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眼中的曾庆存
2020-11-18 09:50:08 来源:阳江日报

11月17日上午,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省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广东论坛” 在阳江正式开幕。阳江籍气象科学界泰斗曾庆存院士回乡参加活动,同行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

院士专家眼中的曾庆存
阳江日报

11月17日上午,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省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大气科学广东论坛” 在阳江正式开幕。阳江籍气象科学界泰斗曾庆存院士回乡参加活动,同行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戴永久,欧亚科学院院士洪钟祥、赵思雄、彭公炳,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等院士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论坛举行期间,各位参加活动院士专家都瞬间变成“追星族”,对曾庆存院士在气象科学界及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并分享了与曾院士共事、相识的往事,让大家对曾庆存院士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永久:

“普通人能完成曾院士一项成就很优秀了。”

“这么多年来,谈起阳江,我都怀有仰望和崇敬之情,因为我的恩师就是阳江人。”作为曾庆存院士的学生,戴永久多年跟随曾庆存学习,在戴永久的印象中,曾庆存院士对学生十分慈爱,当有学生第一次出国时,曾庆存会把所有的细节、注意事项都告诉学生,就像是父亲对待要出远门的孩子一样。  

“我们研究气象的人,因为曾先生的影响力,基本上都会知道阳江在哪。”对于授业恩师的家乡,戴永久怀有深深的敬意和仰望之情。  

“曾先生不仅气象研究做得好,更是桃李满天下。”戴永久介绍,曾庆存院士培养了一大批气象方面的领军人才,其中不乏院士、少将。“曾先生取得的成就,获得的头衔,培养的人才,普通人能完成一项就很优秀了。”戴永久说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陈大可:

“春来最是江南好,桃李芳菲已满园。”  

顶尖的科学家、卓越的领导者、为人厚德友善……在未与曾庆存先生交往前,通过口耳相传,这三句评语就是曾庆存先生在陈大可心目中的形象。陈大可院士的恩师苏纪兰与曾庆存是至交,故而两人的交集也渐渐多了起来,交往后陈大可院士感叹:“果然名不虚传。”        

曾庆存先生为人和善,向来都轻言细语,从不起高腔,对晚辈更是格外和蔼、关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庆存先生在学术上一丝不苟,格外严苛,“这点特别令人钦佩。”陈大可院士说。      

相交多年,陈大可院士与曾庆存先生还是“诗友”,通过诗词传递各自的人生感悟。几年前,陈大可院士收到曾庆存先生的学术著作和诗集,读完后感慨良多,也执笔挥毫表达内心的情感:“叱咤风云数十年,诗书卷卷有奇篇。思今怀古头飞雪,听雨观涛气贯天。蜀汉孤臣犹上表,长安醉客不登船。春来最是江南好,桃李芳菲已满园。”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洪钟祥:

“为了搞科研当了裤子也要买计算机。”

“曾庆存是一位战略型的科学家。”洪钟祥这样评价曾庆存。在大气研究所成立之初,曾庆存提出了研究所的发展和改革纲要。“我们叫十四条。30多年过去了,它仍然是指导研究所发展创新的纲领性文件,曾庆存对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洪钟祥说。  

令洪钟祥印象深刻的,还有曾庆存在科研事业上“倔”的精神。认准的事情,别人认为干不成,他一定要干而且干成了。在担任研究所所长不久,曾庆存就意识到大型的计算机是大气学科发展的必备的工具。当时购买一台大型计算机需要上百万,但研究所经费不多。  

面对着经费的压力,曾庆存说了一句话“当了裤子也要买计算机”,这让洪钟祥至今记忆犹新。曾庆存带着洪钟祥不断地往相关部门跑,不停地解释,终于争取到了经费,并几番转折引进了一台当时在国际上很先进的计算机。“你没有大型计算机就跟人家对不上话了。”有了大型计算机,国内气象研究迎来了一个转折,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

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思雄:

“饿着肚子推公式,勇于啃下硬骨头。”

“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鲜,他还勇于啃下硬骨头。”与曾庆存共事多年的赵思雄被曾庆存安贫乐道、专研学术、勇攀高峰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他用“安、专、迷”这三个字来概括对曾庆存的印象:安心做事、专心研究、痴迷科学。

生活虽艰,科研依旧。曾庆存刚回国的时候住在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生活条件艰苦,但从不影响他对科学的专研与痴迷,饿着肚子照样推公式,并且对于科研既执着又负责。赵思雄说,他常常勉励自己“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正是这份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才能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

欧亚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彭公炳:  

“不仅是天才,他的勤奋也超出常人。”

彭公炳有幸认识曾庆存院士已经60年了,曾庆存是他的良师益友。2006年,以曾先生为首,他们出了一本集体著作《千里黄云——东亚沙尘暴研究》。曾先生投入了大量心血,精益求精,超乎常人想象前后修改了十余次。尽管该书最后署名几十人,但是主要是由曾院士完成的。  

彭公炳说, 前苏联时期,有个科学家、社会学家出了一本非常经典的著作。曾先生反复琢磨分析这本书,把里面的题解推导了五次,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所以为什么曾先生在应用数学方面有那么大的成就?他是下了苦功夫的,天才必须要勤奋才能成功。曾先生不仅是天才,他的勤奋也超出常人。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

“最怕曾先生书里说以此类推,显而易见。”

董文杰也曾经是曾庆存院士的学生。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同班同学中在推算曾先生在书上公式时,最怕的就是曾先生书里面说以此类推,显而易见。结果同学们回去一推根本不是显而易见,都推算不出来。

董文杰说,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能够有现在的发展,要感谢曾庆存院士,感谢阳江人。当时中山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最困难的时候,只有6个教授。而6个教授里面4个人是阳江人,阳江人支撑起了大气学院三分之二的天。其中包括杨崧教授在内,大多是曾庆存院士的学生。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崧:

“做任何事情,他首先考虑的是国家需要。”

“朴素、踏实、努力、刻苦、认真、拼命。”这些是业界对曾院士的评价。在杨崧印象中,曾庆存院士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国家需要、科学发展,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杨崧认为,年轻人应该多学习曾先生的家国情怀,专注学好本领,为家乡、为祖国作奉献。

杨崧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常到北京出差,便会约上曾先生,在小饭馆里吃饭、聊天,非常亲切,在与他的交谈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没有榜样的激励作用,人很容易迷失。我的同学很多改行了,但是我还是对气象保持高度的兴趣,曾先生对我的影响很深。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没有他,我想我达不到现在的高度。”杨崧对记者说。

在杨崧看来,曾先生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的学问很深,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他什么都懂。在到广西考察的时候,同行的人提出疑惑,曾先生就像翻字典一样,给大家解释。

■ 统筹/梁宗具     ■ 文字/张 影  陈子玲  林显军  杨辉南  张贝奇  张宇萍  陈敏燕     ■ 图片/李向东  梁文栋  谭文强  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