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镇河山村竹椅行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一椅历兴衰 拙物见风雅

2020-08-03 09:46:15 来源:阳江日报

■ 本报记者/杨辉南在阳春市合水镇河山村秧地自然村,竹椅是最常见的家具。村口的小公园,一大群村民围在一起,谈天说地,77岁的陈达标拎了把竹椅,坐在树荫下,听着小曲。“您是做竹椅的吗?”“不是。”“您会

合水镇河山村竹椅行业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一椅历兴衰 拙物见风雅

阳江日报

7月15日,阳春市合水镇黎头村,黎扬悦在制作竹椅。 宋福亮  摄

来源/阳江日报 记者/杨辉南

在阳春市合水镇河山村秧地自然村,竹椅是最常见的家具。村口的小公园,一大群村民围在一起,谈天说地,77岁的陈达标拎了把竹椅,坐在树荫下,听着小曲。“您是做竹椅的吗?”“不是。”“您会做吗?”“会。”陈达标道出了这个村庄与竹椅的联系。

“现在的人肥大,竹椅也越做越大。”河山村黎头自然村72岁的黎开运做了一辈子竹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竹椅手艺从“争着学”到“无人问”,竹椅也从寻常农户家“飞入”城市,登上了高雅之堂。他不禁感叹:“世界变得真快,想不到竹椅成了新时尚。”

上世纪60年代:

竹椅手艺很吃香

据当地村民回忆,河山村的竹椅手艺传承于阳东区大八镇一位周姓的手艺人。在上世纪60年代,一位村民到阳江城里经商时,认识了周师傅。村民知道他擅长制作竹椅,秧地村多竹子,缺少家具,就把周师傅请到村里,帮忙制作竹椅。村民自备竹料,按每张竹椅两毛钱或3两米的价格作为工钱。

那时,家家户户缺桌少凳,听说来了位竹椅师傅,村民纷纷把自家的竹子砍下来,晒干,请周师傅做竹椅。随着客户增多,工钱从两毛钱涨到了三毛钱,一天下来,有时能赚四五元。村民觉得这门手艺很赚钱,而且取材容易,便都跟着周师傅学习做竹椅。周师傅在秧地村住了两三年,转到了邻近的黎头村务工,村民也跟着学做竹椅。久而久之,大部分村民都学会了这门手艺,秧地村和黎头村也成了竹椅专业村。

“学会了这门手艺,就能赚钱。”黎开运读完小学就跟着父亲学做竹椅。那时,赚钱十分艰难,而且门路少,会做竹椅,相当吃香。农闲之时砍几条竹子做成竹椅,等到圩日,拿到镇上卖,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收入很不错。“当初之所以个个都学做竹椅,就是因为没有其他赚钱的门道。”黎开运说,“在上世纪70年代,每张竹椅能卖1.8元左右,对于农民来说,是很不错的额外收入。所以一到农闲,或过年过节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赶制一批竹椅,拿到集市上卖。”

改革开放后:

少数村民靠编竹椅谋生

黎开运与他的父亲一样,把竹椅手艺“当做宝”,传给了三个儿子,也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九口人。现在,小儿子黎扬悦还在家里做竹椅,另外两个儿子则另谋出路。“改革开放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也有更多的机会,竹椅成了少数村民谋生的手艺。”黎开运感叹,“当初我们学做竹椅是为了赚钱谋生,儿子不做竹椅也是为了赚钱谋生,只不过现在的路更多更广了。”

黎扬悦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做竹椅,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从肩挑竹椅到自行车载竹椅,再到摩托车运竹椅,父子二人的足迹到过阳春城里、合水、春湾、松柏等地,一路走来,历尽艰辛。“竹椅做好了,愁卖不出去。”黎扬悦说,满自行车的竹椅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家里的柴米油盐都等着卖竹椅的钱。

“现在人们反而更喜爱竹椅。”黎扬悦介绍,这几年生意越做越好,再加上高流河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客户主动找上门,订做竹椅。他们认为竹椅环保舒适,对身体好,比皮沙发好多了。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黎扬悦的订单源源不断,夫妻二人日夜赶工也做不完,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二十多年来,竹椅价格从四五元一张到现在四五十元一张,夫妻二人的年收入也达到了20多万元,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像黎扬悦这样的竹椅专业户毕竟是少数。改革开放后,竹椅手艺人纷纷外出经商或务工,黎扬悦的二哥黎阳龙就是其中之一。改革开放后,黎阳龙外出经商,做过工程、贸易,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1世纪以来:

竹制品迈入高雅之堂

与黎扬悦同村的黎开枝读书时就学做竹椅,一有空就往竹椅师傅家跑,边看边学,靠着自己的兴趣和努力,很快学会了这门手艺。可谁也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他把这门手艺玩出了新花样,制作出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竹制品:竹屋、太师椅、竹屏风……“很多次看电视,出现的竹制品都可能是他做的,因为这些都是订做的,独一无二。”黎开枝妻子兴奋地说。

黎开枝对于竹椅也没有从一而终。改革开放后,他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到外面四处闯荡,卖过家禽,去深圳打过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回到家乡,从事竹制品行业。1999年,他在阳江市区租了间房子,请了6个工人,做起了竹椅加工厂,把河山村的竹椅带到了阳江城里。

然而,外地谋生并非易事。那时,阳江城里有很多家做竹椅的,竞争大、价格低,微薄的利润扣除工资后,赚不了什么钱。黎开枝回忆,那时做的都是低端产品,很多工厂几十张、一百张地订购竹椅,虽然不愁卖,但大部分是吃力不赚钱的活。2009年,租用的房子要拆迁,黎开枝的加工厂也搬迁了。趁着这个机会,他转变经营方式,在网上接订单,夫妻二人独自干,由低端产品转变成高端产品。

“这一转,生机就来了。”黎开枝介绍,他的一个朋友负责网上接单,客户会把尺寸、样式写好,他专心制作就可以了。“工艺复杂,利润高,有时一件竹制品就能赚上万元。而且每件作品都是新的挑战,做成之后有种成功的感觉。”黎开枝说起曾经做过的竹制品,至今还津津乐道,很多成了景点的装饰品、舞台道具、高端家具。“以前真是没见识,没想到竹制品还能这么玩,这么受欢迎。”经此一转,让黎开枝摆脱了简单枯燥的劳动,激发了对竹制品的兴趣,越来越爱钻研,越来越痴迷,甚至别人都叫他“竹痴”。

黎开枝虽然50多岁了,但依然对竹制品满怀兴趣,期待着下一单新奇的订单。经过近十年的转型,他感悟到:唯有变化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一张竹椅也可以千变万化,做得精致美观,登上高雅之堂,“只要肯努力,就不会辜负手艺人。”

记者手记

耐得住寂寞

才有光明的未来

一张小小的竹椅,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沉浮,从一椅难求到艰难买卖,再成为新时尚,甚至登上高雅之堂,背后是消费观念的变迁、经济社会的发展。竹椅手艺不再是“香饽饽”,恰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数不清的“香饽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道路让人们去闯荡。

时至今日,不管是黎扬悦还是黎开枝都感叹:虽然竹制品广受欢迎,能带来不错的收入,但还是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个行当。手艺活,靠的是勤劳,一天到晚对着一堆竹子,很少年轻人能耐得住这份寂寞,但他们确信: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竹制品依然会有光明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