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滘镇双滘村多元化发展产业让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

精准帮扶强产业 贫困山村换新颜
2020-10-20 10:30:04 来源:阳江日报

村民在火龙果种植基地采摘火龙果。

双滘镇双滘村多元化发展产业让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

精准帮扶强产业 贫困山村换新颜
阳江日报

村民在火龙果种植基地采摘火龙果。

金秋十月,阳春市双滘镇双滘村的火龙果扶贫产业基地迎来采摘高峰期。村口的喜龙制衣厂,100余名村民赶制秋衣。扶贫资金入股的大才花生油加工厂,榨油机轰隆隆运转,出口处不断流出香喷喷的花生油。

2016年开始,珠海市委宣传部对口帮扶双滘村。一晃4年时间过去,如今的双滘村家家户户门口通了水泥路,村里开办的扶贫车间、养牛场、花生油加工厂、火龙果基地等产业兴旺,自然村都接入了电视信号,不少自然村还建了篮球场等文体设施,外人进村已经找不到往昔“贫困村”的痕迹了。

喜龙制衣厂的工人都是双滘村村民。

乡贤兴办扶贫车间  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农忙时可以去收水稻,下班了还能照顾一家老小。”在双滘村村口的喜龙制衣厂,贫困户苏雪芳熟练地缝纫着一件件秋衣。车间里正在忙活的100余名工人,都是双滘村的村民。

制衣厂在去年7月开始投产,今年的产能扩大了一倍。老板李传锦是本村人,原来在广州经营制衣厂多年,随着各项成本的上升,在2019年年初他就开始考虑把生产车间迁回老家。镇村干部和扶贫工作组知晓后,为工厂的招工、厂房租赁等提供了支持,制衣厂下半年就顺利投产。

“这也是对家乡扶贫事业的支持,让村里的乡亲能就近就业,我们也优先招聘困难的村民。”李传锦介绍,到目前为止,制衣厂已经在双滘镇双滘村、大陈村、东安村及三甲镇开办了5间生产车间,务工人员达到200人。其中,双滘村的两个车间吸纳了100余名村民就业,有10名是贫困户就业人员。

为了鼓励工厂招聘贫困户,并激发贫困户的就业热情,双滘村扶贫工作组制定了扶贫车间认定和补贴办法。对吸纳贫困户就业人员达到3人以上、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扶贫车间,按2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以上奖励;对在扶贫车间就业6个月以上的贫困户,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给予补助。

车间管理人员赖洁介绍,制衣厂实行按件计酬制,入厂的村民全靠手工活赚钱,劳动强度也不大,经过培训很快就能上手,上班时间实行弹性管理,让家庭妇女能工作、家庭两不误。赖洁说:“工人对‘家门口’的这份工作很满意,越来越多的村民想进来务工。”

随着缝纫技能和熟练程度的提升,进厂务工的村民的工资也会水涨船高。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制衣厂务工的村民,一般每个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熟练工一个月能赚到五六千元。像苏雪芳刚进工厂时只能从事简单工序的工作,工资只有1000来块,现在成了熟练工,收入翻了一倍。

党员大户示范带动  山沟沟建起种养产业基地

双滘村地处偏远山区,原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多年来,当地村民习惯性地零散种植水稻、花生等传统作物,缺乏有特色有规模的主导产业。

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双滘村资源优势,统筹投入65.1万元扶贫资金,成立村集体种养合作社,大力发展“肉牛+火龙果”的集体种养循环项目,建设双滘村生态农业产业基地。

扶贫先扶志,必须从思想源头上拔除“穷根”。针对个别村民不思进取、“等靠要”落后观念严重等现状,驻村干部充分了解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后,珠海市委宣传部先后投入56.4万元,扶持27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发展个体养牛项目,与集体养牛项目形成互补合力。目前,集体和个体养殖项目牛只存栏量达到100余头。

考虑到火龙果种植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且市场风险较高,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找到了村中的种植大户周有桂,表达了合作的意向。周有桂经营火龙果基地多年,也是村中的老党员,他很爽快地答应加入合作社,为扶贫基地提供种苗和生产资料,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销售问题。珠海市委宣传部驻双滘村第一书记刘瑞明说,这种“合作社+党员大户+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降低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门槛,带动了全村92户贫困户和60余户其他村民脱贫致富。

“山泉灌溉、牛粪作肥是双滘村火龙果生态种植的标准要求和特色。”刘瑞明告诉记者,双滘村的扶贫产业已经逐渐结合形成了种养循环的农业产业链条,一方面通过多元化发展分散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种养循环的方式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双滘村的生态种养品牌。

同样以这种大户带动、利益联结的方式,扶贫工作组又发展了花生种植和花生油加工产业链条。工作组以扶贫资金入股村中的老牌花生油加工店,建设200平方米的新花生油加工厂和800亩的花生种植基地,带动双滘村、七星村1000户农户参与相关产业项目发展,其中有70多户是贫困户,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获得分红收益58000元。

第一书记当推销员  生态扶贫产品销往珠三角

“新种的火龙果,产量一年比一年高,预计贫困户明年的分红将超过12万元。”在火龙果种植基地,刘瑞明抱起自己设计的火龙果包装箱,满脸喜悦。包装箱上“双滘红心火龙果”“山泉灌溉、牛粪作肥”的字眼十分醒目。

刚从枝头摘下的火龙果,装进这个包装箱,再通过物流直接发送到消费者手中。刘瑞明当天接到的订单,有来自邮政公司的电商平台,有些是珠海单位企业的团购,也有亲朋好友的零散订单,总量接近500公斤。

产业扶贫最大的难点就是销路和市场,这也曾经难住双滘村扶贫工作组。红心火龙果分批成熟,结果季为每年5月至12月,一年可以采摘10到12批,产量多价格不稳定。2019年5月,刘瑞明到村里不到10天,正好赶上当年第一批火龙果的采摘,600公斤的火龙果很快销售完了。看着一筐筐红彤彤的火龙果和贫困户喜迎丰收的笑脸,他和村干部们满心喜悦。

此后,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火龙果的采摘和销售都比较顺利,价格稳定,贫困户积极性更高,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到了第五批火龙果成熟时,产量猛增到2500公斤,销售的短板就显露出来了。刘瑞明硬着头皮发动同镇驻村干部把火龙果运回珠海,为降低运输成本,一个单位一个单位送,挨家挨家送,结果还是有300公斤火龙果没销售掉,这让他彻夜难眠。

第二天,刘瑞明一个接一个地联系了自己熟悉的珠海市和阳春市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负责人,向他们推荐双滘村的扶贫火龙果,获得了大家的支持。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工会与双滘村签订了购销合同,保底保价采购火龙果,干部职工也纷纷发起团购,扶贫火龙果的销售顺畅了,价格也稳定了。

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火龙果销售的长效机制,刘瑞明又找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阳江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达成网上邮乐购销售合作,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把火龙果推销到珠海、广州、深圳、佛山、中山、阳江等市场,全年共销售火龙果4.5万公斤,销售额达27万元。

扶贫成绩单

2016年以来,珠海市委宣传部累计落实帮扶资金约910万元,全力以赴推进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落实。

脱贫攻坚4年,双滘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7200元,增长至2019年的22011.71元,村集体收入同期从2900元增长至86000元。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1.83元,贫困人口、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全村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68人,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中至少一人就业,通过务工脱贫一批。

全村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电视信号和宽带网络覆盖工程,完成25个自然村路灯亮化工程,投入82万元建设石塘坪、圩容、六队、八队等自然村的篮球场。

◎ 记者手记

凝聚各方力量  增强脱贫后劲

4年脱贫攻坚,双滘村从一个产业基础薄弱的省定贫困村,发展成为今天有主导的农业产业、有手工业扶贫车间的村子,可谓脱贫成效显著,后劲十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双滘村正是通过撬动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发展起可持续的产业,形成了全村脱贫奔康的路径。

在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资金和各种资源的支持下,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夯实党建基础,巧用政策措施,将资金用在关键地方,构建了贫困户自主、乡贤参与、大户带头、社会各界相助的大扶贫格局。

扶贫车间是典型的产业转移扶贫项目。家乡的富余劳动力,相对大城市低得多的人力、租金等成本,吸引了乡贤李传锦返乡办工厂,当地党政部门顺势而为,给予了大力支持,促成企业快速投产。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并学习一技之长,可谓一举多赢。

发展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组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发动当地村中大户、能人加入,发挥他们的技术和销路优势,带领村中贫困户发展产业,建立利益共赢、带贫益贫的产业模式,降低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门槛和风险,帮助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壮大村中的优势产业。

生态环保的双滘村扶贫产品,由于有了单位企业的热心团购,有了电商平台的助力,打开了一条直达消费者的通道,建立起产销平衡的链条,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撰文/林显军   ■摄影/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