”或者“杨队长”。

数据

804名干部 驻扎扶贫一线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市共落实帮扶责任单位678个、驻村驻镇(街道)干部804名,其中省直帮扶单位10个16人,珠海市帮扶单位121个70人,阳江市直和中央、省驻阳江帮扶单位102个98人,县(市、区)直以及镇(街道)帮扶单位445个620人。

杨舜扶贫日记选摘

2016年4月28日 周四 晴

今天是驻村第一天,下午抵胶庠村与村支部陈书记对接完毕,他带我随机拜访了一户贫困户翁二妹。其90岁左右,住旧泥砖瓦房,生活十分艰苦,旁有一小水泥平房,陈书记说是政府以前帮其做危房改造的,阿婆自己舍不得住,留给孙子住了。虽生活这样艰苦,但老人家和蔼慈祥。感慨上善若水之时,也暗下决心要为百姓多做实事,对得起这些善良的人们……

2017年1月11日 周三 阴雨

今早去玉背山自然村察看种植情况,遇到胶庠自然村的学生列队上学,寒冷的冬日里孩子们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此情景让人感怀,鞭策自己还要克服各种困难,抓紧推进村道路硬底化工程进度,使我村孩子们脚下的道路不再泥泞……

2017年11月16日 周四 晴

珠海横琴新区澳门事务局领导来村调研,看了多个帮扶项目。走在刚完成硬底化的道路上,看到村民在新修建的篮球场晾晒稻谷,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村民的获得感洋溢在张张笑脸上……

■ 策划/黄仁兴 ■ 统筹/梁小可 费先霞 ■ 撰文/林显军 任明皓 ■ 摄影/谭文强

(扫码了解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