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村官讲述乡村沧桑巨变
2019-10-09 09:46:59 来源:阳江日报

图:马水镇中岗村长田自然村全貌。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农,从污水横流到美丽乡村,70年间我市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从温饱到小康,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住宅从瓦房变成楼房,小屏幕黑白电视换成超高清液晶电视,小汽车取代摩托车走进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普及农村大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记者来到阳春市马水镇中岗村,听谢日旺和谢铭父子两代村官讲述农村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办公方式高效便捷取代费时费力1955年出生的谢日旺,是土生土长...

两代村官讲述乡村沧桑巨变
阳江日报

图:马水镇中岗村长田自然村全貌。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农,从污水横流到美丽乡村,70年间我市农业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从温饱到小康,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住宅从瓦房变成楼房,小屏幕黑白电视换成超高清液晶电视,小汽车取代摩托车走进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普及农村大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记者来到阳春市马水镇中岗村,听谢日旺和谢铭父子两代村官讲述农村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

办公方式

高效便捷取代费时费力

1955年出生的谢日旺,是土生土长的中岗村人,自1975年在当时的中岗大队任职资料员,至2017年从中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正式退休,42年来他一直扎根在中岗村这片土地。从中岗大队更名为中岗乡,再从中岗管理区办事处到如今的中岗村委会,期间谢日旺先后担任过资料员、后勤管理员、拖拉机驾驶员、市场管理员、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等多个职位,亲身见证了村庄数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谢日旺还是中岗大队一名资料员时,农村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信息传递很落后。“那时候,每次需要通知大家开会,我就骑着自行车到村里挨家挨户告知,中午回家匆匆填饱肚子,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地方,等全部通知到位,一整天就过去了。”谢日旺回忆,他去镇政府开会,自行车和草帽是标准配置,11公里的泥路至少要骑行半个小时。

“如果有更便捷的方式就好了。”这是谢日旺当年的心声,而今愿望早已成真。网络通讯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信息化时代下村干部的办公方式越来越便捷有效。2017年7月,谢铭经村民选举并报请阳春市委组织部同意,从父亲手中接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接力棒,开启了他的村官生涯。谢铭介绍,现在召集村民们开会,只需要村干部在微信工作群知会各条自然村的村民小组长,再由村民小组长以同样方式通知村民即可。

谢日旺写得一手好字,他笑言全靠长年累月写材料练出来的。原来,在计算机还没有进驻村委会办公楼前,不管是整理档案资料、起草汇报材料,还是准备会议发言稿等一应文字工作,全都由村干部一笔一划书写出来。那时候,谢日旺常带着一个厚厚的文件袋,以备不时之需。谢铭说,现在中岗村的办公硬件设施齐全,村务实行网络化管理,打印、复印、保存资料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饮食变化

解决温饱转向追求品质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活相对困苦,许多人家还处于“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状态,只求能解决温饱问题。“我小时候很少能吃到饭,通常都是喝粥,而且粥很稀,见不到多少米粒。”谢日旺回忆说,那时候猪肉是稀缺奢侈品,难得一见。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我国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凭票供应时期。吃饭要粮票,买布要布票,连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也要凭票购买。谢日旺说,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时,每家每户的劳动力都要参加集体劳动赚公分,若需要添购东西,通常是一个人请半天假到供销社,把邻近几家人需要的东西一起买回来。上世纪80年代后,各种票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83年,当时的中岗乡实行了“互助组”,每七八户农民组成一个互助组,各家各户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之后,随着国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部分人的经济头脑也随之转动起来,大力发展种养业,或自由经营生意。农民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现下,中岗村有一个农家饭馆,每逢午晚饭和宵夜时间,饭馆就变得熙熙攘攘,十分热闹。除了周边村民偶尔下个馆子改善伙食,还有不少城市居民为品尝健康农家菜慕名而来。“以前谁能想到,我们短短几十年间就历经了‘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转变,以前是‘有啥吃啥’,现在是‘吃啥有啥’。”谢日旺感慨地说,农民餐桌上的演变,只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环境变迁的一个缩影。

生活条件

“蜗居”变成“安居”

1981年出生的谢铭犹记得,跟村里的绝大部分人家一样,他小时候住的是土坯瓦房,雨天时“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情况十分常见,天晴了大人就爬上屋顶“捡瓦漏”,将因为刮风下雨跑偏或碎裂的瓦片重新修整好。“一座180平方米的瓦房5个房间,住了3个家庭12口人。”谢铭说,瓦房里的公用厅既是会客吃饭的地方,也是他和堂兄弟姐妹们玩耍、做作业的地方。房屋装修十分简陋,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谢日旺说,那时候村里其他人家的住房情况都跟他们家差不多。

1991年,谢日旺开始带领家人大面积种植香蕉、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并批量饲养生猪,家庭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1995年,经过4年的积累并在亲戚的帮助下,谢日旺建起了一层100多平方米的楼房,从此告别了几兄弟合住的土坯瓦房。差不多同一时期,谢日旺的兄弟及村里其他人家,也陆续建起了自家的宽敞楼房。

如今,中岗村一幢幢两三层的钢筋水泥洋房拔地而起,在群山绿水间排列得整齐有序。屋里整洁漂亮,客厅、房间、卫生间、厨房各种功能分区明确,沙发、电饭锅、洗衣机等家具电器一应俱全。不仅如此,整个村庄已旧貌换新颜,村道、巷道全部硬底化,建设了完善的排污管网,安装了 路灯,设置了专门的生活垃圾回收点……宽敞平坦的机耕路、涓涓流淌的灌溉渠、迎风摇曳的行道树、绿油油的稻浪和远处整齐有序的村落,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

中岗村下辖的多条自然村都建起了平坦开阔的停车场,以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从“永久”牌自行车,到“嘉陵”摩托车,再到国内外各种品牌的小汽车,农村群众的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

文化娱乐

从单调匮乏到丰富多彩

近年来,趁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中岗村的文化娱乐设施越来越健全,村民也早已不仅着眼于“吃饱饭”,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文化娱乐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在中岗村长田自然村,休闲公园、文化广场、文化舞台、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台以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谢铭表示,只要不是刮风下雨天,村里一到晚上就特别热闹,上百名村民聚集在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还有不少村民打篮球、健身、唱歌、看书,或在家看电视、玩电脑、用手机上网,各得其乐。每逢节日,长田自然村的文化舞台上就会上演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让村民畅享视觉盛宴。

这些如今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几十年前却是不可想象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群众还鲜少有娱乐活动。”谢日旺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户姓曾的村民买回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一时间成为左邻右舍乃至全村人眼中的“香饽饽”。每天晚饭后,主人家就把电视搬到屋门前,邻近的群众自搬板凳围看电视,场面堪比观看露天电影。至今,不少村民还记得那个时期播放的《聪明的一休》《姿三四郎》等电视节目。

时代发展至今天,超薄大屏幕高清液晶电视几乎成为每户家庭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电视画面清晰逼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电视与互联网连接,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村民们坐在家里可随时观看。新中国成立70年间,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越过越有滋味。

数说我市农业农村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市农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农村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大幅改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为我市农民增收提供了契机,使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61.29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799.1元。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扎实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落实,在省对各地市党委政府2018年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全市88个省定贫困村1269个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完工,部分村庄转入示范提升项目建设阶段。村委会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99.7%,自然村内巷道硬化率95.3%,雨污分流管网完成率94.9%,终端污水处理设施完成率95.2%,集中供水完成率99.2%。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717个行政村(含涉农社区)中纳入整治的自然村共计8109个,7746个自然村已经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其中7411个自然村已经完成,完成率91.4%。7156个自然村完成村庄规划,完成率为88.2%;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1.0%,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1938个村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或改造农村公厕1289间。

2016年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目前,我市全面启动了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保障性扶贫等脱贫工程,“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目标任务总体实现,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有34953户71458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达91%。

■ 策划/苏小琳

■ 撰文/李柳枝  朱俏施

■ 摄影/宋福亮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