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洋镇双鱼村农村改革天地宽

从拦海造田到国家级西瓜基地

2018-10-12 09:24:59 来源:阳江日报

上洋镇双鱼村农村改革天地宽

上洋镇双鱼村农村改革天地宽

从拦海造田到国家级西瓜基地

阳江日报

双鱼村西瓜丰收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是《少年闰土》的开篇描写,在笔者的故乡上洋镇双鱼村,也有着相似的景象。双鱼村民特意选择今年国庆日,举行了新农村建设启动暨村牌坊落成揭幕仪式,村民们为此锣鼓欢欣、载歌载舞,共贺国强村庆。作为迎着改革开放新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笔者见证了双鱼村民拦海造田、兴修水利、百业并举、集种西瓜、勤劳致富的历程,那是一阙党政引领、群众首创、改造自然、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乐业共享的改革发展壮歌!

1 地理依山傍海,村民勤劳务实

双鱼村牌楼

说起双鱼,很多外地人混淆以为只有双鱼城村,却不知道相邻还有一条人口两倍、面积几倍的双鱼村。虽然现在是两个不同的村委会,却历来有着一依带水的联系。在双鱼村冒墩盐场至文笔岭拦海堤围修建以前,南海涨潮水抱两村并漫至周边广阔区域,在龙高山西麓的俯瞰下,双鱼村和双鱼城仿如游弋于大海之中的两尾活鱼。双鱼村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驿之地,历史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双鱼古城军民共同抵御倭寇,相邻的双鱼村先民也必然在当中共谱英雄赞歌。在摩托等交通工具尚未普及的年代,古城村民一般会到双鱼村集市买菜。

改革开放以来,两村人民继续书写发展辉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任上洋建筑队队长的双鱼城村民张耀华,在深圳南山等地从包工头起步,迅速成为遍及全市众多乡镇劳动力输出的领军人物、以深圳为总部国内多地布局的房地产开发商、低调务实多元发展的隐形富豪。在造就大批建筑精英和搞好本村道路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张耀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期斥资300多万元建设了上洋敬老院,连续支持两届全镇群众体育运动会,并使该镇荣获“全省体育先进镇”。

如果说双鱼城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外向带动发展的乡村范例,那么双鱼村则是安居乐土倚重当地资源发展的典型村。上洋“三高”农业曾于1999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上洋西瓜、荔枝为外人称道,淳朴民风远近扬名。而双鱼村民有着上洋人的传统基因、典型特质。双鱼村正是上洋西瓜的发源地,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西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村民在田多坡少的情况下硬是在龙高山脚开辟出一片片精管高产的荔枝园。

2 一道长堤济沧海,农村单干耕作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双鱼乡民在上洋公社和双鱼乡党委的带领下,与前来支援的外乡人一道,以人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冒墩盐场至文笔岭之间的海中央筑起一道长堤,从此闸内几万亩沧海变桑田,惠及上洋千家万户。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堤围入海处的广阔滩涂,已变成白洋淀一样的芦苇荡和草原,村民养殖放牧,耕牛朝送晚接,解放了看牛劳动力。逐渐推行农业机械化以后,这些地方则改建成高位池养殖,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改善了村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中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单干户,如公牛脱缰,有使不完的力量。在拦海内陆更高位的地方,历经几十年引流上洋河水和雨水的淡化,村民不断拓荒、改良,开垦出一片片田畴,催生张美、李灵、李坚等一大批垦荒种粮大户和鹅鸭养殖大户。在鲁迅笔下闰土的年龄,笔者兄弟俩每个寒暑假也依靠放2000只田鸭交学费,家里也垦荒三十亩,也曾像闰土一样守护圆月下的西瓜。虽然会遇上不好年头,大半个上洋镇集雨遇上海水大潮叠加造成的洪涝灾害,但村民从不怨天尤人,背顶烈日晒成古铜色,仍然耕作不辍乐此不疲。从改革开放以前养几十只田鸭都会受罚,到后来的生产自由、丰衣足食,村民衷心感恩拥护党的好政策。

村里传唱着骑牛老人“调皮佐”的山歌:“改革开放以来好拱多,我为小平同志唱赞歌,旧时人多地少吃穷你,如今割满围仓吃无穿,晚上鱼行那处企(站),只愁鱼行无新鲜,盲佬瘸佬放车到面前……”

3 党政引领群众首创,成就国家级品牌

双鱼村大面积推广种植西瓜是在改革开放初。一块有趣的警示牌说明生产队时期也有过种植尝试,参加过革命游击队的村民李德辉曾写下:“三队西瓜种在林葵石下,谁敢偷拿捉其猪乸,如若不够拆杉木共瓦。”虽然当时西瓜种植没有坚持下来,但也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双鱼西瓜产业真正发展起来,离不开曾在位三十二年的好支书好头雁李勤等人的大力推动。李勤在带领群众拦海造田运动中树立了威信。1982年,他找来至今成为一代人记忆的《少林寺》《佐罗》《武当》等电影片在村中公映,吸引了全村几千名村民携老扶幼聚集观看。在播映期间,他以生产队种西瓜的感悟,用扬声喇叭跟大家分析:双鱼土地靠近海边,含钾含碘丰富,有龙高山脉作屏障,冬春季节拒北风雾不大,海洋暖风又可作气温调节,各种因素比外地更加适合西瓜产业发展。就这样,经历拦海造田运动,紧跟党走、思维开放、勤劳敢干的边海民众被发动起来,生产活力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被迸发出来。冬春季节,人们很快在千亩良田甚至拦海咸田纷纷种上金钟、西红宝等时兴品种。

为了解决冬种生产水利问题,村里组织冬修水利大会战。又创作了鼓舞人心的山歌谣:“团结起来力量多,民主国家号共和,政府支持增力量,农民生活胜前头,前头抗旱甚奔波,田间要挖凼栽禾,而今有田无欠水,单造改回双造耕,耕地种瓜产增长,水路疏通接上洋,地下沟涵水弹岸,水利到了双鱼乡。”

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使村民在取长补短中快速提高管理技术,西瓜集中上市吸引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双鱼西瓜供销两旺,获得了各级部门关注扶持,吸引了全镇群众前来学习种植技术。双鱼西瓜生产迅速成为上洋的一项支柱产业。双鱼村的龙水坑、垌食等千亩连片生产区被确定为“国家级西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个大肉沙甜少核”的上洋西瓜品种因多年复地重耕有所退化。张伙生、张亲等双鱼村民又带头改种金美人、黑美人等优良品种,并尝试推广在蒲瓜苗粘木上嫁接西瓜小苗,克服复地病害难题。正是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村民勤奋好学、生产争先的精神,使双鱼西瓜具备上市快、交通便、甜度高、人有我优的特点,始终引领这一产业的发展。

4 建设紧跟新时代,群众齐心谋未来

凤凰花

双鱼村鸟瞰图

双鱼村现有常住人口4495人,年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下辖双鱼盐场、麒麟寨、朝堂村等个别自然村。村民主要集中大村居住,大村规模和建设犹胜山区小镇。双鱼小学的凤凰花已成“网红”,每年吸引各级摄影家协会和爱好者前来取景。村中菜集市人气兴旺。每年春节粤剧晚会好戏连台,篮球联赛、拔河比赛、广场舞表演轮番登场。

村中最早的硬底化道路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村口至村中心小学,宽度可容纳两车顺畅交汇,工程质量至今保持完好不落伍,由本村张胜喜老板慷慨捐资11万元建设,这在当时可算一件“让本村人自豪,让外村人羡慕”的义举。同时他在村中建有50个房间的气派大楼,并向村民开放大堂观看电视剧《西游记》等。虽然双鱼村民很少外出从商,豪商巨贾并不多见,但总体充裕富足、团结和睦、安居乐业。虽然张胜喜在后来的市场发展中没能存续辉煌,但他热心公益的精神仍然激励一班晚辈,每年捐助春节文化活动、学校创强等公益建设,村民仍然感恩地把首条水泥路叫“张胜喜路”。

“双馨德艺海丝古驿龙高调雨顺,鱼米之乡基地西瓜四海美名扬”。迈进新时代,双鱼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定位。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梁福回带头集资兴建了村牌坊,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农田水利整治,协调上级部门帮助制订新农村建设规划。梁福回表示,双鱼村将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召,贯彻落实好各级党委政府部署,继续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发扬本村的优良传统,以更好的村风面貌迎接改革开放下一个40年。

■ 本报记者/冯兆发       ■ 摄影/李善周  袁丹心  梁一标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