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怀念阳江“太史公”林耀棠

《阳江市志》总纂人林耀棠辞世,阳江日报记者采访其亲友还原老人生前事迹

2020-09-18 10:29:24 来源:阳江日报

《阳江市志》总纂人林耀棠辞世,本报记者采访其亲友还原老人生前事迹

深情怀念阳江“太史公”林耀棠

《阳江市志》总纂人林耀棠辞世,阳江日报记者采访其亲友还原老人生前事迹

阳江日报

教书育人,修纂方志,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两事兼成,那就是德高望重的文化人。

在阳江就有这么一位老人,执教时,他被评为当时阳江县少有的“特级教师”。退休后,他继承祖业,修纂市志,编辑地方史刊物,直至88岁高龄才停笔。今年6月28日,这位为阳江教育文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走完了他充实而有意义的一生,享年89岁。他的名字叫林耀棠。

授课于三尺讲台,埋首于青灯黄卷。无论在哪个岗位,林耀棠总是默默耕耘,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平凡处积累出优秀。然而,一贯的低调谦和,令他这些事迹鲜为市民知晓。

两个多月来,本报全媒体工作室记者寻访了林耀棠的家人、友人和常年载他上下班的摩的司机,回顾他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片段并撰写成文,留存记忆,以表缅怀,以示敬意。

扫一扫看更多

林耀棠生前接受记者采访。

《阳江县志》《阳江市志》书影。

儿子眼中的林耀棠

生活上“求其”,对教育和文史工作倾尽热情

“除了走之前这大半年,我没见父亲怎么休息。”林轼回忆,林耀棠1996年从教育系统退休,但没有赋闲在家,担任了省科技学院阳江分校的校长。在这段时间,他受邀参加了《阳江县志》的修纂。

县志在2000年出版。林轼回忆,没歇上半个月,林耀棠就接到了当时市志办的邀请,修纂《阳江市志》。“他是真的喜欢编志这个工作,没有一点犹豫就欣然应允了。”

由于长期伏案,林耀棠患有严重的颈椎疾病,退休后多次住进医院。林轼说,父亲住院时也没闲着,每次都要带几本书过去。在总纂《阳江市志》期间,还把资料带到病房修改。

林耀棠真正退休,是在去年9月。林轼说,到了晚年,父亲身患多种老年疾病,最后这一年时间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坐摩托车都已经不稳当。“平时载他上下班的司机不敢载了,我们也很担心。最后他实在没办法,只能退下来,十分依依不舍。”

“对于他的选择,一家人都很理解。只要一天还在岗位上,他就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事情,还对社会有价值。”林轼说,父亲在生活上都很“求其”(粤语,意思为生活上随性,不追求物质享受),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外出参加活动,他的热情都倾注到了阳江教育事业和文史工作。

在林轼的印象中,父亲虽然从事教学工作,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宽容,少有说教,更多是以身作则的影响。他们兄弟姐妹四人都考上了大专或大学,从事着不同领域的工作,他本人后来还考取了研究生,弟弟成为了一名优秀医生。

老朋友眼中的林耀棠

知识渊博为人正直无私,教学修志成绩斐然

刘裔清,85岁,退休教师,与林耀棠在《阳江市志》编辑部和《阳江史志》编辑部共事15年,结下深厚情谊。

“我们两人均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工作到退休。以前我就知道,林耀棠在大八中心小学当校长时,颇有成就。”刘裔清回忆,该校连续几年有不少毕业生考上了阳江一中和阳春一中。这对一所农村小学来说,很不容易,一度引起轰动。

后来,林耀棠调到江城一小当校长,再到阳江一中当教师,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他还曾与陈冠俦老师一起,被评为当时阳江县少有的“中学特级教师”。

刘裔清回忆,1981年的一天,林耀棠和县教育局教研室一些人到塘口中心小学检查教学工作,当时他负责接待。“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完成相关教学检查工作后,我们两人还就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彼此观点相近,志趣相投,由此开始了数十年的友谊。”刘裔清回忆。

“几十年来,他订阅了不少教研方面的报刊,发现有用的东西,就会裁剪下来,自制成了四五十本资料册子。”刘裔清说,在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期间,林耀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这些资料,编写了《教学参考资料》小学版和中学版两本集子。

2004年8月的一天,林耀棠打来电话,诚邀刘裔清到《阳江市志》编辑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是老朋友了,不好推辞。”2004年9月3日,刘裔清正式到《阳江市志》编辑部工作,负责《阳江市志》(人物篇)编写等工作,与林耀棠搭档工作了15年。

编完《阳江市志》,两人继续负责编辑出版《阳江史志》杂志,这本期刊主要刊出阳江地区人文历史,每季度一期,每年出版四期。刘裔清说,编辑文史稿件需要各种史料相互佐证,很考究历史知识的积累。林耀棠几十年来收集资料的优势发挥了出来,编辑稿件需要用到那些资料做核对,他都能很快拿出来。

共事期间的一件小事,让刘裔清印象深刻。一次,由于连日的高强度工作,林耀棠在办公室病倒了,同事准备协调公车送他到医院。这本来是正常不过的事,但他怕影响大家的工作而谢绝了,让家人开车接去医院。

想起曾经共事的时光,刘裔清表示很怀念。“林耀棠是一个知识渊博、正直无私、有高尚品质的人。”刘裔清说。

一个摩的司机眼中的林耀棠

14年接送成“忘年交”,他是我见过最拼的老头

刘威是阳江城里一名普普通通的摩托车司机。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个“搭客佬”,会和林耀棠这个快90岁的老人成为忘年之交。

2006年,为了方便上下班,林耀棠请了住在同一个街道的刘威做自己的“私人司机”,每天接送,一天四趟,风雨不改。从市区林耀棠家所在的翰林南路到市档案局,15分钟左右的路程,刘威开了14年。

“林老师是我见过最拼的老头,近90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天上班,从不缺席。”回忆起林耀棠,刘威满是敬佩。在刘威印象里,林耀棠十分守时,只要迟到超过2分钟,就会打电话催促他。

刘威说,有一次刮起不大的台风,本以为林耀棠会留在家休息,但没想到8点没到,就接到林耀棠的电话。“当时棠伯见我迟迟未到,他有些赌气,说再不来就找别的摩的司机,不然就走路去上班。”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刘威觉得可笑又可气,拗不过他,最后冒着大风大雨前去接他。

共赏四季风景,共历严寒酷暑。搭载14年,刘威与林耀棠慢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节假日休息,他也会到林耀棠的家中做客或帮忙做些家务。

“他家书房堆叠的书比人还高,很多是我帮他放上去的。”在刘威的印象中,林耀棠十分爱书,家里的书明明已经多到看不完,宁愿书架再“长高”一层,都不肯卖出一本。“棠伯曾说过,这些书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财富,留给需要的人使用,总比便宜卖掉好。”刘威说。

曾做过多年教师的林耀棠,就算退休多年,也不忘教化育人。有时刘威的孙女到林耀棠家中玩耍,他会一边拿出自己“珍藏”的糖果,一边循循善诱:“拿了别人的糖果,要说谢谢。”“多读书多学习,长大后才不用吃流汗饭。”回忆起林耀棠教导孩子的场景,刘威觉得仿佛还是昨日,一字一句都记得很清楚。

2019年,已经88岁的林耀棠,身体每况愈下,在完成了史志编辑部的一些工作后,在10月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岗位。14年时间,摩的司机也从一个从业者众的行业,变得日渐冷落。

如今刘威在深圳做装修工作,收入远比做摩的司机高,但回忆起开摩托车的日子,他说:“可能再也遇不到像棠伯这样的人了。”在刘威的心中,林耀棠不是顾客,而是好友。

众人怀念

怀念林耀棠老师

家徒四壁书盈壁,

乐道安贫谁似君?

回梦校园无所憾,

一支粉笔慰平生。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梁启亮

林耀棠退休后退而不休,在阳江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市政协原副主席容振标

林耀棠老校长特别关心和培育年轻教师,常常教导我们在教学中要严中有爱,他的理念是爱生如子,他是教育战线的楷模。

小学高级教师谢杏英

林老师是我收集阳江文史资料的指路人,得知我喜爱研究文史,多次把阳江文史一些手稿赠送给我,体现了一个长者对晚辈的关爱。

阳江文史爱好者陈泽满

●本报记者探访林耀棠生前居所——

两层旧民房  惟余满室书

林耀棠的书房。

8月5日,跟随林耀棠的儿子林轼,记者来到林耀棠生前的住所。这是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两层旧民居,外墙有些斑驳,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藏在城南街道玉沙村的一条巷子深处。

“以前父亲下班了,吃过晚饭,一般就坐在这里看书。”林轼推开房门,领着记者进入厅堂,面前一张旧得掉漆的长木椅。椅子上摆放着书籍和报刊,已经有了灰尘。

大厅旁的一个小房间,就是林耀棠的书房。房间四面墙都放着书架,有两米余高。书架上方显眼处,挂着阳江籍著名大气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曾庆存的赠字,所书的是唐代诗人太上隐者的《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书本摆满了房间,书架满了,就整齐地垒在地上。每一本书,老人都用废旧纸张包了书皮,再用标签纸写上书名,贴在朝外的侧面。记者观察到,其中一个书架上摆放的多为教育类书籍,是林耀棠任教时的课本和各类教辅资料。其他两个书架和地上的,多为传统文化典籍、诗词和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名著,多本阳江各地的志书散落期中。

“他以前回到家里就是看书,经常看到晚上十一二点。”在林轼的印象中,退休后,父亲少有其他消费和消遣,他的工资主要用于购买书籍和报刊,订的报纸就有五六份。前些年身体还比较好,一有空,也是让摩的司机载着去书店。

林轼说,父亲不单爱书,还根据一些古文经典写过注释,有些还集结成书公开出版了。“他很少和我们提起这些,我们也不清楚他具体写过多少本书。”

曾庆存院士录唐诗赠给林耀棠。

●人物档案

林耀棠,1931年出生于阳江城北门街一个书香世家,历任中小学校长和阳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在退休前,林耀棠一直以教书育人为业,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省、县优秀教师,1987年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组织工作者。

退休后,林耀棠潜心译注古籍经典,写成《三字经》《千字文》等译注书稿。

其家族有修志的传统。民国十四年版(1926年)《阳江县志》又称林志,就是由林耀棠的叔公林钟英修编的。继承祖业,他退休后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修志工作,是2000年出版的《阳江县志》的编写人员之一,1988~2000年的《阳江市志》,由他负责全书的总纂。全书八换其纲七易其稿,成书170.5万字,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建设系统工程,共有120个编修单位,参加撰稿和搜集资料的达500多人。林耀棠作为总纂,按照已定的全书宗旨、体例等原则,事必躬亲,将分工编纂的各部分志稿合成一书,使全书各部分相互衔接,呼应自如,风格协调,笔法一致,浑然一体。

之后,他长期负责编辑多本阳江地方史刊物。

■ 统筹/李宗君  林显军

■ 文字/林显军  刘再扬  任明皓  李宗君   

■ 图片/李向东  刘再扬  陈建华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