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记忆
2019-02-16 09:45:13 来源:阳江日报

今日春城雅铺街仍有清末民初商铺。文、图/刘再扬1月23日,本版刊出《春城往事》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本报,希望能够继续深入采访春城,钩沉那里更多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家乡。连日来,在春城一些熟悉情况的老文化人的帮助下,笔者几度走进春城,聆听她的故事。“灯笼街”原是登龙街在春城迎宾大桥桥下,73岁的张英祥对笔者说,这里原来是官亭口,从官亭口到灯笼街街口一段的沿江路,原来叫“谷步口”,春城昔日最高档的富春酒店就在这一段。走进灯笼街,张英祥说,今天的灯笼街以前其实叫“登龙街”。...

春城记忆
阳江日报

今日春城雅铺街仍有清末民初商铺。

文、图/刘再扬

1月23日,本版刊出《春城往事》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不少读者致电本报,希望能够继续深入采访春城,钩沉那里更多的故事,让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家乡。连日来,在春城一些熟悉情况的老文化人的帮助下,笔者几度走进春城,聆听她的故事。

“灯笼街”原是登龙街

在春城迎宾大桥桥下,73岁的张英祥对笔者说,这里原来是官亭口,从官亭口到灯笼街街口一段的沿江路,原来叫“谷步口”,春城昔日最高档的富春酒店就在这一段。走进灯笼街,张英祥说,今天的灯笼街以前其实叫“登龙街”。

清代中后期,在春城古城墙西面,官绅鲁登龙率先在此建有一座“大夫第”房子,后来又有洪氏人在鲁宅之西建屋10余间,长101米、宽3米,以鲁登龙名字命名的“登龙街”始成。

登龙街后来又有陈姓、林姓等相继来建屋居住。登龙街上逐渐开设木铺和米铺,其中米铺有9间,以“广栈店”经营最久也最出名。后来,有人做生意发了财,有人当了官,还有人在文化教育界颇有建树,他们的屋子雕梁画栋,非常气派,街面铺上了石条,曾被喻为春城的“西关”。

“小时候,我家住在承恩街,经常到漠阳江挑水吃,要经过登龙街。”张英符说,那时从河堤(今沿江路)上登龙街,要上22级阶梯,挑水是件很费力的事。

1957年之后,春城的街道全部改名,登龙街先被改为“光明路”,后又改为“光明街”,再后来又改为今天的“灯笼街”。“这样一来,很多人会误解该街是卖灯笼或做灯笼的地方。”张英符笑着说。

时代变迁,随着河堤的填高与灯笼街的削低,灯笼街如今与沿江路已连接在一起,22级阶梯早已不见踪影,只有街上几间古老房子还在那里,守望着远去的时光。

“雅铺街”有个红色“永生堂”

明代在漠阳江东岸河滩码头建“接官亭”以后,逐渐向南沿江扩建了一列民宅、店铺。由于住户要从漠阳江上挑水回家,路面湿滑,这里被人称为“水街”。水街长208米,宽4米,因店铺多,发展成为商业街,清初时美其名曰“雅铺街”。

雅铺街以前很繁华,这里的商铺大多连接着漠阳江,方便停在河上的船进行货物上落。雅铺街的“永生堂”“汇隆”“太平”药房在春城很出名,街上的“保和”“丰泰”米铺经营得最好,“广发隆”“安泰”(警天德)经营凉果和海味业,也很出名。

雅铺街36号,是一间老字号中药材店,名字叫“永生堂”,两间砖木瓦结构房屋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药店由春城颇有名望的商界人物曾仲书开设,他有3个儿子,曾仲书辞世后,“永生堂”由二儿子曾昭烈经营,由于诸多原因,生意一度惨淡。

曾仲书最小的儿子曾昭常于1939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部分队伍隐蔽在两阳山区活动,给养十分困难。当时阳春县委领导人在春城没有活动据点,又没有经费。时值昭常兄弟三人正酝酿分家,他打算将“永生堂”献给党组织经营。经党组织同意,又经曾家与族老协商,“永生堂”分归昭常(时值白银2000多元,折稻谷约800多担),他立即献给党组织经营。

从此,“永生堂”成为中共阳春县地方组织的活动据点,又是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在敌人眼皮底下,阳春游击部队所需的药物和日用品,经过秘密交通线,源源送到游击区,一直坚持至1949年10月22日春城解放。

2001年6月,“永生堂”旧址被中共阳江市委命名为阳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阳江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阳江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雅铺街,仍为春城旧城区商业街。

老城里其他老街的来历

“萃英街”原名赖屋巷,据传民国时期有一外地人携妻来阳春当县长,其妻名萃英,租住西门外赖屋巷民宅。萃英人品人缘不错,与街坊相处甚好,人人称赞。丈夫任职期满调离,街坊群众和萃英惜别,均依依不舍,后来为纪念萃英为人,遂将赖屋巷改称为“萃英街”。该街后来改为“三八路”,后又改名“红星街”。

“文星街”在西城门内南侧建守备千户所,学宫西墙根至千户所前是“所前街”。清代,所前街内有谢氏宗祠、刘氏宗祠、观察第,街内可谓文星显曜。清咸丰四年(1854年)修城墙时所前街更名为“文星街”。

清代道光年间,“承恩街”中刘姓人家中进士,朝廷诰封奉政大夫,刘宅大门口上方挂有“大夫第”大横匾一方,有承皇帝恩发之意,遂得“承恩街”之名。

“黄坭墩街”北连第擢街,东接十字街(即进士街),南接萃英街,西临河亭坊,街北段的东面是稍高的黄坭墩地,民宅在这里建起后,整条街遂称黄坭墩街。

“进士街”后改为十字街,今称前进街,长73米、宽5.8米的进士街在黄坭墩街之东,抵万寿街,因居民是刘姓进士家族而得名,街的宽度为当时春城之最。

“青云路”西接学宫外的文明门,路长约70多米,宽3.5米,是笔直的砂石路面,两旁是池塘,与文明门相接处建有四柱三门红色牌坊,最南端也建有同样的四柱三门的“云汉为章”红色牌坊,学宫、文明门、青云路连在一起,是科举时代,儒生学习的场所,是仕途得志之地,故取名“青云路”。

今日春城一角。

明隆庆年间,东门外有东门圩,护城河东岸渐建成有商铺的街道,街长102米、宽3米,称“新铺街”,民国时期改为“新富街”。

“曲尺塘街”的南面和西面是一口曲尺型的鱼塘,街因曲尺塘而得名,街东南邻北门街,西接崔塘街,南临楼面塘,北是开阔田园,如今曲尺塘街已并入崔塘街。

“从前春城的每一条街,街头街尾都有闸口,傍晚加上弄子,可以防贼人和老虎进入。夜间有人值夜和敲更。”张英祥说。

“葵树园”与“红旗路”

“葵树园”因种植葵树而得名。东面是北门街,西面是蕹菜塘,南面是城墙,西北面是镇武塘、牛栏塘和楼面塘。葵树园约二百亩,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全部种植葵树,收割的葵叶全部由崔塘街二十几户人家制作葵衣销售,最后一代制作葵衣之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操持这种旧业。

“红旗路”原是春江公路近春城的一段,北段尽头是福田车站(原副食公司处),在拆通中和街和新宁街之后,红旗路才通至现在的二桥头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这路西侧(今富居大厦处)建起此路第一座两层高的苏式建筑“县森林工业局”办公楼。之后,东侧陆续建了红旗大戏院、红旗饭店,西侧建春城粮站等。那时,正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全面发展年代,“红旗路”路名由此而得。

兴旺的“东门圩”

张英祥介绍说,春城历史上有个“东门圩”,由于地点在东门外,因此本地人称之为“东门圩”(旧址是现在阳春市实验中学南端至新富街之间)。它是当时阳春全县最大的农村贸易集市,各种农副产品、日用手工业品、小农具都有得卖,在清末民初时曾进入全盛时期。

如今春城的老人都说不清东门圩集市究竟形成于何年,只知道逢农历三、六、九日为圩日。每逢圩日,几个简单圩亭周边,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摊档,有临时搭的篷帐,也有露天摆卖的,来自春城、岗美、马水、合水等地商贩和民众赶来做买卖和趁圩。圩上商品多为阳春土特产、三鸟、果蔬和日用百货等。抗战时,广州和四邑地区沦陷,不少难民流落春城,难民在东门圩将随身带来的衣料、首饰等在此售卖换钱买粮。

1943年,在圩头关帝庙之东开始建设新的阳春县立中学,1944年部分校舍建成,县立中学从旧试院搬到新校区。由于市场喧嚣,于是县政府下令将东门圩农村贸易集市迁到漠阳市(漠阳江边,即今春城漠阳肉菜市场),但部分人仍习惯在东门旧圩趁圩。1945年,尽管漠阳市已成集市,春城北面、东面各乡村群众却仍在北门街与埠街一带形成集市趁圩,直至1949年10月阳春解放后,北门街、埠街集市才逐步消失。每逢三、六、九圩日,当地群众才全部到漠阳圩趁圩。

春城的漆器与木屐

最近参加阳春文化城一次馆藏研讨会,会上发现有些漆器是阳春在新中国成立前制造的,这让人颇感意外。

“阳春有漆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漆器制造业非常繁盛,还很有名,其中有些漆器厂还是阳江人来开的。”当地文化人雷百安说,春城广兴隆出品的漆器,不仅品种繁多,而且工艺精湛,漆面光滑闪亮,配有山水、花鸟虫鱼等工笔画和诗词点缀,栩栩如生,精美高雅。漆枕则有猪腰枕、长方枕。漆皮箱质量过硬,非常坚实,不受虫蛀,不入水,本地大户人家都爱购买漆皮箱用来收藏衣物或做嫁妆。

据了解,阳春的漆皮箱不仅畅销本地和省内各地,还远销海外东南亚等地。解放后,由于多方面原因,阳春漆器业凋谢了。

从前在春城一些石板街上,经常听到过往行人穿着木屐发出“哒、哒”的声音,成为一种风情。当时春城的洗马横街,有两间木屐店铺很有特色,由洪氏兄弟分别经营。店铺的木屐种类繁多,分男女装,有白木屐(原木制成,不刷油漆)、漆木屐。漆木屐又分有花和无花;女装木屐分平跟、中跟,有油漆的、描花的,款式别致新颖时尚。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款式、颜色和要求,让店家现场量脚制造。有的木屐在底部加了胶垫,走路既不会发出响声,还可防磨损、耐穿。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屐似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从前在小巷深处,踩着青砖石板发出的木屐声,只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春城“芒果街”话今昔

阳春市委市政府大院门前,有条“市前路”,街两旁是高大的芒果树,一年四季,绿树成荫,夏天树上硕果累累,成为春城最具人文情怀和特色的一条街。

原阳春市博物馆馆长柯圣柯说,今日市前路,在民国时是由多条街组成的,以前这一带有东门闸、市头街、里仁街、文星街、县前上街、县前下街。1940年拆城墙后,统称县前街。1958年,县前街拓宽改直,取名为那个年代有特殊记忆的“跃进路”。

1961年,当时的两阳县分别在阳江城东风路和春城跃进路两旁种上了热带芒果树。1980年,通过拆通跃进路西段,可达沿江路,跃进路改称为县前路。1994年,阳春撤县建市,县前路改称“市前路”。

我们在春城市前路采访的当日,在芒果树下,附近居住的数位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跟我们分享这些芒果树带来的诸多好处,比如炎热的夏天走在街上,不用打伞尽享清凉。“在我们阳江地区,南有江城东风一路芒果街,北有春城市前路芒果街。”

【人物】

李伯振治理

阳春颇有建树

民国时期,李伯振治理阳江县颇有贡献,阳江人至今仍然怀念着他。在春城走访期间,一些老人谈起李伯振,无不竖起大拇指。

李伯振(1895-1940),今阳东合山里寮人,民主革命烈士李萁之长子。民国十四年(1925),任阳春县长,民国二十年卸职,回阳江接任县长至民国二十五年,长达五年多。在民国期间,阳江阳春两县县长,以李伯振任期最长且多建树,至今口碑犹存。李伯振治理阳春县的故事,一直被老百姓传颂。

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刚满30岁就出任阳春县长。次年,他在春城中山公园内建二层土木结构楼房,创办“阳春县民众图书馆”,馆藏图书均为邑人捐赠的旧书籍。

1926年5月,李伯振主持成立肇罗地方法院阳春县分庭,实行司法独立,以减少错案冤狱;次年成立阳春县妇女会,提倡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1926年秋,策划和组织阳春、阳江、茂名、电白四县联团,配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官兵清剿八甲篱坪大山徐东海匪帮。经半年多围歼堵截,于次年3月将匪首徐东海击毙于电白县沙琅天成堡,匪众接受招抚归农。相继又将盘据在春江茂电边境的温国标、癫渣佬、罗靓、黄蜂腰、黄之怀等几股土匪肃清,除了为害四县十余年的匪祸。接着,他协助指挥阳春、阳江、恩平、新兴、云浮、罗定等六县联团,紧密配合驻军歼灭盘据在东山、西山股匪陈大炮、苏广、范里儒等1300余众,根除了春江恩新云罗六县边境的匪患。从此,阳春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民心大快。

1928年3月,李伯振指令成立阳春县教育基金委员会,决定将一向列入政府预算,专为县长私俸的“山河小税”和宾兴局款产拨作教育经费。指定县属各姓祖尝划拨尝产开办国民学校,并规定将尝产年收入提取三成作为本族子弟就学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让贫苦大众的子女有入学读书的机会。因此,阳春各地大力兴办学校,入学人数激增。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阳春县乡村师范学校”,培训小学教育师资;创办“阳着县第一女子小学”,使女孩子有读书的机会。他按照国民政府规定,将阳春县立中学初中四年的旧学制改为三年的新学制,缩短学时,加快培育人才的步伐。在他倡议下,于春城新谷仓原地兴建中山公园、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促进了阳春文化教育事业。

为了发展阳春经济,1928年,李伯振连续两年倡议和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资,得到工商界和社会贤达的支持,先后成立福田运输公司和利民运输公司,修筑了春江(春城至岗美冲口)公路、湾新(春湾至新兴河头)公路,使交通闭塞的阳春首次有了汽车营运。同时,还成立阳春电话所,架设全县电话线,扩展邮政线路等,发展了阳春的信息交流。

根据阳春山区特点,李伯振大力提倡发展林业生产。1927年春,他通令全县各地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城南碌磨岭下农林实验场的管理,指派专人到外地购进云杉、梭树、凤凰、石栗、白玉兰和台湾相思等一批优质、速生树种栽种。自此,这些新树种在阳春县境内繁衍至今。

1931年春,李伯振调任阳江县长,1937年被解职赋闲。1940年9月病卒于阳江介龄园,终年45岁。他廉洁奉公,热心公益事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