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往事
2019-01-23 10:02:19 来源:阳江新闻网

春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座现代化山水中等城市的美丽画卷展现眼前。

春城往事
阳江新闻网

春城漂亮的“一河两岸”。如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已不见昔日河上穿梭的白帆。

图/文 刘再扬

近段时间再赴阳春春城,看到阳春大道、春州大道等几条大道车水马龙,连片的新楼盘一个比一个漂亮。春城漠阳江段,5座现代桥梁将河东河西连成一个整体,春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座现代化山水中等城市的美丽画卷展现眼前。

与阳春本土一些上了年纪的文化人交谈:1949年的春城建成区还不到1平方公里,现已发展到32平方公里;1949年的春城人口不到1万人,现已接近30万人。面对春城的巨变,他们感慨万千……

在古街中追寻繁华

据《阳春县志》载,从唐武德四年(621年)选址卧虎岗(今阳春市政府大院)筑“春州城”以后,阳春县城就固定下来。后经几度增修,至清咸丰四年(1854年),县人捐资重新建筑。城墙全用青砖筑成,基砖每块约重百斤,顶砖大小不一,用砖数千万块,石灰数百万斤,经费开支白银3.6万余两,使用工匠5.3万工人,历时三年建成;城周长1824米,高约3.2米,呈长方形,上通马路,定五门之名为常保、大定、启运、承恩、文明。城门均为圆拱形,用薄铁包坚木造门,建筑坚固。

与1929年阳江城拆城墙建马路开创现代城市建设新局面不同的是,1940年2月,因惧怕日军占据春城,地方当局奉令征集各区乡镇民众分地段包干拆除春城城墙,后沿古城墙基址修建成环城路。

“当年的洗马街(今春城人民路)、大新街(已建了阳春二桥引桥,部分拆扩建了河堤路,也称沿江路)、雅铺街和官亭口到谷步口(这两处统称为河堤)一带是春城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今年均已73岁的原阳春市博物馆馆长柯圣梧、阳春市根雕协会会长张英祥等带着我们在这一带考察时如是说,除了雅铺街保留原街名和保留有几间清朝和民国时古建筑外,其他的已被现代建筑取代。

民国初期,阳春县集市贸易多沿袭清制,只输出农、林、副、土特产,输入盐类、海产品、舶来品,洋货与日俱增。

那时的春城是个闭塞山城,民国初期只有3000多人口。本地经商者不多,除了少数几家大地主有万元资金在城里开店外,其余多为阳江、新兴人前来开店。阳江人多开设京果海味、百货布匹店,新兴人多经营药材、布匹、打银铺。“当时打铁、泥水匠、木工和裁缝等手工业者大部分是阳江人来阳春做的。”土生土长的阳春人张英祥和柯圣梧说。

1915年,阳春县商会成立,首任会长张壁侯。商会下有京果、酒米、药材、布匹、百货、木材、日杂、屠宰8个同业公会。1918年6月,汤颂和在春城开设的培强医务所,为阳春县第一家西医诊所。汤颂和兼治牙科、镶牙及从事照相工作,其妻子五姑擅长西法接生,是春城西法接生第一家,她接生了不少孩子。

上世纪四十年代,春城最出名的是大新茶楼,老板姓梁,外号“蒲鱼饼”,也是阳江人,该茶楼后改名适宜茶室。在洗马横街北街口,在塘基上搭建一层,全木结构,古色古香,约有四五十张台,经营茶市、饭市,以菜式平民化、价格实惠著名。

“这幢西式三层小洋楼以前是阳春最高档的富春酒店。”在今沿江路(河堤),张英祥指着一幢店门口面向漠阳江,外观仿西洋建筑,有雕花、骑楼、彩窗,墙上还有英文的小洋楼说,这酒店当时老板为蒋藻生,挺有实力,经营饮食、旅业,有茶座、筵席、单间雅座等。小楼至今仍矗立在漠阳江边,见证着岁月沧桑。

柯圣梧说,以前的大新街约300米,直达河边官亭口。当时居民经过这条街挑漠阳江水饮用,街道常是湿的,被称为水街。街内房屋一般有30米深,集商居于一体,前面是商铺,后面居住。有“何氏车衣店”“马德记菜种店”“公和米店”“万春园药材店烟丝厂”“广发隆京果海味店”“海味京果店”“白铁日杂店”“同发五金店”“良美洋服店”等。主要经营五金、日杂、文具、油糖批发、陶瓷、打铁等。附近还有恒和酒店,酒店旁边是宽大的广场,晚上有许多食档在此摆摊,生意红红火火。

洗马街原名洗马坑,据说古时是个洗马的坑,后来此地人多聚居发展成街,改称洗马街。有“道记零食店”、周道熹中医诊所、“民权书店”等。洗马街的“信和打金”,是当时春城唯一打造金饰的店铺。街上打锡店打造的灯盏、香案、烛台、鸡酒瓶等锡日用品做工精致考究,是非常精美的手工艺品,很实用。洗马街开了7间打银店,人们购买金银首饰一般到洗马街。

洗马街有“广同纶”“大章”“天泰”“绸京华”“泰章祥”5家丝绸布匹店,是专营各种苏杭绸缎布匹日用百货,被称为“苏杭铺”。人们去洗马街逛街买衣服都习惯称之为“逛苏杭”,只要说去苏杭铺买衣服,大家就知道是在洗马街。

张英祥说,以前春城共有米铺20多间,以雅铺街的“保和”“丰泰”最著名;还有雅铺街至回龙街一带其它米铺共10间,登龙街有米铺9间,以“广栈店”经营最久;药埠街有米店6间。当时各村庄农民从漠阳江乘船运谷到葫埠、登龙街口(又叫谷步口)、河堤等处泊岸交易出售稻谷,故米铺多在沿江的雅铺街、登龙街、葫埠街一带,凉果、海味业约10间,如雅铺街的“广发隆”“安泰”(警天德)、西门街有“联吉和”“聚盛”等。苏杭布匹业(兼营百货)共七间,以洗马街大章、泰章祥、广伦源等较著名。木材业共10多间,分布在登龙街、回龙街、桥头街、新富街一带。

官亭口上说从前

柯圣梧、张英祥等将笔者带到阳春二桥(今称迎宾大桥)东岸,指着桥头说,昔日的官亭口就在这里。

春城官亭口,原是县城贸易市场,在漠阳江东岸,明代景泰五年(1454年),知县李福海建亭于此,作为来往商贾憩息之地。据明万历张文浩编纂的《阳春县志》载,原亭称为“观术亭”,后来被洪水冲坏。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由知县谢复生重新兴建。来往商旅、达官贵人都从这里上下船。到阳春上任或卸任的知县也在这里上下船,当地乡绅、官僚政客也在这里举行迎来送往仪式,故被群众称为“官亭口”。

官亭口背靠大新街,以前漠阳江面宽800米,岸上为河埠码头,是春城圩市之地,逢农历三、六、九日是圩期。因漠阳江洪水泛滥,经常浸街,影响集市贸易。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该圩市迁往东门头。

圩市迁了,但官亭口在春城的交通地位没有改变,是春城主要的客运和货运埠口,进出运输繁忙,平时在那里停泊的船只有百多艘,其中圩船达50多条,电船也有4条。官亭口桅樯林立,十分壮观。不时有从阳江、麻汕、双捷、合水、春湾等城镇载货圩船和客运电船泊岸,也常有满载山货的船只启航离港,一派繁忙兴旺景象。这埠口主供春城商业中心的洗马街、大新街、雅铺街几大商业街道和集成市场等处商铺的商品流通。其吞吐量最大,是货、客运输最繁忙的商埠。

张英祥说,在官亭口附近的谷步口位于登龙街口“观澜”闸外,在旧河堤的最北端,过去登龙街和雅铺街粮商较多。粮商加工大米、粮食常从这里运往台山、阳江、斗门等地,外销的粮食年达万担之多。在谷步口停泊的都是运载稻谷的船,在这里和福星街等待以肩挑谷的担担佬(搬运工)很多,船中的稻谷全由这些搬运工一担一担地序挑登岸,送到登龙街和雅铺街的粮行。加工后,再由挑夫担上船外调。

往来于官亭口比较有名的圩船有春湾的“三友”“元义”“计利”。合水的“佳记”“祥合”。电船有“全利”号,“新发利”号,“大胜利”号等。这些船只载人载货。把阳春本地大米、黄豆、木薯、薯良、土药材、樟木油、竹木等运到阳江转销往各地,从阳江把布匹、京果、生盐、咸鱼、海味等运回阳春,当日的电船还负责将报纸邮信件等从阳江带到阳春。每天在官亭口上下的旅客达三四百人,货物约140多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1937年,阳春县长叶凤生在官亭口兴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用花岗岩石砌成,三层十级台阶,塔形碑身,高5米,周围有小石柱,用铁链牵着。一次,县城各界代表举行纪念活动时,抗敌后援会扎了大汉奸汪精卫夫妇两人的像,放在碑前,群众经过碑前都举手高呼“打倒汉奸走狗汪精卫”。1938年7月26日,日机投弹,将纪念碑尖顶炸去一截。1946年,县长陈枢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搬迁到春城中山公园东侧,后来被拆除。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官亭口也曾受到日机轰炸,据《阳春县志》记载, 抗战时,日机多次轰炸春城。2009年冬,钟万全老先生在其家中接受笔者拜访时说,日机首次空袭春城是1938年7月26日,日寇3架轰炸机在春城官亭口附近盘旋,一些在富春酒店的民众出于好奇,纷纷走出酒店观望,不料敌机疯狂扫射,并投弹两枚,造成民众死伤10多人,炸毁民房数间。

1949年10月21日晚,国民党阳春县长邓飞鹏在官亭口强征民船30多艘架成浮桥,他领着县府要员携带一批档案文件和重要物资,从浮桥上向河西逃跑。

第二天,我南下大军四兵团左路军125团从春湾乘船沿漠阳江下来,在官亭口码头登岸,进入春城,宣告阳春解放。

从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水上交通逐渐为陆上运输所代替,商业地区逐渐往春城内新街转移。

随着阳春经济的发展,城市改造升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漠阳江官亭口一带架起了春城第二座跨江大桥,沟通河东河西,曾经繁荣兴旺的官亭口和谷步口一带建筑物,为春城的现代化建设让路。

水上交通是春城

从前一大特色

笔者从小生活在漠阳江下游麻汕,作为在江边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常常看到漠阳江上往来的机船和帆船在繁忙穿梭,“听惯了梢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1935年邹鲁著的《广东通志》中载:阳春县城河埠头常泊大小船百余艘,北至合水圩、春湾圩,南经马水圩、岗美圩至阳江城、北津港,船可载重3万余市斤,其中有二三十艘载重2万余市斤,溯小水河上驶经涧水圩(今河口)至潭水圩。合水、春湾两地埠头各有大小住户船四五十艘,往来客货船各有10余艘,可载重1万余市斤。由春湾圩上溯漠阳江上游,通航至河圩,小船载重2000余市斤。

在阳春开往阳江的电船,有名为“国强”号、“利济”号后改“获多利”号,每天对开一班,早上开船,晚上到达。还有阳江每天开往阳春的“大胜利”号和“民权”号电船。“飞龙”号电船行驶阳江至春湾。此外,春城至阳江,春城至春湾、合水、岗美、双捷、麻汕等有定期圩船(木帆船)10多艘,每个圩期往返行驶。

1949年,全阳春县私营木帆船运输户有船915艘,从业3787人,经营资本91.5万元,其中专业运输船910艘,载重吨位4800吨。

站在阳春二桥上,看到春城漠阳江两岸漂亮的“一河两岸”,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只是昔日的运输船只不见踪影。张英祥说,春城处于漠阳江中上游,民国以前,县境无公路、铁路,客货运输到相邻的新兴、罗定、高州、电白、信宜、恩平、云浮各县,均靠步行肩挑。县内运输,与阳江县的运输,主要靠漠阳江干流及支流的木帆船。

1949年10月21日夜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右路军前锋部队南下至春湾圩,发动组织在春湾圩河埠停泊的民船,装载解放军南下, 22日到达春城。阳春县支前司令部又动员水上人民支援前线。全县总共900多艘民船,源源不断装载右路军沿漠阳江到阳江围歼刘安琪兵团。10月23日傍晚,前锋民船到达阳江双捷,前锋解放军125团随即登陆出广湛公路,在白沙圩以西,堵住了试图南逃的国民党刘安琪兵团。随后跟上的阳春民船装载的南下解放军,民船为阳江白沙-平冈围歼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春城航运焕发了生机,人民政府将民船组织起来,成立阳春水上公社,出动船只450艘3000吨位,投入运输铁矿石大会战。1958年,新造大船最大吨位达120吨,1958年阳春全县有运输船1037艘,载重吨位6452吨。1960年增加到1061艘,载重吨位9891吨,除传统货运外,主要货源增加铁矿石、原煤,广州钢铁厂每年从阳春船运铁矿石5万多吨,春湾、合水煤矿生产的原煤每年船运到阳江、恩平、开平等地7万多吨。

1971年起,运输生产稳步上升,主要是铁矿石扩大了销路,每年铁矿石外运量达13万吨(包括部分陆运)。水上公社积累资金发展水泥船和机械化动力船,1971年货运量达38.96万吨,货运周转量2016万吨,公里运费收入达202.15万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漠阳江上航运的黄金时代,江上机船、帆船齐发,十分壮观。1976年,阳春水上公社拥有机动运输船714艘,7942吨位,动力1135.58千瓦,实现了运输水泥船化和机械拖带化。

1977年开始,随着公路建设加快,水运货源大部分改走陆路汽车运输。1984年以后,漠阳江支流、干流日趋枯浅,双捷拦河坝堵塞航行往阳江城航道,水路运输周期长,成本高,货运量逐步为公路运输取代。1987年,货运量仅有7.4万吨。最后,连每年4万多吨船运甘蔗也为汽车运输代替。水上运输衰落,水上人民发展生产的方向转移到陆上兴办工商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阳春内河运输停止。

“人在船上坐,尽享江风,阅尽漠阳江两岸景色,看渔翁打鱼,看万船穿梭。”从前坐过电船往来两阳的张英祥说。

可惜的是,这样的图景如今已难再现。


展开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更多>>

专题推广

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
知道了