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政协委员发言摘登
2020-01-19 09:26:44 来源:阳江日报

推动阳江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政协委员发言摘登
阳江日报

政协委员邹莹——

推动阳江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新动能,尤其在建设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打造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取得重要进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引领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阳江先进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竞争力有待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我市应当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落实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战略部署,发挥“双区驱动”效应,利用好政策优势,制定和完善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和合金材料两大省实验室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政协委员严超俊——

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我市在“奋力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这一定位的引领下,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沿海临港工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引擎,取得良好成效。但是,由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港口与经济腹地交通互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等的滞后,我市沿海经济开发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对此,应以省委大力推动“湾+区+带”联动发展为契机,打造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启阳江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建议大力发展临港临海工业,加快建设临港工业基地,探索适合阳江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高端滨海旅游,高起点规划滨海海岸旅游度假产业,挖掘海丝文化内涵,培育游艇旅游与海钓大众消费市场。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促进阳江海洋产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融合,支持阳江本土高校、科研院所、涉海企业与国内外海洋大学、海洋科学院研究机构合作,争取筹建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创新实践基地。

政协委员李孟启——

全力打造基础教育优质学位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大事,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阶段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学位供给不足,直接导致家长“择校”热度居高不下。

打造基础教育优质学位,首先应实施“一把手”工程,市区两级主要领导亲抓教育优先,为打造优质学位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加大政府投入,实施市级统筹,优先保障使用教育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办学,推行政企合作办学方式。推动与“双区”教育领域深度合作,引进“双区”内教育强市的品牌教育集团与本地学校合作办学。

其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发挥打造优质学位的主体作用,细化学校考核方案,严格督查落实各项办学政策法规,探索推进落实集团化办学模式。

再次,应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打造优质学位提供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充分发挥阳江市委人才工作室的主阵地作用和“特级教师”的引领作用,实施好“银龄讲学计划”,创造条件吸引教育人才到阳江安居从教。

政协委员陈必桂——

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卫生和健康工作作为重要社会事业和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推动医疗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阳江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7月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三批重点建设医院。但是,我市高水平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医疗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人才短缺且引进难度大、配套资金不足、硬件设施老旧等问题。

建议申请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加强科研团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加设备投入,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发展前沿医疗技术。通过人、财、物的倾斜和优惠政策促进优势医学专科的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紧缺学科的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打造一流医学学科,引进拔尖医学人才。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的龙头引领和示范效应,推动全市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急危疑难重症救治中心。

政协委员李爱娜——

发展职业教育助推我市提质发展

目前,阳江已有公办职业院校6所,在校生人数约2.6万人,职业教育形成一定特色。但是,阳江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缺乏,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过于密集。加上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等原因,阳江培养的专业人才还处于质量不高、供不应求的状态。

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建设,首先要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重点规划几个大类产业急需的专业群,系统梳理全市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层次,分析专业设置现状,开设一批紧缺专业,淘汰一批过剩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科学编制各类专业规划,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其次,适当地引入民办教育机构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弥补公办职业教育机构的不足。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规划,引导社会资金对公共实训中心进行多元投入,建设市级公共服务性实训中心。

政协委员何梅——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统计,市直文艺文化类协会(学会)52个,有一定规模的粤曲私伙局有40多个。阳江文艺团体较多,但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学校缺乏系统的课程和优秀的师资力量,民间社会团体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不高,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多种渠道的宣传,并强化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编修出版工作,进一步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要加大投入力度,培养、造就、表彰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承人,并完善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扩大群众基础。

此外,进一步加强教育力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在高校开设书画、漆艺、粤剧等专业,成立粤剧、阳江山歌等各种社团,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社团进行专业授课,挖掘、并重点培养有兴趣有特长的年轻传承者。

另外,还可以通过各级党政的力量,调动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政协委员叶桂专——

推动垃圾分类在阳江落地生根

当前,我市城区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但还处于试点阶段,存在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不健全,长效机制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备,终端处理设施落地难;生活垃圾分类资金需求大,资金保障不足;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待加强,宣传教育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的不足。

垃圾分类是从国家层面积极推进的一项工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垃圾分类在阳江落地生根,一是要制定地方性规章、制定垃圾分类处罚方法,明确垃圾分类全过程中地方、企业、社区、个人等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

此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处理设施的技术改造和污染防治措施,配齐配足分类收集、运输车辆和终端处置的设施设备,扩大生活垃圾分类和定点投放试点范围,实现市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需要群众参与,可依托学校等教育平台,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等活动,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垃圾分类、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政协委员冯可——

优化阳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

融资政策不明确、门槛高、手续繁冗,导致出现还老贷新、与税务诚信系统互联互通不足等问题。加上企业主动采取法律防范的意识不强,部分执法机关存在以罚代管、只罚不管等现象,城市的包容性有待提升,阳江整体营商环境还有待优化。

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制定相应措施,积极搭建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平台,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惠企政策信息平台,确保各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推进诚信系统一体化建设,健全地方金融支持体系。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引领,促进城市基本医疗保障、教育、就业、社会安全等各项事业的良性运行,吸引更多企业、人才在我市落地生根。

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鼓励政府部门与企业家打交道、交朋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重商、重企、重才、重信的人文环境。

■ 统筹/陈子玲 ■ 整理/陈子玲 李景仪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